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說🔷整部《哈利波特》,都是鄧不利多的一盤棋

2023/07/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許多公開的場合,我常說《莊子》與《紅樓夢》是我的靈魂之書,但不得不說,這兩套大部頭的著作真的門檻很高,堪稱萬仞宮牆,並非一般人所能親近。所以今天想要談談另一套書,對我也十分重要,堪稱我的「哲學啟蒙」——那就是《哈利波特》。
每當我接到一批新的學生,我往往會請他們在自我介紹時,順道分享一本「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這可以讓我迅速掌握他們的閱讀品味或是感興趣的領域。毫不意外,《哈利波特》一直都是最常被學生提及的書。
一般人都知道《哈利波特》想像力奔放,構造了一個迷人的魔法世界,故事情節高潮迭起,引人入勝;這些特點當然也很吸引我,但這部書對我影響最大的部分,是其中處處可見作者對哲理的思考。而那些哲理則時時埋藏在我心中,在這十幾年的光陰裡反覆醞釀,升華,轉變為對人生的體悟。
注意:以下內容皆為個人主觀心得,且憑記憶信筆而書,沒有拿原著對照。
若有寫錯的地方歡迎糾正。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核心的思考議題乃是「死亡」。小說的開頭就是始於死亡(詹姆、莉莉、佛地魔),而結尾就更不用說了,霍格華茲大戰就是一場大型發便當盛會,而且最後一部的書名就是「死神聖物」。死神並不是魔法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神靈,而只是「死亡」的具象化;作者已明白告訴我們,整套小說必須以「死亡」這個議題來作總收束。
「死亡」是最嚴肅的哲學問題之一,因為只要是人,就逃不過「死」這個關卡。而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死後會往何處去?死後是否還有「我」?死是好事還是壞事?人類有沒有可能不死?……我相信,只要是人,就應該想過這些問題。
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認為人類活著的時候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歸因於「他們對於死亡的看法」。例如享樂主義者可能認為死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要把握活著的時候盡情享樂;重視道德的人可能認為人的精神生命可以超越死亡的局限,或者相信此世行善會有福報轉移至來世……等等。
在小說中,羅琳清楚指出,佛地魔(湯姆瑞斗)一切行為的動機都是來自於他對死亡的恐懼。湯姆瑞斗是極端聰明的人,他之所以沉迷於黑魔法的研究,就是因為他想找到永生不死的方法;而後來果然也讓他找到了,就是製造分靈體,將自己的靈魂拆解成數個等分,藏匿於「物」之中,只要此物不滅,施法者的靈魂也不滅。
在湯姆瑞斗成功製造數個分靈體之後,已經達到長生不死的他,下一步就是要統治世界,獲取至高無上的權力。其實這正是歷史上所有霸者的共同思路,「權力」+「長生」= 永恆不滅的快樂。從此,黑魔王誕生了,他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不惜給其他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與痛苦。
接著要說到佛地魔的死對頭——鄧不利多。鄧不利多堪稱羅琳筆下最成功的角色,因為他不是代表「偉光正」價值的樣板人物,而是一個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沉迷黑魔法,且意圖統治世界的「另一個黑魔王」。
仔細看小說就會知道,鄧不利多與佛地魔非常相似,都是極端聰明而有野心的人,他們也都有壓抑而不幸的童年,以至於他們曾走上相似的路;但兩人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鄧不利多並沒有完全泯滅自身的良知,他雖然犯了大錯,但卻懂得反思與悔改,最終成為一位具有高度自知之明的智者。
從後見之明來看,《哈利波特》全套故事其實都是鄧不利多所下的一盤棋,一個很大很大的局。你可以把這個局說成是套殺佛地魔的局,但我現在更願意說,鄧不利多是一位真正懂得「教育」的智者,因為他費盡苦心所設的局,其實是對哈利波特的教育,他成功把哈利培養成了一位「勇敢面對死亡,且最終戰勝了死亡」的勇者。只有這樣的勇者,才能徹底終結黑魔王,而不至於再產生「另一位黑魔王」。

讓我們回到故事的開頭。小說中不斷提到鄧不利多是當今法力最高強的巫師,即使是佛地魔法力最強盛的時候,都不敢直接挑戰鄧不利多。這就衍生了兩個問題:(1)鄧不利多為什麼不採取最直接的方式,直接殺到佛地魔的巢穴將他爆體?(2)鄧不利多為何不擔任魔法部部長,率領眾人共抗佛地魔?
其實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鄧不利多自己「不願意掌握權力」,因為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太了解自己,一旦掌握了權力他很有可能成為另一個黑魔王;不直接將佛地魔爆體的原因也是一樣的,一旦他擊殺了佛地魔,聲望一定會直接爆表,成為魔法世界真正的共主,那個時候的他還是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黑魔王。
說到底,鄧不利多更像是在提防自己,他是在與自己戰鬥。他之所以那麼了解佛地魔,實在也是因為他太了解自己,他知道佛地魔就是徹底泯滅良知的另一個自己,是成為惡魔的自己。
如此一來我們才會了解,為什麼鄧不利多要設下這麼大的一個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將消滅佛地魔的任務交到哈利手上,必須由哈利來完成這個任務——因為鄧不利多在哈利身上看見了一種希望。這個年輕人雖然跟自己一樣有著不幸而壓抑的童年,但哈利的心靈卻沒有憤恨、不平等陰暗面,反而更加勇敢與慈悲,若能得到良好的引導,哈利可能會成為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沒有權力欲,沒有野心;或許,讓這樣的人消滅佛地魔,才能徹底根絕「下一個黑魔王」的誕生。

也許很多人讀完《哈利波特》最後一集,或是看完電影後,都會有疑問:為什麼在禁忌森林中,佛地魔對哈利施放索命咒,哈利卻沒有死?
其實,鄧不利多早就知道佛地魔無法殺死哈利。在第四集《火盃的考驗》中,佛地魔用哈利的血使自己復活,這個行為直接導致莉莉對哈利的保護魔法也延展到佛地魔的身上,使得這層保護得以延續;也就是說,只要佛地魔不死,哈利身上的保護就不會消滅,佛地魔永遠也殺不了哈利。
既然鄧不利多早就知道這一點,為何不直接告知哈利?——因為這正是他對哈利的養成計劃中,最關鍵的一步。
「只要擁有三樣死神的聖物,就可以成為死亡的主人」,其實這句話從頭到尾都是個隱喻,真正能夠擁有三樣死神聖物的人,並不是強大的霸主,反而應該是「能夠放下一切,坦然面對死亡的人」才對。

死神聖物有三樣:
(1)接骨木魔杖:是威力最強大的魔杖,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權力也會帶來危機,總會有其他人想要來殺了你、奪走你的權力。因此,若要真正擁有接骨木魔杖,反而要擁有它而不使用它,不被它的強大威力所誘惑才行。
(2)重生石:傳說可以讓死者死而復生,但根據小說線索,應該不是真正的死而復生,只是能看到自己對死者的思念與記憶而已,反而可能會陷入對死者的執念中無法自拔。因此,若要不被重生石所誘惑,就必須要打破對死而復生的執念才行。
(3)隱形斗篷:這件寶物最有意思,可能有象徵隱士的意味。隱士不在乎權力,也不在乎死而復生,只願恬淡平靜度過此生。在《吟遊詩人》故事集中,擁有這件寶物的老三活到了最後,自然老死,坦然面對造化的安排。此段故事極具禪意。
誰才有資格成為死亡的主人?
佛地魔就不必說了,佛地魔是個著迷於權力的惡魔,一生都是欲望的奴隸,不可能成為死神的主人;鄧不利多儘管他甚有自知之明,卻因為負罪感太重,也無法避免死神的誘惑,當他取得重生石時,還是想要用它來復活自己的親人;唯一有可能成為死亡的主人,只有哈利。「成為死亡的主人」只是一個隱喻,鄧不利多期待哈利做到的,是成為一位能擁有權力卻不濫用權力的人,也就是能夠心懷蒼生,不計私利的人。
因此,鄧不利多設下這麼大的一個局,說穿了就是一個養成哈利的局,他必須將哈利培養成一位願意犧牲自我、勇敢面對死亡的志士;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所以鄧不利多怎麼可能事前就告訴哈利「佛地魔永遠都殺不了你」呢!
全書最具哲理意味的部分,出現在哈利中了佛地魔的索命咒之後,意識進入生死彌留之際,在王十字車站與鄧不利多的靈魂交談的那一個章節。
鄧不利多向哈利解釋了一切的原委之後,他讓哈利自行選擇,可以直直向前走去,也可以轉頭回到原本的世界。
或許,直直地向前走去,進入死亡,投入下一個輪迴,對哈利而言可能是個更加輕鬆的選擇;但哈利卻選擇回到人間,回到那個父母亡故、天狼星、路平、鄧不利多等人都已不在的世界,他其實是做了一個沉重而艱難的選擇,但他知道他必須承擔起責任,他必須去拯救所有的人。為什麼哈利可以做這個選擇?他已經通過了死亡的考驗,他連死亡都不怕了,面對佛地魔,還有什麼可恐懼呢?——哈利的煉心之局,至此完成。
在回到現實世界之前,他問鄧不利多:這一切是真的,還是只是發生在我自己腦海中的幻象?鄧不利多的回答極具禪意:
「當然是在你的腦中發生的,哈利,但為什麼不能同時也是真的呢?」
《哈利波特》的故事當然是虛構的,但是各位讀者,為什麼我們不能同時把它當成是真的來閱讀呢?如果我們真的看懂了書中的那些隱喻還有哲思,或許,這部小說也可以視為另類的「莊子」或「紅樓夢」吧。
54會員
31內容數
厭世哲學家陪你喝茶看人生。沒有爾康也沒關係,我們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