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學訓練的經驗反思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歷史學是以人為本的學科。歷史學者聚焦於特定的時空背景,探索各樣的人事物的豐富樣貌,其研究成果旨在呈現特定的生命經驗,供人們能夠由之重新理解過去的人事物。當歷史學者在研究過去的人事物時,其目的是在建構理解人事物的「脈絡」,並透過對於史料的詮釋而呈現出那些人事物在該時空背景下的意義。這正是歷史學研究相當重要的關懷。

從時間與脈絡來理解人事物的變化,這雖然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但卻是歷史學的精髓。當某個人事物在某個時空環境下被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嘗試思考哪些可能的因素促成對於人事物的特定理解方式,以及諸多可能的因素是如何產生影響力,正是歷史學研究的任務,也是歷史學訓練的精髓所在。

時間與脈絡,是歷史學思考之特殊性的兩個基石,除此之外的能力,如資料解讀、考證等,都是以這兩個基石為前提。資料解讀的目的在於釐清文本的意涵,而為了理解文本的意涵,研究者往往需要理解文本作者的時代背景及其生命經驗,才能解讀文本作者的觀點及其作意。考證往往涉及基本史實的探究,其目的在於釐清史實之真偽,而即便某個史實糟到扭曲,此現象亦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地探問,哪些可能的因素使得史實遭到扭曲而被持續地傳播,藉此觀察特定時空背景下,人們的心態如何被形塑的情形。

從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來看,歷史學者從零散的史料中,透過資料解讀、考證等方法,逐步地建構出理解特定人事物的脈絡。在此過程中,即便歷史學者有其自身的價值立場,但真實的歷史學研究的過程,往往需要歷史學者先同情地理解史料所呈現的情況,進而與研究對象相關聯的生命經驗展開互動。歷史學者與研究對象的互動過程,一方面能夠讓歷史學者發現過去的人事物,另一方面則是讓過去的人事物厚實歷史學者的經驗。

就如何理解人事物的問題來看,正如我們在理解人事物時,往往涉及我們每個人不同的生命經驗,當我們對人事物進行評價時,評價本身其實離不開我們的生命經驗的積累。生命經驗形塑我們看待人事物的視角,因而當自我與他人彼此交流、溝通時,我們其實是在分享不同的生命經驗,進而擴大我們的眼界,認識這個世界的豐富面貌。同樣地,歷史學者透過研究特定時空下某些人事物的樣貌,總會涉及到對於某些人群之生命經驗的探尋,而歷史學者可能因此感到共鳴,或從因而與其說歷史學者的研究是在「發現過去」,不如說是「在與過去的對話中,不同的生命經驗彼此交會」。

從現實情況來看,歷史學也許是「無用」的學科,它既不具有特定的技術門檻(如果資料解讀、考證等能力不屬於如寫程式那樣的技術門檻的話),也難以創造令人有感的價值。然而,歷史學所堅持從時間與脈絡來理解人事物的變化,卻提供一種分析問題的途徑。這種分析問題的途徑,幫助我們理解人事物在時間中,受到哪些可能的因素而產生變化,進而讓我們能夠理解長時間的趨勢。與其說歷史學訓練「無用」,倒不如說它更像是培養一種「素養」,為我們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為什麼古巴會有Santeria這樣的信仰呢?從這個好奇開始,扯出一串以前在歷史課本上看過有印象的大事件。 大航海時代 2.熱帶種植業與黑奴 3.天主教傳
    Thumbnail
    介紹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書,作者通常著重客家先民自中原移居閩粵的遷徙經過、來台以後的開拓史,以及與其他族群發生衝突的重大事件。湯錦台這本《千年客家》讓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Thumbnail
    台灣古文明的沒落過程、Paccan名號為何被人遺忘、「台灣」如何取代「Paccan」成為國名,以及Paccan人後代的命運,也是埔農一系列著作的重要內容。
    Thumbnail
    埔農的論述看似與沈建德、林媽利、潘智仁相同,其實有很多地方不同,無論是台灣荷治時期之前的歷史認知,還是對「台獨」的看法,他都自成一格。對於台灣上古有無高度文明,沈建德、潘智仁、林媽利及眾多台灣歷史學者、考古學者,不是視之為未知領域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就是自認非專業而不去觸及,埔農則非常堅定回答:有!
    Thumbnail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較知名的有沈建德、埔農、林媽利、潘智仁等人士。本文要介紹的是,較早談論這個議題的沈建德。
    Thumbnail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本文要介紹的是其中一位論者潘智仁。(詳見內文)
    Thumbnail
    有一個疑問纏著我不放,而且對於這個疑問,力主「台灣漢人是由大多數閩粵移民後代構成」的論者,也沒有提出令我信服的說法,那就是:明清時期,大批閩粵人移民來台,不論合法移居還是非法偷渡,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的州府縣,為什麼沒有出現長年且大規模的經濟蕭條?
    Thumbnail
    當《返校》引發支持與反對熱議,你是否清楚意識到所謂史實改編電影,背後的「史實」有哪些呢?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為什麼古巴會有Santeria這樣的信仰呢?從這個好奇開始,扯出一串以前在歷史課本上看過有印象的大事件。 大航海時代 2.熱帶種植業與黑奴 3.天主教傳
    Thumbnail
    介紹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書,作者通常著重客家先民自中原移居閩粵的遷徙經過、來台以後的開拓史,以及與其他族群發生衝突的重大事件。湯錦台這本《千年客家》讓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Thumbnail
    台灣古文明的沒落過程、Paccan名號為何被人遺忘、「台灣」如何取代「Paccan」成為國名,以及Paccan人後代的命運,也是埔農一系列著作的重要內容。
    Thumbnail
    埔農的論述看似與沈建德、林媽利、潘智仁相同,其實有很多地方不同,無論是台灣荷治時期之前的歷史認知,還是對「台獨」的看法,他都自成一格。對於台灣上古有無高度文明,沈建德、潘智仁、林媽利及眾多台灣歷史學者、考古學者,不是視之為未知領域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就是自認非專業而不去觸及,埔農則非常堅定回答:有!
    Thumbnail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較知名的有沈建德、埔農、林媽利、潘智仁等人士。本文要介紹的是,較早談論這個議題的沈建德。
    Thumbnail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本文要介紹的是其中一位論者潘智仁。(詳見內文)
    Thumbnail
    有一個疑問纏著我不放,而且對於這個疑問,力主「台灣漢人是由大多數閩粵移民後代構成」的論者,也沒有提出令我信服的說法,那就是:明清時期,大批閩粵人移民來台,不論合法移居還是非法偷渡,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的州府縣,為什麼沒有出現長年且大規模的經濟蕭條?
    Thumbnail
    當《返校》引發支持與反對熱議,你是否清楚意識到所謂史實改編電影,背後的「史實」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