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林擷英|﹝目光之外-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在策展弁言中,徵引了英國文化藝術評論家,也是作家詩人、劇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一段名言:「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此言源自約翰·伯格的《觀看的方式》一書。強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是由我們與事物之間的關係所塑造的,而不僅僅是事物本身。

    這是一種現象學的觀點,認為知識和真理是在觀察者與對象的互動中建立的。伯格的這一理論對藝術評論和文化研究有深遠的影響。對於一般人而言,也許並不容易懂。

  在麥田出版社在2021年出版《觀看的方式》簡介中,可以看到中譯者吳莉君的介紹詞:

  「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我們的知識和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當我們能夠觀看之後,我們很快就察覺到我們也可以被觀看。

  「當影像以藝術作品的方式呈現時,我們觀看它的方式,就會受到我們所學習的一整套藝術看法的影響」(以上徵引自吳莉君中譯《觀看的方式》簡介),這些精闢的語句,對我們建立觀看的概念非常有益,很值得詳加參看。

   最近這四、五年間,大家都不難發覺:我們所處的世界,各個領域都產生激烈的變化。俄烏戰爭持續進行,全球各政治陣營的對抗力道更為加增,產業鏈正迅速挪移,我們的生存處境迅速來到更不確定的狀態。加上AI人工智能這兩年迅猛發展,不僅改變產業,也改變藝術文化的面貌。凡此都大大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與看點。

   眾所皆知,觀看先於語言。每個感知行動,都可能折射出不全相同的想像與解讀。然則這次參展的藝術家,究竟為我們帶出怎樣的視域?實在非常值得關注。

本年度參展藝術家及作品共有:李承亮(臺灣)〈漫遊巴士〉、謝佑承(臺灣)〈限時動態:選取〉、hellobastrworkshop (法國、臺灣)〈聚合十〉、盧淳天(韓國)〈虛無之人〉、Jun ONG(馬來西亞)〈珊瑚〉、莊志維(臺灣) 〈王老先生有塊地〉、李宸安(臺灣)〈穴居〉、劉耀中(臺灣)〈AI 消費者〉、田子平(臺灣)〈失重計畫III:摺疊震盪〉,一共九件作品。

我連續兩個晚上來到國美館戶外廣場 U -108 SPACE,發現廣場遊人如織,顯然深受市民歡迎,是國美館最新且值得一看的光影藝術展。

raw-image
raw-image
李建崑攝影

李建崑攝影

聚合十.(李建崑攝影)

聚合十.(李建崑攝影)

謝佑承〈限時動態:選取〉.(李建崑攝影)

謝佑承〈限時動態:選取〉.(李建崑攝影)

漫遊巴士.李建崑攝影

漫遊巴士.李建崑攝影

虛無之人.(李建崑攝影)

虛無之人.(李建崑攝影)

穴居.李建崑攝影

穴居.李建崑攝影

王老先生有塊地.(李建崑攝影)

王老先生有塊地.(李建崑攝影)

劉耀中〈AI 消費者〉.(李建崑攝影)

劉耀中〈AI 消費者〉.(李建崑攝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7K會員
1.3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4/25
4/23和詠恩赴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參觀「境遇雙個展」。原本只是想安靜地看畫,剛好遇到藝術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承蒙他的親自導覽,使整個觀賞經驗變得很不同。
Thumbnail
2025/04/25
4/23和詠恩赴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參觀「境遇雙個展」。原本只是想安靜地看畫,剛好遇到藝術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承蒙他的親自導覽,使整個觀賞經驗變得很不同。
Thumbnail
2025/04/22
面對抽象藝術,我們常問:「這是什麼意思?」但對廖修平這樣的藝術家而言,抽象不是語言的代替品,而是一種開放的感知與精神通道。他的版畫作品,不在於「說明什麼」,而是創造一種可以被觀看者反覆進入、思索的文化空間。我們觀看抽象作品,不是為了解讀,而是為了對話。
Thumbnail
2025/04/22
面對抽象藝術,我們常問:「這是什麼意思?」但對廖修平這樣的藝術家而言,抽象不是語言的代替品,而是一種開放的感知與精神通道。他的版畫作品,不在於「說明什麼」,而是創造一種可以被觀看者反覆進入、思索的文化空間。我們觀看抽象作品,不是為了解讀,而是為了對話。
Thumbnail
2025/04/21
這幅由陳淑嬌女士創作的膠彩畫〈曉春〉,完成於2017年,曾參展於107年臺中市女性藝術家聯展。畫作以膠彩技法呈現,結合東方女性的典雅形象與自然花鳥的詩意情境,展現出一種溫婉清麗、悅人眼目的藝術風格。若從構圖、色彩、人物刻畫與主題意涵等層面加以觀察,當可深刻體會其藝術魅力所在。
Thumbnail
2025/04/21
這幅由陳淑嬌女士創作的膠彩畫〈曉春〉,完成於2017年,曾參展於107年臺中市女性藝術家聯展。畫作以膠彩技法呈現,結合東方女性的典雅形象與自然花鳥的詩意情境,展現出一種溫婉清麗、悅人眼目的藝術風格。若從構圖、色彩、人物刻畫與主題意涵等層面加以觀察,當可深刻體會其藝術魅力所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藝術是心想生; 藝術是低到如塵埃的美學,美 = 博愛; 當代藝術不應該只追求創新 = 自由; 當代藝術應該挑戰解決地球極端問題,中道精神 = 平等。
Thumbnail
藝術是心想生; 藝術是低到如塵埃的美學,美 = 博愛; 當代藝術不應該只追求創新 = 自由; 當代藝術應該挑戰解決地球極端問題,中道精神 = 平等。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推薦度:★★★★☆馬戲《流逝的粒子》、舞蹈《引》、劇場《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這是2024年的新人新視野。
Thumbnail
推薦度:★★★★☆馬戲《流逝的粒子》、舞蹈《引》、劇場《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這是2024年的新人新視野。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即日起至2024年8月18日,展出「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 除了可看到日治時期寫真館攝影家的自我形象、戰後臺灣攝影家自我身影、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自我影像之外,還有當代藝術家們藉由新媒體科技媒介展現自我樣貌。
Thumbnail
【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即日起至2024年8月18日,展出「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 除了可看到日治時期寫真館攝影家的自我形象、戰後臺灣攝影家自我身影、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自我影像之外,還有當代藝術家們藉由新媒體科技媒介展現自我樣貌。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2023年12月30日有兩個展覽於港島完滿結束。縱使已是新的一年,希望這篇篇幅較簡短的、比較多感受的藝評不會來得太遲。陳育強和翟宗浩的藝術展,以不同媒材和思考方式呈現出當代香港的山水景色。
Thumbnail
2023年12月30日有兩個展覽於港島完滿結束。縱使已是新的一年,希望這篇篇幅較簡短的、比較多感受的藝評不會來得太遲。陳育強和翟宗浩的藝術展,以不同媒材和思考方式呈現出當代香港的山水景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