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習和實踐人類設計及渡過七年解除制約之旅那麼難?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圖源:互聯網/FB群組

(善意提示:一次只對應一人。每次學一點新知。溫故知新。遵循策略與內在自主權。永續解除制約。自我實踐設計本質。)

當你在查看BodyGraph(人體圖)時,要記住的一件事是,作為一個普遍的觀點,總是要記住身體有對稱性,身體有左右兩側。(印象)投映/投射是一個迷人的主題,因為投映能力或投映潛力非常強。能夠明白、理解或知道如何處理能量類型的能量並協調這些能量,使其對每個人都高效有效。考慮到我們有19個這樣的投映通道,我們有很多投映通道在那裡。

所以這是一個主導性的主題,這意味著我們超過一半的本質根植於苦澀的主題,並且深深需要被認可。

我們需要彼此

每次我看BodyGraph的概括時,我都不斷地被迫看到人性被設計成要走到一起。人們被設計成要走到一起。群體被設計成要走到一起。沒有那樣的方法,當你看到所有這些通道都是投映通道時,我們需要其他人才能夠認可它,以便我們在過程中得到滿足。

我們不是被設計成獨自生活的。這不符合我們的本質。我們只是在分離的幻覺中。花時間看「大程序」,你可以看到你不僅永遠不會孤單,你也永遠不會成為你的設計。你只是一個主題,就是你的設計,在「大程序」海洋中不斷地漂浮著,然後我們是一種生物學上相互聯繫、生物學上相互約束的物種。我們有比我們在新皮層表面可能想象的更深層次的命令。所有種類的驅動力都在我們身上——特殊驅動力、動物驅動力——我們與之聯繫很少。我們需要彼此。

我們是同一件事,我們文明的進步使我們達到了一個點,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融合,甚至無法想象我們能夠達到的程度。我們技術的性質,我們能夠交流和分享訊息的能力,但不僅如此,我們對人類在生物學層面、化學層面以及周圍宇宙的性質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

這是我一生中奇怪的諷刺,像我這樣的生物竟然如此受人喜愛。對像我這樣的人來說,這是一種真正的諷刺,而且除了按照我的「類型」生活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實現。因為那在我的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我永遠不會吸引它,它也永遠不會發生。

要清楚地瞭解真正在世界上感到舒適的本質是,在按照你的「類型」生活時,你會在生活中得到合適的社交聯繫。我知道你們所有人都在努力。我真正同情你們在個人層面上成為自己所付出的代價。很明顯,這是實際成為你設計的主要障礙之一。

你看,公眾將能夠利用設計。這與你成為你的設計並不相同。不要想一下Human Design(人類設計/人類圖)的任何普及都會使所有對此感興趣的人都達到這種程度的認可和理解。他們將利用通過「類型」和「設計」揭示出來的技術,但這與你在生活中度過七年( *指為期至少七年的解除制約之旅)有很大不同。而且我們唯一成長的方式就是與那些意識到自己設計的人交流。

如果你孤立,這些知識毫無意義。

現在,這並不是要設立某種偏見的界限,因為它不是那樣,那也不是我的目的。我的一些最親密的朋友甚至不想知道設計是什麼。它不是那樣。它真正的目的是看到,為了讓你按照你的設計生活,你需要盡可能多的支持,而這種支持只能來自那些也理解的人。

在你的親密關係和商業往來中,在你的職業生涯中,你周圍有理解你對存在本質理解的人是至關重要的。否則,那些關係不會有成效,也不會對你有益。

你必須努力,因為事實上,如果你孤立,它毫無意義。

我知道;我曾經帶著所有這些知識自我孤立。它毫無意義,而且在物理社交意義上,我比我一生中任何時候都更孤獨,因為真的沒有人可以交談。只有一個世界可以教導,沒有人可以交談。而且你看,現在這一點,在這麼多年之後,就是有很多人知道設計。瞭解設計,在某個層面上遇到過它,而你們是美國核心代表。

你必須看到,為了真正滿足你的需求,你必須度過七年,並且需要在你周圍得到必要的支持。你必須為你所做的事情得到認可。教導你周圍的人。告訴他們。幫他們的解讀(人體圖)。無論他們是否相信、想要或關心都沒有關係。

他們在任何給定層面上的反應都不是重點。任何人在任何層面上遇到設計,都不會擺脫它,而且重要的是你要建立與他人關係的基礎,以便他們認識你的初衷,並且你可以看到他們,以便你擁有清晰、乾淨的聯繫。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這些小組。人類設計人群的聊天——這是一種美妙的聊天。它與我一生中所知道的任何事物都不同,而且你只能在某些特定環境和特定時間內得到它。有一天,它將像問某人他們的星座一樣普遍,但整個問題是你們是最終被召喚的人,能夠把那些已經著迷的人帶入更深層次。你必須在那裡。你必須在那裡。

如果你按照你的「類型」生活,並且周圍有支持你的人,你就會到達那裡。如果你不斷被拖入各種有制約的牽絆中,你真的會陷入困境。你們是必須經歷這個過程的人。


avatar-img
100會員
578內容數
自學自修實踐及分享 Human Design 人類設計/人設圖/人類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獨一無二的Projector 的其他內容
Reflector(反映者/反射者)孩子是整個家庭的「晴雨表」。Reflector孩子反映了周圍環境中的一切。永遠不要催促Reflector孩子做出任何決定。他們需要很多時間,整整一個月,才能知道某件事是否適合他們。
Generator(創造者/生產者)孩子天生反應靈敏,需要鼓勵他們注意自己的回應。Generator孩子會發出「非語言」聲音,表示對他們遇到的一切的積極、消極或有時中性回應。
人格晶體(Personality Crystal)、設計晶體(Design Crystal)和磁性單極子(Magnetic Monopole)都不是原子的。人類一直在尋找那個據說會「輪迴」(轉世/投胎)的東西,是我們本質的東西。在人類設計(Human Design)中,它是人格晶體,本質上是永恆的。
事實上,你我和其他所有人以及所有其他事物都只是不同密度水平的頻率;我們只是頻率。所有東西都在移動,所有東西都在旋轉,所有東西都在振動。這就是它,這是頻率。
開放薦骨的人不能為別人而活。你天生就不該為別人而活,你不應該像Generator(創造者/生產者)那樣工作。直到你能活出自己,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是足夠,你想再多做一點,也沒有什麼能幫助你。開放(無定義/非定義)薦骨中心的人,「非我」中心的決策過程會透過你的Mind(頭腦思維)發出指令。
需要提醒閘門/卦門10第1爻人格小孩,它所完成的事情是自然而非特別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當我的兒子們做了有價值的事情時,我會「承認」這一點,但我從不大肆宣揚。我以這樣的方式「認可」它:這是你能做的事情,你做得很好;很好。但畢竟,你有能力做這件事。不要小題大做。不要過份。
Reflector(反映者/反射者)孩子是整個家庭的「晴雨表」。Reflector孩子反映了周圍環境中的一切。永遠不要催促Reflector孩子做出任何決定。他們需要很多時間,整整一個月,才能知道某件事是否適合他們。
Generator(創造者/生產者)孩子天生反應靈敏,需要鼓勵他們注意自己的回應。Generator孩子會發出「非語言」聲音,表示對他們遇到的一切的積極、消極或有時中性回應。
人格晶體(Personality Crystal)、設計晶體(Design Crystal)和磁性單極子(Magnetic Monopole)都不是原子的。人類一直在尋找那個據說會「輪迴」(轉世/投胎)的東西,是我們本質的東西。在人類設計(Human Design)中,它是人格晶體,本質上是永恆的。
事實上,你我和其他所有人以及所有其他事物都只是不同密度水平的頻率;我們只是頻率。所有東西都在移動,所有東西都在旋轉,所有東西都在振動。這就是它,這是頻率。
開放薦骨的人不能為別人而活。你天生就不該為別人而活,你不應該像Generator(創造者/生產者)那樣工作。直到你能活出自己,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是足夠,你想再多做一點,也沒有什麼能幫助你。開放(無定義/非定義)薦骨中心的人,「非我」中心的決策過程會透過你的Mind(頭腦思維)發出指令。
需要提醒閘門/卦門10第1爻人格小孩,它所完成的事情是自然而非特別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當我的兒子們做了有價值的事情時,我會「承認」這一點,但我從不大肆宣揚。我以這樣的方式「認可」它:這是你能做的事情,你做得很好;很好。但畢竟,你有能力做這件事。不要小題大做。不要過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思想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思想的深邃和擴展,類似於地球上的演化,一直到宇宙中,思想的力量無所不在。文章探索了思想的力量和深度,表達了在不同時代,不同星系中,思想者對於世界的影響和激發。
Thumbnail
「我們皆是,彼此分散在世間的意識。」 有說法是:「一生的旅行,是來尋找碎片的。」 ...尋找我們被分散出的意識碎片,並感受「共鳴」。 就像,宇宙分化出了所有個體,那樣。   是的,靈魂意識初始想體驗的, 一直是「過程」。 畢竟,既然生死都是一樣的,那差別就在「過程」。  
Thumbnail
瞭解自己對個人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人類圖是一種結合了占星學、易經、卡巴拉生命之樹、脈輪系統和量子物理學的自我探索工具,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內在特質、行為模式和潛在能力,以及培養更深厚的連結。開始探索你自己的人類圖,這將是一個充滿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
  我們去設想那些我們無法辦到的事情,然後去不合時宜地渴望它。就像飛翔一樣,我們就不是那種有翅膀的生物、我們沒有能符合條件的骨骼與肌肉,更不用說羽毛。年老的時候,我們不過就是成為了不適合奔跑的那種生物罷了,沒有什麼阻礙本身就存在,我們的身體能做到一切我們的身體能做到的事情。
Thumbnail
透過意念和觀想,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連結性,並且打開感知之路,體驗到更多生命的可能性。觀想的重點在於「意圖」,思想是吸引愛進入你的現實的力量。本文探討觀想的技巧以及透過觀想所能達到的效果。
Thumbnail
雙生的靈魂契約是什麼呢? 大多數的雙生還是容易將雙生靈魂看成"你"跟"我",但靈魂的本質其實是"你"跟"另一個你",因此這是與「自己」的約定,是與自己並肩作戰的隊友。
能量過載因而崩潰的人類在這個時間線是越來越多,而主要的原因,在於你們的意識振動頻率已與過去給予並制定社會規章的人們大不相同,你們無法有效能的像過去的人一樣傳遞能量,因為出生在這個時間線的你們,是心的世代,是作為承上啟下,協助你們下一代在新地球出生、生活的孩子轉換頻率的重要的橋梁。
Thumbnail
概論 人類圖中的34-10通道,也被稱為探索通道,是生命力和活力的中心—薦骨中心(Sacral Center)與生命中的身份和方向的G中心(G Center)之間連結的通道。它是一個實現通道,意味著它被設計用來將事物帶入現實。做事的能力(34閘門)和自我的行為(10閘門)之間穩定運作的特質,代表了
Thumbnail
當全世界都沈浸於生成式AI的炫風中,另一個主流則是機器對於人類生存的威脅,但在這兩種討論的視角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空間?《一千種藍》這部作品,無疑解答了這個問題。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思想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思想的深邃和擴展,類似於地球上的演化,一直到宇宙中,思想的力量無所不在。文章探索了思想的力量和深度,表達了在不同時代,不同星系中,思想者對於世界的影響和激發。
Thumbnail
「我們皆是,彼此分散在世間的意識。」 有說法是:「一生的旅行,是來尋找碎片的。」 ...尋找我們被分散出的意識碎片,並感受「共鳴」。 就像,宇宙分化出了所有個體,那樣。   是的,靈魂意識初始想體驗的, 一直是「過程」。 畢竟,既然生死都是一樣的,那差別就在「過程」。  
Thumbnail
瞭解自己對個人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人類圖是一種結合了占星學、易經、卡巴拉生命之樹、脈輪系統和量子物理學的自我探索工具,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內在特質、行為模式和潛在能力,以及培養更深厚的連結。開始探索你自己的人類圖,這將是一個充滿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
  我們去設想那些我們無法辦到的事情,然後去不合時宜地渴望它。就像飛翔一樣,我們就不是那種有翅膀的生物、我們沒有能符合條件的骨骼與肌肉,更不用說羽毛。年老的時候,我們不過就是成為了不適合奔跑的那種生物罷了,沒有什麼阻礙本身就存在,我們的身體能做到一切我們的身體能做到的事情。
Thumbnail
透過意念和觀想,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連結性,並且打開感知之路,體驗到更多生命的可能性。觀想的重點在於「意圖」,思想是吸引愛進入你的現實的力量。本文探討觀想的技巧以及透過觀想所能達到的效果。
Thumbnail
雙生的靈魂契約是什麼呢? 大多數的雙生還是容易將雙生靈魂看成"你"跟"我",但靈魂的本質其實是"你"跟"另一個你",因此這是與「自己」的約定,是與自己並肩作戰的隊友。
能量過載因而崩潰的人類在這個時間線是越來越多,而主要的原因,在於你們的意識振動頻率已與過去給予並制定社會規章的人們大不相同,你們無法有效能的像過去的人一樣傳遞能量,因為出生在這個時間線的你們,是心的世代,是作為承上啟下,協助你們下一代在新地球出生、生活的孩子轉換頻率的重要的橋梁。
Thumbnail
概論 人類圖中的34-10通道,也被稱為探索通道,是生命力和活力的中心—薦骨中心(Sacral Center)與生命中的身份和方向的G中心(G Center)之間連結的通道。它是一個實現通道,意味著它被設計用來將事物帶入現實。做事的能力(34閘門)和自我的行為(10閘門)之間穩定運作的特質,代表了
Thumbnail
當全世界都沈浸於生成式AI的炫風中,另一個主流則是機器對於人類生存的威脅,但在這兩種討論的視角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空間?《一千種藍》這部作品,無疑解答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