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面對與規劃老年生活

    台灣在2年後,也就是2025年,即將進入老年人口逾20%的超高齡社會,從高齡人口10%躍昇到20%,法國花了 76年,美國63年,台灣居然只有短短19年,因應期實在非常短,每個家庭或政府恐怕也都來不及做好組織結構調整的準備吧!

      現在每個家庭人口愈來愈少,因此對於失能或罹病的長輩,家庭也逐漸失去長期照護的能力,因此如何建構足量且值得信賴或費用適宜的安養中心或居家照顧的專業人才,政府必須很認真的面對之外,如何將醫療院所的資源做最好的利用,也需要訂定法規與想辦法讓民眾的觀念改變。

      台灣雖然在2000年5月已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將生命未期的病人的痛苦減至最低,能平安有尊嚴的離開人世,可是台灣簽署DNR放棄急救意願書,也就是事先同意當面臨治療無效的未期患者,不進行插管,使用呼吸器或心肺復甦術,種種以科技來「延長死亡的過程」的方法,這些只會增加患者鉅大無比的痛苦,也耗費許多的醫療資源。

      這種臨死前被五花大綁、電擊、全身插滿管線,幾乎是肢離破碎的死去,或者變成靠呼吸器活著的植物人,成為家庭或社會的累贅,這種情況我還在醫院工作時,看到許多這樣的病人,據統計,台灣每年有十多萬未期病人得不到善終,形成患者、家屬、醫療人員與國家資源的四輸情況。

      因此,如何在活著的時候很清楚明確地安排自己的身後事,包括臨終前的醫療處置,是非常重要的事。這些年我有一些朋友在推動預立遺囑的觀念,提倡不管年紀大小每人每年都要找個時間檢視自己一生,留下遺囑,包括當你有一天要離開時(聖嚴法師曾提醒我們思考「意外或明天那一個先到,誰也不知道」),你要跟那些人說那些話?身後事要如何處理?以及自己心愛的東西要如何處理?

      在填表單,寫遺囑的過程中,我們會去思考我們這一生是如何過的(這也能促使我們往後會更積極地朝我們真正想過的方向前進),也更會珍惜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因為在回顧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事想做卻還沒有做,有那麼多人該去感謝,有那麼多值得回味的生活。

      近代高僧,印光老和尚在床頭掛著一個大大的死字,他說:「修道之人,心中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

      德國作家紀德也這麼認為:「不是經常想到死,是不能令人充分體會到每一瞬間的價值的。難道你不明白,每一瞬間假使不襯托在死亡這片漆黑的背景上,它就不會有這種可愛的光影。」

      當我們能夠坦然正視病與死的必然,預做安排與準備,也因此更能對如何好好的活,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產生出更積極的想法與做法。對於害怕死亡,或極度眷戀這肉體與這世間的人而言,聖嚴法師也提供一個方法:「要想著自己有無限的過去與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自己最好的準備。」的確,若能體會我們此世的生命是暫時的,或許就能放鬆對生命過度控制的偏執,然後才能好好的享受生活。

      我欣賞文天祥所說的:「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

     」意思是說:只有常常想到死亡,我們才會好好活著;也只有為死亡做好準備,我們才不會留下遺憾。

      我也將它引申為:「人生太長,長得必須魂牽夢縈;人生卻又太短,短得必須活出精采。」從每一天的生活來看,人生很長,長到我們必須不斷地去追尋、去跟世間萬物有所連結,那麼這一趟人生才有意義;同樣地,人生又實在很短,短得我們必須時時珍惜與把握,才能活出精采。

      如何才能覺得人生了無遺憾,活得有價值呢?我認為是做公益,在不為名、不為利的付出中,最能給生命帶來改變,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