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用設計思維觀察孩子

學過設計思考的大人都知道,設計思考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同理心,而陪伴孩子設計思考的大人,第一步並不是去教孩子什麼是同理心,而是用自己的同理心去觀察孩子、理解孩子。

身為爸媽的你,平常都是如何觀察孩子的發展呢?

在學齡前,我們固定到診所打預防針報到時,醫生就會依據不同階段的量表:包括身高體重、肢體動作,來確認孩子是否有達到該年齡的狀態。到了孩子上學之後,最容易觀察的指標就是,孩子在學的成績或是參加比賽的名次。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身為大人應該用更細緻的方式,理解孩子。

觀察孩子的三大面向:情緒、態度、能力

我對於孩子的觀察包括幾個面向:

情緒

平日裡最容易觀察孩子情緒的地方,除了發生衝突的時候,另一個就是居家環境的狀態。在我們家的居家環境會有一個參照情境:基本的整潔和乾淨
平時居家的環境,都是全家人一同努力,睡前孩子們會把玩具收好、大人也會把用品歸位,但是當我發現近期家裡開始需要我花力氣特別去整理的時候,通常也會是孩子的情緒比較失序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比較煩躁、容易暴走,所以身為爸媽就必須有意識的,找孩子一同來整理環境,順便整理心情。

另外我也觀察到暑假期間,我和孩子都有點3C上癮,每天晚上會顯得很焦慮,孩子也會很亢奮。我們最後都同意,在暑假結束前的週五,把平板裡所有的遊戲都給刪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閱讀來填補原本遊戲的時間。

態度

而態度的觀察則是來自行為,也就是孩子做事過程的狀態:洗碗是很徹底洗乾淨還是馬馬乎乎、寫作業是很專注還是拖拖拉拉、家人之間的對話是很熱情還是冷漠。有時候我會刻意安排突發的任務:請孩子幫忙挑菜、洗米、折衣服,做這些事情的當下更能看見孩子是如何能把事情做好。

例如孩子在第一次折大毛巾時,他會自己嘗試,還是擺爛表示我不會;會埋頭苦幹,還是找人協助,這些反射行為的觀察,可以了解孩子是不是會想辦法解決他面臨的問題;爸媽也可以反思日常生活的身教,對孩子的影響。

能力

能力的發展雖然分成很多不同面向,我在觀察的時候並不是從孩子應該具備什麼能力來思考。孩子能力的展現,對身為爸媽的觀察者來說,更多時候是去了解孩子目前的興趣與特質,例如:可以從孩子紀錄想法的方式,看見他是善於圖像表達還是文字表達;平時聊天很愛講話,描述事情的發生鉅細彌遺,但是遇到文章書寫卻經常沒靈感,這究竟是書寫的文字能力還無法成就他的想法,還是他被書寫的格式困住了。

大人要能觀察到這些能力,必須要拋開自己的成見與期待,專注在孩子表現的真實狀態上,去同理、感受孩子是如何反應、如何表現、如何思考解決。我們要看的不是學習的結果,而是學習過程中,孩子的當下與轉變。

當孩子漸漸長大,我們能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看見他們學習中的過程,所以爸媽們要好好珍惜能陪伴孩子的那段時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