接納所有的感覺,僅此而已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感覺的不穩定性

「我們會不會,被感覺給騙了?」有次上課,講師提出了這個質問,讓我印象深刻。講師說,感受很容易受到外部影響,有時只是旁人一句話,就能左右我們對眼前事件的解讀,但其實情緒是可以被結構化,加以觀察、訓練的。

我想起研究所時期,研讀大腦如何理解語言,有一個經典的實驗,是運用所謂的「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實驗顯示,受試者在看過一個詞後,若後面出現的是同一個語意類別群組內的詞語,反應時間會顯著加快。舉例來說,看到「盤子」再看到「叉子」的反應時間,會比看到「盤子」再看到「飛機」的反應時間來得快。

這表示在我們潛意識層面,看到一個情境,會以極快的時間促發大腦中與其相關的連結,使我們更容易朝這個方向去做出選擇或反應。

在情緒表現中,的確我們天生傾向受到一些促發,而驅動特定的情緒模式,這也就像是我們說的「慣性」,每個人累積不同的生命經驗,也因此有了不同的慣性,會在各情境下產生相應情緒。

接納感覺的意義

在我的理解中,重視「當下感覺」,並不是合理化、無限放大感覺的重要性,而是著眼在從接納開始,啟動內在療癒力,讓轉化得以發生。

「接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們經常習於忽略自己的感受,尤其在進入社會後,為了人情世故戴上面具,追求表現多數人認為「好」的情緒樣貌,以為這樣是最快速、最方便的存活招數,因而不願深入探索、面對真實的自己。

曾有位朋友,明明白白地告訴我,人生為什麼要活得這麼累?逃避有什麼關係,放著不管會怎樣嗎?反正已經知道如何表現最能被世人接受,就那樣去做不就好了,何必費神挖掘感受、學習接納呢?

逃避或許能覓得一時的輕鬆,但生命的考驗並不會因此停歇。那個小小的痛處如芒刺在背,愈是掩蓋、愈是明顯,而唯一能對它負起責任的,不在他人,只有自己。

「接納」是為了促進「覺察」,讓人在每個時刻都能慢下來,看見自己當下感覺如何?不帶入評斷,就只是與感覺同在。熟悉如何辨認自己的感覺後,療癒並非停在接納感覺,而是要進一步對感受負責,做決定並付出行動,為自己的整合與快樂,跨出步伐。

情緒沒有好壞

評斷跟評估是不同的,我們不評斷情緒,因為情緒沒有好壞,它就是情緒,儘管是悲傷、憤怒、恐懼,那都是遠古時期隨著保護生存而發展出來的。然而我們必須評估情緒,評估在你的生命目標之中,這個情緒頻繁出現的世界,是否是你想要創造的?當這情緒經常得不到正視,有爆發的傾向時,你感覺自己是擴展的、還是緊縮的?如果可以多一點平靜和展開,對於你的生活是不是有幫助呢?

對感受負責,才是療癒之路真正想要帶領你的。

從接納感覺開始,走向負責與療癒

我們並不是停留在承認感受而已,然而這份承認和接納的溫柔,仍是療癒自己的關鍵之一。當你開始覺察、接納自己所有的樣子,你也在擴展對這世界萬物樣貌的接納,而這深刻的容納,能帶來永恆能夠依靠的,你心裡的平靜之地。在那裡,住著一個穩穩扎根、充滿力量的自己,於是你才不再輕易被環境促發不同的情緒,因為你知道你是誰,你能選擇要怎麼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

就讓感受帶領著你,踏上專屬你的療癒旅程吧!

✨療癒練習

🌱負面情緒來襲時,別急著撥開,花一點時間,感受自己正在生氣、受傷、嫉妒、痛苦、失落……。

🌱接納自己有這些面向,若自責、壓抑的念頭探出頭,好好安撫他們,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允許我自己生氣/傷心。」

🌱想一想,如果我可以帶自己往更擴展的情緒走,有哪些具體方法可以著手?下一步決定如何能帶著自己成長,往想要的未來邁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ina.陽光樹梢🌿的沙龍
59會員
34內容數
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選擇,是這份選擇,帶我們超越眼前現實,創造更貼近自己渴望的真實。這裡將分享讓如同微光般的生活感動,讓我們在生命中看見各種啟動覺察力、轉化力、創造力的可能,一步一步從小行動開始,感受生命擴展的美好。
2024/08/13
一位老師和我們分享,他花了很多年時間,在處理自己總是感覺「準備得不夠」的課題。   感覺自己能力不足、感覺自己必有缺失、感覺自己還需要加強……我們總能找到無數個理由,說服自己還不夠好,想要等到終於可以心安理得的時刻,卻發現一晃眼幾年過去,並沒有一個標準,可以明確篤定告訴你「已經準備好」。  
Thumbnail
2024/08/13
一位老師和我們分享,他花了很多年時間,在處理自己總是感覺「準備得不夠」的課題。   感覺自己能力不足、感覺自己必有缺失、感覺自己還需要加強……我們總能找到無數個理由,說服自己還不夠好,想要等到終於可以心安理得的時刻,卻發現一晃眼幾年過去,並沒有一個標準,可以明確篤定告訴你「已經準備好」。  
Thumbnail
2024/06/19
文章描述作者經歷弟弟罹患罕見疾病的過程,以及弟弟逝世後對生活的體悟與成長。作者以覺知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痛苦與困境,並以此為契機學習珍惜每一刻,希望為世界帶來美好。文章充滿對生死與情感的深刻思考,並強調擁抱覺知的生活態度。
Thumbnail
2024/06/19
文章描述作者經歷弟弟罹患罕見疾病的過程,以及弟弟逝世後對生活的體悟與成長。作者以覺知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痛苦與困境,並以此為契機學習珍惜每一刻,希望為世界帶來美好。文章充滿對生死與情感的深刻思考,並強調擁抱覺知的生活態度。
Thumbnail
2024/03/25
在交流中經常發生的誤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珍惜與能夠理解自己、與自己頻率相同的人,不要過於纏結與自己不同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清楚自己正在成長中。不再陷入對誤會的糾纏中,為每場交流選擇增添正能量。
Thumbnail
2024/03/25
在交流中經常發生的誤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珍惜與能夠理解自己、與自己頻率相同的人,不要過於纏結與自己不同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清楚自己正在成長中。不再陷入對誤會的糾纏中,為每場交流選擇增添正能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學會解讀與表達情緒,開啟被忽略的最大潛能!
Thumbnail
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學會解讀與表達情緒,開啟被忽略的最大潛能!
Thumbnail
情緒就像痛覺一樣,需要透過身體去感受和理解。當你碰到燙的東西時,你會感覺到燙,手會產生反射動作而快速縮回。同樣地,當你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你會感到難過或生氣。這樣的情緒是對自己的保護。我們需要去發現情緒,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哪些事情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Thumbnail
情緒就像痛覺一樣,需要透過身體去感受和理解。當你碰到燙的東西時,你會感覺到燙,手會產生反射動作而快速縮回。同樣地,當你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你會感到難過或生氣。這樣的情緒是對自己的保護。我們需要去發現情緒,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哪些事情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Thumbnail
你曾好奇過情緒跟身體之間的關係嗎?兩者之間會相互影響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呢? 情緒是心和身體溝通的媒介,我們每天都在體驗著各式各樣的情緒,情緒對帶動身體產生生理反應所有的情緒都會烙印在我們身體的肌肉和神經裡面,為當時發生的情境蓋上專屬印章。
Thumbnail
你曾好奇過情緒跟身體之間的關係嗎?兩者之間會相互影響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呢? 情緒是心和身體溝通的媒介,我們每天都在體驗著各式各樣的情緒,情緒對帶動身體產生生理反應所有的情緒都會烙印在我們身體的肌肉和神經裡面,為當時發生的情境蓋上專屬印章。
Thumbnail
感覺基調 感覺基調是指一個人在某個時刻或某段時間內的情緒狀態、思維模式和能量水平等的綜合體驗。它是一種內在的、不易察覺的情緒氛圍,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方式、與他人交往的方式、行為反應等。例如,一個人在感覺基調較低的情況下,可能會感到消極、無助、憂鬱,而在感覺基調較高的情況下,則可能會感到積極、自信、
Thumbnail
感覺基調 感覺基調是指一個人在某個時刻或某段時間內的情緒狀態、思維模式和能量水平等的綜合體驗。它是一種內在的、不易察覺的情緒氛圍,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方式、與他人交往的方式、行為反應等。例如,一個人在感覺基調較低的情況下,可能會感到消極、無助、憂鬱,而在感覺基調較高的情況下,則可能會感到積極、自信、
Thumbnail
「我們會不會,被感覺給騙了?」有次上課,講師提出了這個質問,讓我印象深刻。
Thumbnail
「我們會不會,被感覺給騙了?」有次上課,講師提出了這個質問,讓我印象深刻。
Thumbnail
情緒本身並無好與壞之分。如果有,那也只是你的想法。停止對抗,情緒才能自由移動。當你能接受,情緒才不會長期停留,你也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跟精力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有些感覺真的很討厭,要如何才能不抗拒呢?
Thumbnail
情緒本身並無好與壞之分。如果有,那也只是你的想法。停止對抗,情緒才能自由移動。當你能接受,情緒才不會長期停留,你也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跟精力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有些感覺真的很討厭,要如何才能不抗拒呢?
Thumbnail
這週我們來談「感覺」與「情緒」 靈魂在作為人的身分中的成長進化過程裡,情緒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尤其所有人的情緒體在多次的轉世中都累積並充滿了創傷,每一生來其實都是來⋯⋯
Thumbnail
這週我們來談「感覺」與「情緒」 靈魂在作為人的身分中的成長進化過程裡,情緒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尤其所有人的情緒體在多次的轉世中都累積並充滿了創傷,每一生來其實都是來⋯⋯
Thumbnail
除了壓抑與衝動,我還有其他的選擇。原來,有某些話語、某些文字會誘發我的情緒。原來,很多時候,誤會與懊悔是這樣生成的。我該如何在事件發生前,先準備好自己的狀態,讓我不被情緒的衝動淹沒,也不忽視我的情緒呢?
Thumbnail
除了壓抑與衝動,我還有其他的選擇。原來,有某些話語、某些文字會誘發我的情緒。原來,很多時候,誤會與懊悔是這樣生成的。我該如何在事件發生前,先準備好自己的狀態,讓我不被情緒的衝動淹沒,也不忽視我的情緒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