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畢設週記03 計劃書生產中

阿罵困

阿罵困

先談談被我遺忘的空間需求。

使用者分析

考慮空間清單之前,因為不想讓我的思考過程發散到宇宙,我先試著列出與我的議題討論方向沾邊的所有可能的使用者,並將他們主要分成三類:

  • 被照顧者:
  1. 健康/亞健康的長者
  2. 輕/中度失能失智的長者
  • 照顧者:
  1. 家屬(伴侶、兒女、孫)
  2. 看護
  • 行政人員、工作者、介入者:
  1. 個管師
  2. 照服員
  3. 社工
  4. 志工
  5. 經營者,指商業方面。因為在前幾篇有談論到若是希望照護機制能夠永續持恆,需要引入商業生計增加拉力和黏著力。然而也必須要去思考他們在日照體系裡的角色是什麼。

擺上了使用者,接著就進入正題。

空間需求

我同樣將這些空間大致分成三類:

  • 生理上的

根據長照2.0的社區政體照顧模式,辦法強調兩項,一是預防老化,透過飲食營養教育和運動教育來讓長者延緩身體進入老化的步調;二是生活支持,也就是讓者者能夠最大程度自主生活,為此須提供四個面向的協助項目,我順著這些面向在延伸出所需要的空間:

  1. 交通候車亭/停車空間,給工作者的、給接送車的(如果是在聚落裡的還需要嗎?)、給阿公阿嬤的法拉利的。
  2. 備餐廚房(料理區、處理區、配膳區等等)/儲藏空間/可以一起吃飯的地方
  3. 復健治療間,提供給OT,多人的單人的,有無器材的/彈性的多功能活動空間,舉辦講座、或者可以一起剝蚵?
  4. 護理:量血壓、血糖等的測量區、換藥包紮的地方
  • 心理上的

也就是療癒空間,Wilbert Gesler提出了治療地景的概念,並經由後續研究分出四種面向,文化療癒、靈性療癒(信仰空間)、自然療癒(園藝空間)、和社會性療癒,我認為可以透過聚落內找到相似的空間性質,宗祠廟宇/保麗龍箱簇擁而成的小菜園等等。

變老是人們都要面對的課題,除了試圖排解對衰老的負面情緒之外,我認為也要有一個用於告別逝去朋友、親人的一個獨立且隱蔽的特殊空間,案例參考日本的風之電話亭。

另外是針對照顧者的喘息空間,我認為可以跟商業機能連結。

  • 除此之外的
  1. 行政空間:辦公室/諮詢室/收納教具的地方
  2. 商業空間:餐飲/健身房/理髮院
  3. 或許有可能的居住空間:整體我希望以c級照護站為主,不想與日照中心或長照機構的機能重疊引發量能衝突,所以我設定住戶是工作者及其家庭,然而我覺得可以試著融入家庭托護(一次最多4位個案的program。

預期成果

一個以聚落為單位形成的,多點式的照護組成模式,再透過商業機能、家庭托顧等方式產生工作機會和住宿空間來引入人才,增加永續持恆的可能,讓照護體系轉換成聚落生活的一部份,從而落實去機構化和在地老化。

基地選擇

我想以金門為基地範圍去篩選。而當前的考慮條件和準備項目如下:

  1. 整理金門現有的日照和長照據點,以及家庭托護點。
  2. 邊陲的和近市區的(金城、金湖新市等)的差異會是什麼,能更真實反映我想討論的議題的選擇是哪一個?還在斟酌。
  3. 大小規模聚落及其類似活動中心的空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