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談教育🔷學文史有什麼用?

今天我想來討論一個問題——學文史有什麼用?

由於在國高中的學習階段,我就是一個文史傾向特別明顯的學生(文史容易拿高分,數理永遠不及格),所以當時就感到特別困擾——雖然我很喜歡文史,也比較擅長文史,但到底讀文史有什麼用呢?
也許我們身邊都充斥著這個說法:讀文史將來賺不了錢,會餓死。因此,我看到很多學生雖然對文史有濃厚興趣,但最後仍然選擇讀其他「較有錢途」的系所。
若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來看,我必須持平地說,讀文史系所雖然不可能讓一個人大富大貴,但也不至於餓死。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文史領域學到的東西,能夠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在台灣的中學教育體系中,為了進行標準化測驗,文史學科往往充滿了死記硬背的內容,徹底打壞了學生的胃口,以至於很多人厭惡文史學科,認為那都是些沒有用的東西。但其實這是方法錯誤、途徑錯誤,不代表文史學科的內容本身沒有價值。
先說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吧。在文史系所中,我們讀的是古人一代代流傳下來,被視為「最有智慧」的學問(史學、哲學、文學都是古代最崇高的學問)。雖然現代社會有很多功利之徒只會說一句「那些老古董已經過時了、被時代淘汰了」,但追根究底,還是要看讀書的人「怎麼去讀」。
如果一個人讀書只會默記、死背,只會斷章取義,不懂得深思其中道理,那這種人不管讀什麼書都沒有意義,是吧?
聰明的人自然會用聰明的方式讀書。比如說,你是否帶著明確的問題意識去讀一段資料?你在讀資料的過程中,是否對既有說法產生困惑?當你發現困惑時,是否能設想出幾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審慎評估後,哪一種方案更可行?若這些方案都不能完美解決問題時,有沒有可能自己提出一個新理論?我們又該如何證明自己的新理論更正確、更有說服力?
如果能用這種系統性思辨能力來讀書,不管在什麼領域,都將學有所成;如果我們把這種思辨力拿來讀文史,那就更加了不得,因為我們會發覺這些看似破舊的古老玩意兒之中其實蘊藏著高深的智慧,即使對現代人而言,都是挖掘不盡的寶藏。
在科學領域有一句名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
其實人文學科又何嘗不是如此?
千萬不要看不起古人, 因為古人往往比你所想的更高明、更有智慧。 至少,古人的著作流傳到了今天仍然有研究的價值, 而我們當代,又有多少人的著作可能流傳千百年呢?
人類的「物質」文明是一直在進步沒錯,哪怕僅僅是一百年前的人,可能都不敢想像現在的科技有多麼進步,生活有多麼便利;然而,若剝去「物質」的外衣,人類本身仍然是進步的嗎?人類是否變得更有智慧、更有見識、更有道德?答案可能未必,甚至可能像《老子》說的,人類其實是一直在墮落。
千百年過去了,雖世殊事異,但人類歷史卻往往驚人地相似,不斷重演千百年前的人類已經發生過的事,這似乎表示人類的本質一直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若人性未變,那麼古人的智慧就仍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因此,向古人取經,或以歷史為鏡,仍然是人類想要得到智慧最便捷的途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