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排行的影響、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請「不要這麼做」|讀書心得《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日月出版於2018年出版的這一本書,由三位作者共同完成:正向教養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Jane Nelson)、九本親職教育書籍作者暨心理治療師謝瑞爾.艾爾文(Cheryl Erwin)、某一家蒙特梭利育兒中心創辦人羅斯琳.安.達菲(Roslyn Ann Duffy)。整本書共分十九個章節、452頁,份量蠻扎實的。

 

當初買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對教養學齡前兒童有一些深刻的學習,最主要的目標無非就是希望「成為一個能幫助孩子好好長大的媽媽」。

 

我相信「教孩子」這件事情是需要學習的,我盡量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但過去這幾個月,我每天都會想這個問題:「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這段日子裡,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我不是一個完美主義的人,問我媽就知道。也沒有潔癖啦、生活某方面的強迫症啦…等等。

 

但,我想出於對孩子的愛和對他們出現在我生命中的這份尊重與重視,我不只希望與他們共度美好的時光,更希望自己能在他們與家人相處最密切的這幾年,給予他們足夠的滋養與正確的引導,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與好老師(白話文就是,好好把握孩子還肯理我們的年紀啦)。


關於適性發展的建議:排行的影響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生兩個孩子,這本書第三章討論到關於排行的影響,我覺得非常有趣。如果你的家裡有兩個孩子,可以參考以下的「座右銘」、「正面與反面影響」、「給予的建議」:

 

老大

座右銘:以我優先!

可能的態度:負責任、高成就者、願意主導&領導者

可能的挑戰:完美主義者、害怕錯誤、太早熟

給父母的建議:減少期待與壓力、示範如何接受不完美、劃定他們的責任範圍

 

老二

座右銘:我也要!

可能的態度:有團隊精神、有創意、好的觀察者

可能的挑戰:很少感覺自己「夠好」、總是在比較、追隨者/依賴老大

給父母的建議:視每個孩子為獨特的、避免比較、鼓勵擔任領導角色

 

你們覺得準確嗎?我自己讀完深有同感,幾乎就是家裡兩個孩子的狀況。

 

從上個月開始,我要求他們每天回家要自己整理書包。要做的事情包括:把書包裡的餐袋拿出來,把餐袋裡的三個餐碗放進洗碗槽,把書包拿回房間放好。或許也因為老二僅三歲,配合度還沒有太高,也可能因為老大的排行關係,哥哥幾乎很快也很自動就完成這件事情。

 

此外,老大確實也比較要求完美,並且很介意「自己必須是第一個」。從洗澡、刷牙、出門穿鞋…只要我喊出「誰要第一個」這種話,老大就會飛奔過來。

 

但我自己也有檢討,用這樣的方式無形中也強化了老大對於「爭第一」的念頭。長遠來看也不太好。反觀老二就比較淡定和無所謂,我對她的要求和期待也確實比較少。

 

了解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效的應對

為什麼我們要了解「出生順序」對孩子的影響?我很喜歡書裡的一段話:「沒有兩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會一模一樣,了解孩子的發展將使你更有效的面對他的行為、他的成功、他所犯的錯誤。你可以幫助孩子學習,這世界是一個他可以愛人、被愛,並學習認識自己和他所遇見的人的地方。

 

當我了解身為家中老大可能會落入「凡事要求完美」的危機,我就可以注意到這件事情。老大的所有經驗,對父母來說也都是「第一次」,他們會是第一個帶獎狀回家的孩子、第一個畢業或學會游泳的孩子──「所有的這些責任,都促使他們將自己視作一個負責任的人。」

 

老大會想把事情做對,而在追求卓越的路上,總是有一些人成功,有一些人失敗。有一些人成功滿足自己的期待了,有一些人對於要符合期望感到無比的壓力。當他們沒辦法成為最好,或是沒有辦法做到自己的期望,要不是直接放棄,就是拒絕嘗試

 

對於家中老大的照顧,要特別留心。對老二的陪伴,則相較是一個更有趣的過程。

 

因為在老二出生之前,老大的課程都安排好了,家裡的教養方式大概也定位了。老二在了解自己是誰的過程裡,經常是「刪除」的過程。我非常有同感,因為老大愛畫畫,老二年紀到了也跟著去畫畫,她到底愛不愛我不知道,但上過課以後,很顯然她沒有老大那麼喜歡畫畫。

 

學習是一個又一個「階段性過程」

這只是一個階段。我很喜歡這句話。

 

老大在三歲時,經常情緒突然崩潰。我確實一度有些困擾,擔心他一輩子都會這樣大哭大鬧、學不會好好講話。然而,時間證明了並非如此。「負責情緒調節、衝動控制和更多推理形式的大腦額葉皮層,要至少二十五歲,才會獲得充分的發展。」

 

回想二十幾歲的自己,不也還是常常和忽上忽下的情緒奮戰嗎?面對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我們都應該有更多的寬容和忍耐。

 

此外,基因對氣質和性格的影響也非常大,當然也影響孩子的學習進程與學習狀態。

 

怎麼樣幫助孩子學得更好?我想只能留待下一篇文章分享。

 

不過,容我先快速整理三個「建議不要做」的事情:

 

  • 不要 有「盡可能灌輸多一點資訊」的想法。如果孩子吸收到他們還沒有辦法理解的概念,或是迫使他們去理解超過年紀的學習,例如:數學。孩子的大腦很可能會拼湊出一條連結路徑,以了解他們現在接收到的知識。但,這個連結路徑會比他們自然成長後理解的路徑更沒有效率,並且已經根深蒂固、「連線」定位了。

 

  • 不要 強迫孩子在準備好之前就學習,或是在孩子「很明顯」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同時用充滿關愛獲善意的態度,強加給孩子。這會讓孩子在沒有辦法學會的時候,做出「我不夠好」的決定。

 

  • 不要 傾向快節奏的學習方式,或是認為讓孩子愈快學會愈好。快節奏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更多的教材也是不需要的。並不是每一個學習都是好的,父母要確保孩子在學習詞彙和技能時,也學到好的個性與價值。

 

你們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學齡前的孩子會學得更好嗎?

 

下一篇文章再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希望書盧:讀書讀繪本也讀生活,偶爾寫點電影的沙龍
14會員
24內容數
2024/09/07
《以我們告終》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柯琳‧胡佛的作品,2023年由趙盛慈翻譯,大塊文化出版。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一個多月前看到《到我們為止》的預告片,心想,這個片名也太奇怪了吧!這是懸疑愛情片嗎?   上網查了一下,有人說台灣都已經出書了,怎麼電影名稱不參考一下──「到我們為止」真的很不像個名字。
Thumbnail
2024/09/07
《以我們告終》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柯琳‧胡佛的作品,2023年由趙盛慈翻譯,大塊文化出版。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一個多月前看到《到我們為止》的預告片,心想,這個片名也太奇怪了吧!這是懸疑愛情片嗎?   上網查了一下,有人說台灣都已經出書了,怎麼電影名稱不參考一下──「到我們為止」真的很不像個名字。
Thumbnail
2024/04/11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Thumbnail
2024/04/11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Thumbnail
2024/02/21
如果父母能給孩子做選擇的空間,這些選擇將教導他們懂得節制,並能善加管理他們擁有的自由。
Thumbnail
2024/02/21
如果父母能給孩子做選擇的空間,這些選擇將教導他們懂得節制,並能善加管理他們擁有的自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生活中常常遇到其他也在跑早療的家長們, 偶爾有幾位會跟我抱怨他們的孩子有多失控! 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是....... 都想要一個「快速讓孩子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的捷徑」。
Thumbnail
生活中常常遇到其他也在跑早療的家長們, 偶爾有幾位會跟我抱怨他們的孩子有多失控! 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是....... 都想要一個「快速讓孩子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的捷徑」。
Thumbnail
讓孩子在童年享受充分的連結與親密,建立安全感,應該是我和先生給孩子最珍貴與重要的禮物!孩子也正帶著這份禮物,發展獨立,安心地與我們分離,結交朋友,建立屬於他未來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讓孩子在童年享受充分的連結與親密,建立安全感,應該是我和先生給孩子最珍貴與重要的禮物!孩子也正帶著這份禮物,發展獨立,安心地與我們分離,結交朋友,建立屬於他未來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作為父母,我們時常迷失在如何成為一位智慧的引導者,給予孩子最適切的關愛與教導。感謝學校提供本次機會,讓我們閱讀本書<教孩子,先教自己>,書中提到了許多重要的觀點和策略,值得我們深自反省檢討並嘗試學習改進。
Thumbnail
      作為父母,我們時常迷失在如何成為一位智慧的引導者,給予孩子最適切的關愛與教導。感謝學校提供本次機會,讓我們閱讀本書<教孩子,先教自己>,書中提到了許多重要的觀點和策略,值得我們深自反省檢討並嘗試學習改進。
Thumbnail
學習的能量來自於一再探究問題的根本,找答案的過程,往往比找到答案本身更具意義
Thumbnail
學習的能量來自於一再探究問題的根本,找答案的過程,往往比找到答案本身更具意義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家小兒子是我修行路上的一大考驗。近半個月的時間已經收到了幾次社區家長的投訴,甚至有位家長直接帶上他家的孩子找上門來投訴,我家的孩子對她家的孩子動手,把手跟脖子都抓傷了。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確實是我家兒子做得不對,讓他向那位孩子道歉。 這兩年來,在教育小兒子的路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家小兒子是我修行路上的一大考驗。近半個月的時間已經收到了幾次社區家長的投訴,甚至有位家長直接帶上他家的孩子找上門來投訴,我家的孩子對她家的孩子動手,把手跟脖子都抓傷了。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確實是我家兒子做得不對,讓他向那位孩子道歉。 這兩年來,在教育小兒子的路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我們家有兩寶,大女兒發展得快,沒兩歲就講話清楚,從小除了偶爾少根筋,其他大致不必操煩,在學校表現也算優異,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小女兒就不一樣了,她長得小,發展得慢,做事掉東掉西,都是按照自己的個人觀點,常弄得老師與家長啼笑皆非,她總是一句「沒有關係啦!」帶過所有的問題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我們家有兩寶,大女兒發展得快,沒兩歲就講話清楚,從小除了偶爾少根筋,其他大致不必操煩,在學校表現也算優異,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小女兒就不一樣了,她長得小,發展得慢,做事掉東掉西,都是按照自己的個人觀點,常弄得老師與家長啼笑皆非,她總是一句「沒有關係啦!」帶過所有的問題
Thumbnail
如果父母少說話、多行動,他們與幼童相處的問題就能減少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孩子常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就是因為父母說得太多了 知易行難的現況 但說的容易做的難,即便講到自己都感動,也難入孩子心,換句話說,父母常常不尊重自己說過的話,既不溫柔和也缺乏堅定。Btw不要再用"為你好"的方式一筆勾銷,這牽涉到父母
Thumbnail
如果父母少說話、多行動,他們與幼童相處的問題就能減少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孩子常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就是因為父母說得太多了 知易行難的現況 但說的容易做的難,即便講到自己都感動,也難入孩子心,換句話說,父母常常不尊重自己說過的話,既不溫柔和也缺乏堅定。Btw不要再用"為你好"的方式一筆勾銷,這牽涉到父母
Thumbnail
目前,女兒一歲又九個月。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大部分都會盡量滿足她的需求,因此我並不擔心自己給小孩的愛不夠多,但在隱約之間,總忍不住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容易過渡溺愛孩子了? 隨著女兒年紀漸大,有了自我意識,每次不如她意時,她總會用哭鬧的方式,試圖取得些什麼。於是,讓我開始思考,我要用甚麼樣態度,或
Thumbnail
目前,女兒一歲又九個月。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大部分都會盡量滿足她的需求,因此我並不擔心自己給小孩的愛不夠多,但在隱約之間,總忍不住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容易過渡溺愛孩子了? 隨著女兒年紀漸大,有了自我意識,每次不如她意時,她總會用哭鬧的方式,試圖取得些什麼。於是,讓我開始思考,我要用甚麼樣態度,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