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9. 冤親債主

今日的主題「冤親債主」,主要是討論「無形」的冤親債主。眾生多生累劫,於五濁惡世、紅塵火宅之中,總是會產生各種愛恨情仇,對於所虧欠的,就是我們的冤親債主。

之前的文章曾提到「自度如幻眾生」,筆者甚有感觸。在筆者約莫二十年前,開始接觸宗教之後,我就學習如何「打坐」,原因無他,只為了能夠更清楚的接收來自於 金母娘娘所賜予的指示。在打坐的過程當中,心裡頭總是不斷湧現各種思緒和念頭,排山倒海而來,前仆後繼無有止境,正如《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所說的:「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這些思量和念頭,都是自心的眾生,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緣散而滅,無一真實,本性為空,追尋無有處所,也就是「緣起性空」。舉個例子,比如打坐的時候,突然想到明天早上十點有一個會議,若是迷而不覺,任由這個念頭發展,就會愈想愈多,愈陷愈深,「客人要喝什麼飲品?」、「中午要帶客人去哪吃飯?」、「客人會不會殺價?」、「交期要抓多久的時間?」…諸如此類。這時候突然窗外傳來垃圾車的聲響,上述這些念頭馬上隨著垃圾車經過窗邊的這個緣而散滅。前念已過,後念又起,心中又生起了「這首歌是『少女的祈禱』還是『給愛麗絲』呀?」、「我垃圾倒了沒?」、「糟糕,我還沒倒垃圾,那我要停止現在的打坐起來倒垃圾嗎?」…等諸多念頭,如此念念相續,妄念不斷。若能識自心眾生,觀心自在,知而不隨,後念離境,那麼這些妄念的念頭也就八風止於壁定,緣散而滅了。

 就在筆者打坐到了一個階段之後,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心中浮現出了一個不屬於我的聲音,而且這個念頭並不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消散,也不會因為我嘗試著制心一處而消弭,我只能任由這個念頭和聲音在心中迴響。後來在 母娘的聖示之下,我才明白原來這個念頭和聲音,是我的冤親債主。瞭解了之後,有天我再次打坐,我隨即向祂道歉認錯,行深懺悔,心中的這個念頭和聲音隨即緣散而滅,隨著我的懺悔而散逸。但這只是暫時的,要對方真正放下,要真正解除怨恨,必須行功積德來迴向,來彌補,這才符合天理。

 若非筆者打坐,則不能發現冤親債主早已隨身多時,影響著我的思考、意識、脾氣,甚至是身體健康。而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也都是有這樣的情形,只是無法感知察覺罷了,但不知道並不代表就不存在呀。自度自心如幻眾生,冤親債主亦是其中之一,無形的冤親債主亦是構成吾人身心二法的眾緣之一。唯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樣的說法和理解非佛經所說,而是來自 母娘的教示以及筆者個人的生命體驗,特提出來供大家參考。那要如何渡呢?以善行來迴向,以功德來渡化。

  這裡說的「功德」和我們一般認知的功德不一樣。我們一般認知的功德是做善事,善行積善德。但在佛教,尤其是禪宗的觀念裡,這只能稱做是累積福報的「福德」,光有福德是無法了脫生死輪迴的。真正的功德是要悟入佛知見,是要明心見性,是要成就法身的。當初達摩祖師前來東土宣化佛法,梁武帝問達摩:「朕一生中建造寺廟,剃度僧尼,廣行布施,設立齋會,有怎樣的功德呢?」達摩祖師回答道:「這實在是沒有什麼功德可言呀。」六祖是這麼解釋的:「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那麼什麼是功德呢?《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又云:「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前面的文章有提到:「生法相的是心,作分別的也是心,起正見,淨本心,得作相、離相之自由,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佛,法王也,即心即佛佛在堂,魔軍皈依梵唄唱;性王元是法中王,任法自在六賊降。」這裡說的就是「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即心即佛得花開,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就是功德,簡言以要之,就是開悟,悟入佛知見。

  明白了何謂「功德」之後,我們就可以探討如何以功德來渡化冤親債主了。為避免行文過長,留待下一篇文章再做說明。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插畫屋網站真好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