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邊界」思考— 2020台北雙年展觀展雜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每個人的「所有」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沒有」也不一樣。 — 丹尼爾・史波利 (Daniel Spoerri)
此次台北雙年展所探討的議題,從政治的、科學的、視覺的和觀念上出發,藉由不同學科的視角,思考關於大家對同一個空間的所有的「共識」。
「我跟你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樣。」無論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政治辯論場合,這種措辭都很常見。但今天,不僅大家對同一個空間有不同的「看法」或「願景」(visions),連世界本身的「物質特性」(the material nature)都成了問題。早些時候,地緣政治意味著利害各異的不同人爭奪領土,但這些領土仍屬於同一個自然(nature);如今,爭議的焦點卻是這個自然的組成方式。
—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策展人
許多作品由環境議題出發,很像ESG報告,其由科學儀器所拍攝的照片,呈現在大螢幕上,其本身精細複雜的特性,讓人感受到其本身具有的特殊美感,但對於非科學背景的觀者來說,除了感受到視覺的新奇,及其敘述主題傳達,感覺較難以進入。當代藝術與其科學越趨模糊的界線,讓人不禁思考藝術家在當代的身份。
此次展覽較印象較深刻有兩件作品,一件是賴志盛的《接近》,一件是June Balthazard與Pierre Pauze的《Mass(質量/彌撒)》。

接近

賴志盛的作品在北美館三樓,這件作品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展覽品」,而是
沿著本來的展覽空間,搭建出平台與階梯,改變原有空間的向度與視角。觀眾可以從這個這個搭建出來的平台,從更高的視角俯瞰展館一樓大廳,從而將原本去美術館「看展品」的行為,轉化為「觀察看展的人」
灰色的平台是由木板搭建而成的,其質感模仿展廳未加塗裝的清水混泥土模板與柱子,使其像原有建築的空間。而踩下去空心木作與突出原建築結構的設計,讓人在平台上時同時有不穩定的懼高感,與上帝視角的尊崇孤高感受。
我很喜歡這件作品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讓觀者重新去意識到「作品」與「展覽空間」,「觀者」與「作品的關係」。
另外或許有一件事或許是藝術家當初未設想到的:週末的北美館非常多人,而美術館沒有什麼休憩的位置,因此在走道上的平台上,三三兩兩地群坐著青少年男女,聊著一些平常的、關於化妝、衣著等等的生活話題,模糊了觀眾本身與作品的界線。
藝評家翁子健也寫了一篇文章,很有趣可以看看。

Mass(質量/彌撒)

June Balthazard與Pierre Pauze的《Mass(質量/彌撒)》是影像與裝置的作品。這件作品因為其物理知識較難以理解,虛構與紀實交錯,影片中一名研究員回憶她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粒子的時刻,很多研究員因為這個發現陷入深深的憂鬱。在回憶中,她敘說當她正經歷嚴重產後憂鬱的時後,她像進入一個隧道般,進到一個研究領域,而出來時她感到非常難受,所幸了音樂才得以安慰。
有一些物理學家遁入山中,並生活在洞穴中,這位科學家就是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Michel Mayor,兩位科學家在洞穴中討論關於虛無的話題, Michel Mayor從另一個方向上想,這對於物理學家是好事,因為世界上來有很多他們不瞭解的事情。
這些裝置雕塑本身就是很美的異材質結合的抽象雕塑,影片虛實交錯與敘事方式也很詩意,很實際又抽象的從物理學上理解我們形成與所處的世界。
以藝評家翁子健的一段話做為結尾,『「沒有」,確是二十世紀藝術的顯要主題。它是一場還原論的思辨的結果,其最終目的在於試圖觸及藝術(及萬事萬物)的本質,其風險是將一切價值都扯入虛無之中。
在科學中,真空指的是沒有物質的空間狀態,那是一個甚具建設性的課題。藝術中的「沒有」不是科學的真空。藝術語境中被探求的「沒有」,不一定指把所有物質排除掉的狀態(雖然有「去物化」一說);真正被力求消除的,是藝術中任何不是藝術的東西。… …藝術的「沒有」只是一種參照物,或者一個反射面,藝術家最終還是希望在「沒有」中找到一點什麼,而這一點什麼極因人而異。』

謝謝你看到這裡,歡迎分享!

Hello,我是Vera,總是在思考優化工作流程方法的Designer,喜歡設計、藝術和文學。
如果有任何建議或合作提案可以透過以下這些方式聯繫。
BehanceDribbbleWebsite
avatar-img
29會員
10內容數
Visualizing, Hearing & Seeing. Design vitamin for creative mind. 這本設計線上誌希望提供更多元的創作靈感,包含視覺設計、品牌與文字閱讀的綜合設計維他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愛究竟是什麼物質組成的? 我想,那應該是地球上的元素無法描述的存在,甚至連宇宙中的萬物也難以比擬——獨一無二的抽象物質。雖然在宇宙面前,人類僅是微小的元素,但作者筆下的故事與人物絕非渺小無力而聽天由命。相反地,他們彰顯人心蘊藏的無窮韌性足以與宇宙抗衡。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著希望,也同時透露著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我們發現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本屆雙年展指向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Thumbnail
生活久了,會發現世界介於真實和不真實之間。這篇文章探討了曼德拉效應、同時性以及「活在當下」的哲學理念。作者分享了自己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這篇文章會引起讀者對自我意識、人格發展和心靈角色的思考。
Thumbnail
事情的發生是一體兩面的 當你看到善的一定也會有惡 等待你發現 我們要學習的是 能否以更高的視角360度 去看見事情的全貌 與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合作、共創 甚至理解你就我,我就是你 「我們」這個宇宙是合而為一的 所有事情都是在你之內發生 你能改變的是 你看事情的角度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愛究竟是什麼物質組成的? 我想,那應該是地球上的元素無法描述的存在,甚至連宇宙中的萬物也難以比擬——獨一無二的抽象物質。雖然在宇宙面前,人類僅是微小的元素,但作者筆下的故事與人物絕非渺小無力而聽天由命。相反地,他們彰顯人心蘊藏的無窮韌性足以與宇宙抗衡。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著希望,也同時透露著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我們發現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本屆雙年展指向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Thumbnail
生活久了,會發現世界介於真實和不真實之間。這篇文章探討了曼德拉效應、同時性以及「活在當下」的哲學理念。作者分享了自己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這篇文章會引起讀者對自我意識、人格發展和心靈角色的思考。
Thumbnail
事情的發生是一體兩面的 當你看到善的一定也會有惡 等待你發現 我們要學習的是 能否以更高的視角360度 去看見事情的全貌 與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合作、共創 甚至理解你就我,我就是你 「我們」這個宇宙是合而為一的 所有事情都是在你之內發生 你能改變的是 你看事情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