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雷:評論內容涉及電影劇情,但不至於嚴重影響觀影體驗。
《奧本海默》好看嗎?作為傳記電影會無聊嗎?需要先做功課再去看嗎?以下是我的分析和評論,關於諾蘭是如何運用魔幻寫實,又是如何用量子力學中的悖論來描寫人生。
《奧本海默》具有相當程度的觀賞性,特別是以傳記電影來說。劇情緊湊,對話精彩,開頭幾分鐘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接著是一波又一波的劇情。幾乎沒有冷場,除了電影中後段試爆成功之後的聽證會在體感上有點沉悶,應該是因為片長三小時,又剛好在爆炸的視覺震撼後,注意力比較容易疲乏。但聽證會的尾聲又非常精彩,把劇情從外在世界拉向內心世界,帶來電影真正的高潮。
如此緊湊的劇情可以歸功於諾蘭流暢的敘事,在電影的每個階段都製造出懸念,吸引觀眾因想知道答案而繼續看下去。例如:到底誰是間諜、試爆會不會成功、聽證會的結果會如何。有些懸念相對不重要,但它們串聯起來就是很流暢,而且共同推進了故事的進行。
當然《奧本海默》的劇情還是不像《全面啟動》或《頂尖對決》那樣「好看」,但它畢竟是傳記電影,不是科幻電影。它承載歷史的重量,不能過度虛構,不能憑空丟出神奇機器。不過,諾蘭的非線性敘事及其所製造的懸念很大程度彌補了這點。此外,這部電影也使用我認為是魔幻寫實的手法來呈現奧本海默內心的掙扎。所謂的魔幻寫實,就是用魔幻的手法來呈現寫實的內容,是一種文學技巧。電影可以用主觀鏡頭來呈現出特定人物的主觀視角。在這部電影中,有許多鏡頭是用來呈現奧本海默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模糊了虛實的界線,因為觀眾無法完全確定現在的畫面是寫實還是虛構。這使得電影能在兼顧寫實的情況下,用誇張的畫面去描繪主角內心的風暴,增強了電影的觀賞性。
《奧本海默》有幾個比較明顯的概念,其中我認為比較適合作為主軸的是在開頭反覆出現的那句「誰能忍受自己的一生被公開論斷」(記憶中的字句,未必每字都記得正確)。這部電影的劇情主軸是奧本海默晚年所受到的檢視,包含左傾的政治傾向、促成原子彈爆炸、反對研發氫彈等,某種程度上也是奧本海默對自己的檢視。在這個檢視的主軸下,電影穿插大量過去的片段,是諾蘭慣用的非線性敘事。在聽證會中出席的證人,則代表著其他人對於奧本海默的看法。
電影沒有把奧本海默塑造成「單向度的人」,即文學家佛斯特所說的「扁型人物」。相反地,奧本海默在電影中是個複雜的、難以理解的人,是個「圓形人物」。他有共產傾向,卻認為應該有「轉圜餘地」而沒有加入共產黨;他積極投入原子彈的研發,卻對於在戰爭中投下原子彈存有疑慮;他不諳政治,卻運用自身影響力試圖左右美國軍事政策,這也使他遭受政治與輿論的抨擊。這樣的性格,使得他在以論斷為主軸的電影中顯得難以被論斷,也如同戰爭中的道德問題,是不明白其中原委的人難以去論斷的。這種論斷上的困難,正好可以呼應電影開頭提示的量子力學特性:悖論。光如何能既是粒子也是波動?人如何能既是偉人也是罪人?能看見並接受這種悖論的人絕非常人,卻也必須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
我認為奧本海默展現出了追求真理的人所具有的性格:因為看見了真正的兩難,所以猶豫不決而無法堅定地選邊站,而不是隨著自己的偏好而輕易地否定兩難。相對地,政客不在乎兩難,他們只在乎權力。電影的最後有《頂尖對決》的味道:奧本海默代表的是誠實與追求真實,史特勞斯代表的是權力和扭曲真相。也如同史特勞斯的幕僚在最後所言:「他們(奧本海默和愛因斯坦)也許根本就沒談論到你,而是關於更重要的事。」兩人的境界高下立判。
多數評論都建議先做功課再去看電影。不過我覺得不需要特別準備,因為看電影本來就不需要看懂每個名詞,看得懂故事的進行就足以享受電影。以這部電影來說,只需要大概知道原子彈和氫彈、還有二戰的基本知識,就足夠跟上劇情了。那些科學家的名字不認得也沒關係,又不是在上物理課。
相較於專有名詞,比較會造成困擾的應該是非線性敘事。但我認為這部電影敘事跳躍的程度遠比不上《記憶拼圖》和《天能》等諾蘭經典電影,不至於看不懂。即使稍有疑惑,應該也能隨著劇情的推進而解開。我不認為看電影必須要在當下看懂每個畫面,而是可以事後在腦海中拼接,這也是看諾蘭電影的樂趣。
客觀來說《奧本海默》有諸多可取之處,但主觀來說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希望在電影裡找到簡單的答案,那大概不會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所欲呈現的是複雜,是悖論,是求真者的孤獨與掙扎。如同奧本海默無法被所有人欣賞,《奧本海默》可能也是。但這也正是其精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