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二大腦 筆記術整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生活上無時無刻都會接收到資訊
自從開始喜歡上閱讀後,一直很困擾找不到實用的筆記術
每次看完一本書,劃完重點,然後就會忘記它了
之前看過卡片盒筆記法,也實行過一段時間,還是覺得不太順手
不知道要怎麼安放好我的資訊(我的問題)
直到看到這本書—打造第二大腦!

作者的話直撃我的心臟,邊看邊忍不住認同
對對對!這就是我的困擾!這是我自我設限時所講的話!
這本書就像一本Guidebook
整理好一套有序的方法,你只要跟著一步一步去做就搞定了!

整本書圍繞一個核心:創意的過程 擴散 → 聚合
利用CODE這個概念,按照PARA去分類
你再也不怕你學習到的東西會不見,它永遠都在。

最重要的是 你現在就可以開始
你不用重新整理你所有的資訊
你只要把它們放到該待的地方就好了



以我自己為例
以前買了很多線上課程會附送一些PDF講義/重點
又或是平常滑社群看到實用的資訊、有啟發有共嗚的文章會截圖等等
然後那張截圖就這麼放在相簿裡然後再也不會被使用到
我也試過按主題分類
把學完的課程,整理成重點記錄在Notion
但每次開始3D製作時,遇到問題都不知道該去哪裡找答案
或是花很多時間一個個的看才知道哪份筆記上有什麼資訊
每個小錯誤都要花好多時間去排錯
筆記只是記錄了這些課程的重點,沒有發揮它們的真正價值
遇上問題時沒辦法馬上找到相關資訊

raw-image

我利用書裡提供的方法
開始用各種軟體幫助來分類並記錄我的資訊
然後把它們放到我的iCLOUD

raw-image

把那些已經躺在我電腦裡好久的講義、截圖都分類進去

raw-image

最近正進行的專案是,學會可愛風格的人物建模
所以我檢視所有的文件夾
把相關的資訊放到專案的文件夾裡

raw-image

如此一來,我在人物建模上遇到的問題、學到的知識
全部都會被記錄在一起
我可以專注在創造上面
再也不用擔心花時間看過的、學過的東西會消失

以下時我自己整理的筆記術摘要,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CODE

C(獲取) O(組織) D(萃取) E(表達)
吸收到的資訊 → 分類 → 畫重點 → 輸出



C(獲取)

資訊選擇標準 : 策展人觀點

  1. 激發共嗚 (滿足內心求知欲、興奮等) [有啟發、意想不到]
  2. 人生12道難題 (開放式,不用擬定完美,你隨時會變) [與自己相關、能派上用場]
  3. 直覺



O(組織)

按手上正在進行的專案來組織 : PARA
按資訊的去向(能帶來的成果)組織,而不是按源頭分類

P(專案) A(領域) R(資源) A(檔案庫) : 專注目前、不會失去任何你學習過的
P(專案) 短期任務
A(領域) 責任範圍
R(資源) 有興趣的東西
A(檔案庫) 以上之外 / 已完成

形成知識飛輪 : 資訊→開始專案→完成專案→知識→資訊→開始專案…

開始一個專案前 :

  1. 掌握想法
  2. 檢視 / 搜尋全部資料夾
  3. 搬移相關的到專案
  4. 創造大鋼跟計劃

專案拆成小單元
中間產物封包 : 未採納的點子、草稿、半成品

建立專案檢查表

  1. 檢視中間產物包→ 移到其他資料夾
  2. 專案→ 移到檔案庫
  3. 中斷/放棄的專案,寫一則現狀的筆記→ 移到檔案庫

定期回顧

整理、檢討/修正、更新、按現況重新排優先順序



D(萃取)

  1. 標記重中之重(少即是多)
  2. 給未來的自己看也容易發現跟理解的知識

累進式摘要 摘錄(這一段) → 粗體字(重點) → Highlight (重中之重) → 執行摘要(你理解後產出的筆記/心得)



E(表達)

創意 : 擴散 C(獲取) O(組織) → 聚合 D(萃取) E(表達)

你的資訊永遠不會齊備,你也永遠不會準備好 (FOMO)
與其執在找到最好的內容,不如專注創造。
不要害怕體認知識,盡早分享成果 → 收集回饋意見(借位思考)



💡 任何體驗或洞見都很珍貴, 你的恐懼、疑慮、錯誤、自我批評都只是必須包容、處理和給予意義的資訊。

💡你是資訊流的主宰,有能力利用它創造出你想要的未來。


長達10年的暴食症患者,接受心理諮商後,在「康復」路上的心路歷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想了好久都不知道該怎麼下筆,畢竟暴食症已經佔據了我人生的1/3,太漫長的時光,其中太多不一樣的心情轉折。曾經我覺得這一切都好丟臉,是見不得人的事,不應該跟任何人分享,一定會被別人用異樣眼光看我。曾經覺得別人知道我有飲食失控、情緒病的話,我就會被貼上#好脆弱 #想很多 #好負面 等標籤,害怕被同情
  想了好久都不知道該怎麼下筆,畢竟暴食症已經佔據了我人生的1/3,太漫長的時光,其中太多不一樣的心情轉折。曾經我覺得這一切都好丟臉,是見不得人的事,不應該跟任何人分享,一定會被別人用異樣眼光看我。曾經覺得別人知道我有飲食失控、情緒病的話,我就會被貼上#好脆弱 #想很多 #好負面 等標籤,害怕被同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Thumbnail
在傳統的筆記方法中存在著分類僵化和過度依賴關鍵字的問題。卡片筆記以一張卡片一個知識,確保知識的獨立性,並且建立知識間的多重連接,形成網狀結構。 這本書介紹了用卡片筆記做知識管理的技巧,幫助大家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從而在需要時能夠迅速提取並應用。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人類腦子的暫存量是有限的,若是將想法、感悟、重要的事情記下來,那就能幫腦袋減少壓力,使人心情放鬆,也在筆記的同時,更能幫助我們釐清更多事情啦! 分享此本書 楚楚妹紙個人覺得超級有用的大腦筆記法! 一.用筆記培養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 作者強調,點子不是靠腦中思考,而是在筆記上思考出來的東西,把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看見書名,你可能會猜想這本書要介紹的會是一種萬能的筆記方法,讓你在各種場景都適用的筆記術。 坊間已經有許多筆記方法的書籍,其實也脫離不了框架的應用。而這本萬能筆記法強調的不是框架,而是一種筆記思維。 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整理幾個重點與我的想法,跟你分享~ (手寫派應該會愛這本書XD)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Thumbnail
在傳統的筆記方法中存在著分類僵化和過度依賴關鍵字的問題。卡片筆記以一張卡片一個知識,確保知識的獨立性,並且建立知識間的多重連接,形成網狀結構。 這本書介紹了用卡片筆記做知識管理的技巧,幫助大家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從而在需要時能夠迅速提取並應用。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人類腦子的暫存量是有限的,若是將想法、感悟、重要的事情記下來,那就能幫腦袋減少壓力,使人心情放鬆,也在筆記的同時,更能幫助我們釐清更多事情啦! 分享此本書 楚楚妹紙個人覺得超級有用的大腦筆記法! 一.用筆記培養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 作者強調,點子不是靠腦中思考,而是在筆記上思考出來的東西,把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看見書名,你可能會猜想這本書要介紹的會是一種萬能的筆記方法,讓你在各種場景都適用的筆記術。 坊間已經有許多筆記方法的書籍,其實也脫離不了框架的應用。而這本萬能筆記法強調的不是框架,而是一種筆記思維。 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整理幾個重點與我的想法,跟你分享~ (手寫派應該會愛這本書XD)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