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越來越趨於臨摹前人的華語新導演中(如《熱帶往事》、《雪雲》等)能看到這股拍電影的熱忱真的是不容易,光是這點就讓我願意給他近年最好的中國電影之一的頭銜。尤其擺在趨於主旋律/愛國主義為重的中國電影中,《宇宙探索編輯部》真的是極致清流(還可以拿龍標真是不容易)。
雖然是《流浪地球》的主創郭帆掛名監製與投資,但《宇宙探索編輯部》完全是《流浪地球》的反面(反正我很閒拍《星際效應》?),如果說兩部《流浪地球》旨在探索宇宙的宏觀視野,那麼孔大山則反其道而行的探討宇宙之大人類的存在是有多麼渺小,電影在中國電影中幾乎難以看到的信仰/迷信出發,正當觀眾以為電影要給出答案的時候,它就如諾蘭的《星際效應》來一招濫情式的愛最偉大,但比諾蘭有效非常多。
當然以偽紀錄片角度來看,這部片在戲謔上也不比《一場很(沒)有必要的春晚》來的出色,但情感核心上就相對紮實許多,而攝影機本身的存在與否更是一個巧妙的設定,當孫一通用手遮住攝影機並要求觀眾閉眼的那刻,他同時印證了攝影機同時的客觀視角是存在和不存在這部片中的。這個「鏡頭」的存在即是觀眾的眼睛,他藉由攝影機的存在拆穿了它的「偽」紀錄片,密度極高(甚至是搶拍的narrator)的剪輯都好似人類在眨眼的反射動作。雖然看久了會疲勞,但孔大山是個熟知觀者精神狀態的創作者。
回到存在主義上,讓我非常五味雜陳的《小行星城》有意無意也在討論相似的議題——那便是人類為何而存在,但魏斯安德森在硬是套了一層後設劇的情況之下顯得更加言之無物,反倒《宇宙探索編輯部》在當今華語影壇中反映出了少有的飄渺與虛無(一堆阿比查邦式的長鏡頭真的只有自溺而已,真的拜託不要再這樣拍了),雖然導演在映後自嘲這部片就是一本正經講幹話,但套用《西遊記》可說是個絕妙之舉,孔大山成功運用了中國文化的特色來為其風格背書(日後如果有創作者想翻拍應該是極為困難),那些「幹話」看似在暗諷中國一些自以為是的「專家」,但實際上都只是用來包裝的外殼,真正的內核從來都是存在主義。
而這部片更是一個絕佳的大銀幕體驗,比起特效滿到溢出來的《流浪地球》而言,《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節制即是它的最大優勢,在山洞內麻雀環繞的那場戲簡直遠勝《一家子兒咕咕叫》、而有意無意的「訪問片段」都在打破劇情/紀錄的藩籬,互動性上也比《咒》更加出色。不過這部片依然沒有辦法讓觀者進到虛實難辨的程度,攝影機一直維持在一個微妙的邊界上,但質感上卻又毫無低廉感。且楊皓宇的表演真的是極為驚人,洞穴那場敘說女兒自殺的戲是得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