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人際關係中十分重要的因子,也是可以從小與孩子一同思考的心理歷程。如何與孩子一起感受與他人的互動、進而引導孩子思考、咀嚼同理心的重要,是身為主要照顧者陪同孩子人格養成的歷程之一。
首先讓成為大人的我們一起來想想,如何學習「同理心」?
是父母小時候跟我們說:「你要試著站在別人的立場想看看?」,還是「如果今天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感受是什麼?」…等問句,而這些問句裡隱含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主要用意是讓我們去設想看看別人會有什麼感受或感覺、以及我今天這麼做可能會如何影響別人?
倘若我們能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今天自己的作為,那麼我們內在可能產生一種經驗:我知道我今天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後果、以及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這可以是同理心養成的過程之一,也就是藉由「思考」讓我們能夠與他人建立起一種感覺上的連結,進而回到自身去考量作為與不作為將如何回應到與他人的關係。
讓我們順著這個思維回到孩子的教育上,如何讓孩子培養同理心,學習感受與思考同理心的感覺,有個重要的媒介是「遊戲」。遊戲對於孩子無論在人際界線的建立、遵守規則,以及當輸贏發生時會如何反應的重要活動。
父母與孩子的遊戲,也可以引導孩子嘗試思考:
●我今天有沒有遵守遊戲規則,可能會影響著別人對我的觀感
●我今天透過與他人的遊戲,學習如何應對進退,學習到觀察遊戲中其他小朋友的行為反應
●我在遊戲裡可能會有哪些感覺?比如輸的時候會不甘心,或是贏的時候會有成就感…等等
當孩子可以思考一個活動帶來各種可能的時候,便可以幫助孩子思考能力的養成,以及感受經驗的累積。
另一個面向是在遊戲的過程中,父母可多與孩子共同討論:
●今天我在遊戲中的反應,可能會如何影響同儕?同儕如果輸了很難過,我可以如何回應?我如果輸了,會希望同儕做些什麼嗎?
●如果今天其他小朋友沒有遵守遊戲規則或是一意孤行的時候,我們可以如何繼續遊戲或是如何與同儕討論發生在遊戲裡的狀況?
●當我今天遊戲輸了或在過程中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這些難受的心情可以如何被回應與照顧?
主要照顧者藉由與孩子討論在遊戲過程中所發生的事,陪伴孩子觸碰內在所發生的種種感受,這樣引領孩子思考及討論的經驗,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學著覺察自己的狀態,也可以進一步思索與他人的互動,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直接感受到:「我的感受、想法是值得被好好尊重與對待的」,這個感覺會內化進孩子的心裡,進而轉成對他人的同理。
如果主要照顧者的工作真的太忙碌,與孩子約定好一個時間一起做某件事,這件事的履行意味著大人對孩子的承諾及信任,我們不妨從這個起點開始與孩子重新建立起「心關係」,這也是讓孩子經驗到原來有人願意看到我、與感受我的內在經驗,同時也讓大人感受到自己與孩子的親密,以及家庭陪伴的重要性。
本文刊登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