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二大腦 筆記術整合

2023/08/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生活上無時無刻都會接收到資訊
自從開始喜歡上閱讀後,一直很困擾找不到實用的筆記術
每次看完一本書,劃完重點,然後就會忘記它了
之前看過卡片盒筆記法,也實行過一段時間,還是覺得不太順手
不知道要怎麼安放好我的資訊(我的問題)
直到看到這本書—打造第二大腦!

作者的話直撃我的心臟,邊看邊忍不住認同
對對對!這就是我的困擾!這是我自我設限時所講的話!
這本書就像一本Guidebook
整理好一套有序的方法,你只要跟著一步一步去做就搞定了!

整本書圍繞一個核心:創意的過程 擴散 → 聚合
利用CODE這個概念,按照PARA去分類
你再也不怕你學習到的東西會不見,它永遠都在。

最重要的是 你現在就可以開始
你不用重新整理你所有的資訊
你只要把它們放到該待的地方就好了



以我自己為例
以前買了很多線上課程會附送一些PDF講義/重點
又或是平常滑社群看到實用的資訊、有啟發有共嗚的文章會截圖等等
然後那張截圖就這麼放在相簿裡然後再也不會被使用到
我也試過按主題分類
把學完的課程,整理成重點記錄在Notion
但每次開始3D製作時,遇到問題都不知道該去哪裡找答案
或是花很多時間一個個的看才知道哪份筆記上有什麼資訊
每個小錯誤都要花好多時間去排錯
筆記只是記錄了這些課程的重點,沒有發揮它們的真正價值
遇上問題時沒辦法馬上找到相關資訊

raw-image

我利用書裡提供的方法
開始用各種軟體幫助來分類並記錄我的資訊
然後把它們放到我的iCLOUD

raw-image

把那些已經躺在我電腦裡好久的講義、截圖都分類進去

raw-image

最近正進行的專案是,學會可愛風格的人物建模
所以我檢視所有的文件夾
把相關的資訊放到專案的文件夾裡

raw-image

如此一來,我在人物建模上遇到的問題、學到的知識
全部都會被記錄在一起
我可以專注在創造上面
再也不用擔心花時間看過的、學過的東西會消失

以下時我自己整理的筆記術摘要,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CODE

C(獲取) O(組織) D(萃取) E(表達)
吸收到的資訊 → 分類 → 畫重點 → 輸出



C(獲取)

資訊選擇標準 : 策展人觀點

  1. 激發共嗚 (滿足內心求知欲、興奮等) [有啟發、意想不到]
  2. 人生12道難題 (開放式,不用擬定完美,你隨時會變) [與自己相關、能派上用場]
  3. 直覺



O(組織)

按手上正在進行的專案來組織 : PARA
按資訊的去向(能帶來的成果)組織,而不是按源頭分類

P(專案) A(領域) R(資源) A(檔案庫) : 專注目前、不會失去任何你學習過的
P(專案) 短期任務
A(領域) 責任範圍
R(資源) 有興趣的東西
A(檔案庫) 以上之外 / 已完成

形成知識飛輪 : 資訊→開始專案→完成專案→知識→資訊→開始專案…

開始一個專案前 :

  1. 掌握想法
  2. 檢視 / 搜尋全部資料夾
  3. 搬移相關的到專案
  4. 創造大鋼跟計劃

專案拆成小單元
中間產物封包 : 未採納的點子、草稿、半成品

建立專案檢查表

  1. 檢視中間產物包→ 移到其他資料夾
  2. 專案→ 移到檔案庫
  3. 中斷/放棄的專案,寫一則現狀的筆記→ 移到檔案庫

定期回顧

整理、檢討/修正、更新、按現況重新排優先順序



D(萃取)

  1. 標記重中之重(少即是多)
  2. 給未來的自己看也容易發現跟理解的知識

累進式摘要 摘錄(這一段) → 粗體字(重點) → Highlight (重中之重) → 執行摘要(你理解後產出的筆記/心得)



E(表達)

創意 : 擴散 C(獲取) O(組織) → 聚合 D(萃取) E(表達)

你的資訊永遠不會齊備,你也永遠不會準備好 (FOMO)
與其執在找到最好的內容,不如專注創造。
不要害怕體認知識,盡早分享成果 → 收集回饋意見(借位思考)



💡 任何體驗或洞見都很珍貴, 你的恐懼、疑慮、錯誤、自我批評都只是必須包容、處理和給予意義的資訊。

💡你是資訊流的主宰,有能力利用它創造出你想要的未來。


長達10年的暴食症患者,接受心理諮商後,在「康復」路上的心路歷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