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21天習慣養成】DAY21 家的形象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家對你而言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它應該是長成什麼樣子?

是像寒冬臘月熱滾滾的火鍋,大家一同泡在裡頭,各取所需,各有喜好,吵雜而溫馨?

還是像夏夜裡被飄散的雲層遮擋住的圓月,若顯若現,缺憾中帶著一點美好?

是什麼組成一個家庭呢?而所謂的「家」,又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對一些人來說,家是一種自然的存在,不會刻意去想,因為它一直都在那個地方。不管走多遠,你知道,當你需要的時候,家就在前方。

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家是一個破碎的地方,混合著冀望與失望、交識著愛與恨、是自由被綑綁的地方,它牢牢的抓住你,你想逃開,但卻發現不管逃了多久、多遠,你始終被綑綁著。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是一直想逃離,最後又會回到的地方

在過去家庭具備的兩大基本功能:傳宗接代和經濟合作。

繁衍後代是生物本能所致,經濟合作則是出於生存發展的考慮。

史前時代的人類,一個人獨自存活的能力是有限的,寒冬、飢餓與野獸的侵襲隨時會降臨,家庭成員的合作互助會讓生存變得容易些,對於家的需求,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

農業社會,家是庇護所,是勞動力及權力的延伸,對這時候的人們來說,家的存在,是出於對生活的對抗

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是生活的便捷。一個人就可以自給自足,無論在物質生活方面還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這個時候,家人協助生活的作用就好像變得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我們不再需要一群人去對抗猛獸和饑荒,我們也不見得要以家庭為單位才能做好一件事情。對於「家」的想像和需求,隨著時間不斷在變化。家的直觀意義消失了,但對於家的需求並不會因此而消失。

部份家庭呈現出的病態,例如:無止盡的吵鬧、怨懟,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及埋怨。那些家庭中揮之不去的陰暗等等。讓年輕人寧可選擇一個人生活,也不願步入婚姻家庭。對少數人來說,與其擁有一個病態的家庭,不如獨自去走完人生。

每個人都渴望一個健康的家庭,需要家人之間的支持,彼此成全、牽掛惦念,分享。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有愛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才會讓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斷優化,生命質量得到提升。

如果「家」對你而言,曾經是一個不幸福的存在,也許能靠我們自己主動建設,讓它成為你今後生活重要的主題之一,積極的去建設好屬於你自己的家。

在這家裡你的情感需要能得到滿足,你能提供家人支持、安全與觀照的需要,給自己和你的家人一份歸屬感。

我們都可重新定義及打造「家」的形象。關於家,你的定義是什麼?

avatar-img
147會員
274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家不應只是「住的地方」,它應該是一個能夠滋養靈魂、孕育愛與記憶的地方。它不只是我們生活的容器,更是一個會隨著時間成長、有生命力的存在。
Thumbnail
「家」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有時是避風的港灣,有時只是建築物的代名詞,而家人則是與我們分享生活的人。 然而,在英文中,Home、House 和 Family 這三個詞看似都與「家」相關,實際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用法與文化內涵。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將回顧這三個詞的歷史演變,深入解析它們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庭內耗如何比家庭貧窮對家庭功能造成更大的威脅。家庭內耗源於成員間的情感問題和無效溝通,導致情緒困擾和人際關係的長期影響。文章分析了內耗的成因、與貧窮的比較以及其對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提出改善家庭內部關係的策略,從而促進更健康的家庭環境以應對內外挑戰。
Thumbnail
你覺得什麼是「家」?你的家鄉是怎樣的呢? 七日書的首日主題,已在我心中沉澱了一週。我的答案是什麼?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Thumbnail
住在家裡的時候,覺得家好像是個枷鎖,令人難以喘息;離開家之後,反倒常懷念家的屋頂下的人事物,深感撐起一個家是多麼的不容易。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社會發生什麼事?】系列第五彈 帶你思考什麼是「家庭」! 家庭有各種不同的樣貌,家人間又該如何相處? 家長不曉得如何解釋的社會議題,就讓這本書來幫你!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家不應只是「住的地方」,它應該是一個能夠滋養靈魂、孕育愛與記憶的地方。它不只是我們生活的容器,更是一個會隨著時間成長、有生命力的存在。
Thumbnail
「家」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有時是避風的港灣,有時只是建築物的代名詞,而家人則是與我們分享生活的人。 然而,在英文中,Home、House 和 Family 這三個詞看似都與「家」相關,實際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用法與文化內涵。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將回顧這三個詞的歷史演變,深入解析它們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庭內耗如何比家庭貧窮對家庭功能造成更大的威脅。家庭內耗源於成員間的情感問題和無效溝通,導致情緒困擾和人際關係的長期影響。文章分析了內耗的成因、與貧窮的比較以及其對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提出改善家庭內部關係的策略,從而促進更健康的家庭環境以應對內外挑戰。
Thumbnail
你覺得什麼是「家」?你的家鄉是怎樣的呢? 七日書的首日主題,已在我心中沉澱了一週。我的答案是什麼?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Thumbnail
住在家裡的時候,覺得家好像是個枷鎖,令人難以喘息;離開家之後,反倒常懷念家的屋頂下的人事物,深感撐起一個家是多麼的不容易。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社會發生什麼事?】系列第五彈 帶你思考什麼是「家庭」! 家庭有各種不同的樣貌,家人間又該如何相處? 家長不曉得如何解釋的社會議題,就讓這本書來幫你!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