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瑞克書中所定義的「三種工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暢銷書作家愛瑞克在《內在原力》中提出每個人都必須有「三種工作」才完整:第一,「有償工作」,賴以維生經濟來源的工作;第二,「無償工作」,利他幫助別人受益的工作;第三,「自我實現」,也就是俗稱的夢想,就算不給你錢或其他好處,你仍然很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第一,「有償工作」

過去在私立美術館工作時,面臨著兩位資深員工的離開,入職後需要在一個月完成國際研討會以及期刊出刊,但是目前完全沒有稿件,手頭上是一位剛畢業的新人,另一位為資訊人員對於藝術工作上協助相對地有限。再來,另一個困境為資深員工離開交集時間較少,所以工作交接並無法完全地落實,當時我給自己一個目標就是彈性看待每件事情,當遇到主管交代事項,透過找尋雲端資料以及說明書,將之重組畫出規劃的流程,現今重新覆盤畫出「當責迴路」,如圖。

自身經驗地當責回路圖

自身經驗地當責回路圖

當下辦法鎖定相關學系前輩與師長進行邀稿,再者帶著新人請他幫忙,找尋與主題相關的新聞、專欄以及書籍,在粉絲專頁可以進行行銷。當時最難的點在於怎麼說服董事會,因為這樣做法可能有極高風險,如果之中如步驟沒有做好,可能會產生負面新聞,要做更多的補償,所以我選擇風險較低專欄與書籍規劃沙龍活動,減少困難議題被抓到負面新聞的機會,我運氣好的是新人算是接受我的作法,且願意跟隨我的決定。

第二,「無償工作」

因為這次決定了我與新人相處更有默契,一為他北上臺北工作,這份工作也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希望後續可前往法國留學,在協助這份工作時,幫助他了解期刊文獻、期刊格式以及網頁設定。再者,線上舉辦學術研討會,他一同認識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後續製作研究展覽時,如果遇到藝術家的問題,因線上學術研討會的初步認識,以利後續策展時討論聯絡。

第三,「自我實現」

對我自已來說,因舉辦這次學術研討會後,幫助我後續勇於嘗試今舉辦走讀創生讀書會,至今舉辦以12場,再者是透過了解活動規動流程,幫助後續文宣以及問卷調查的掌握。此外,因為舉辦線上學術研討會,現在與當時參與的其中一位教授共同規劃今年的國際研討會時,讓活動經驗可以持續擴長。再者透過申請國科會的THCI期刊,讓我更了解申請期刊的流程與規則,同時也幫助自己了解投稿期刊的整個流程。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近幾年臺灣政府執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期待大專院校走進社區,達到在地連結、人才培育與國際鍵結等社區實踐,筆者參與大專院校面試時,各間學校提出需有大專院校社會實踐計畫經驗。在「社會企業與組織」為筆者博士論文所專注的議題,
在2023年後疫情時代,各國貿易與觀光陸續地開放交流,筆者從2023年1月參與TEDxXinyi(信義)大會,持牌策展人(Dawn Chang)提出了2023共譜計畫,跟著風起國際局勢,探討「獨特創新的Idea案例」以及「從社區COMMUNITY出發」的觀點,在2023年AI逐漸地成熟
以當責思考求職的挑戰 在離開博士後研究員,嘗試前往教職道路時,投稿了幾間學校,通常教職依照學校不同而有不同程序,通常先寄出履歷、備審資料、學術著作、博士論文以及投稿的相關期刊,進行初次的審查,通常許多學校不給予回覆,故筆者認為平常心很重要,因投稿者都有自己研究背景,而研究背景與投稿教
筆者選擇師範體系學校就讀,記得當時全臺51所學校提供「教育學程」,分成「幼教」、「小教」、「中教」、「特教」四種類別,從2017年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教師利用跨領域合作,研發課程模組,並在體驗教學引導學生做中學,進而產生動機達到自主學習。這樣畫面筆者想到日本的動漫《黑子的籃球》,
       小時候父母親總是說要好好讀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當時筆者問父母親說:「賣蔬菜是不好的工作嗎?」 父親說:「賣蔬菜是我喜歡的工作,好好讀書可幫助你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工作?」 培養閱讀的動機        今年筆者參加了「書店老闆」第二季的讀書會,第一場讀書會為《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升學主義在華人生活的烙印   在華人生活中,不管在國小、國中、高中,父母親都希望自己小孩可以考上好的學校,未來生活不會那麼辛苦,這個思想部分並沒有錯,若能夠擠入在各行各業的頂端,確實是更有機會改變階級機會,不過在這背後同時也浮現另一個問題,小孩到底想要什麼?他們要怎麼判斷自己的興趣,如每天都在學
近幾年臺灣政府執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期待大專院校走進社區,達到在地連結、人才培育與國際鍵結等社區實踐,筆者參與大專院校面試時,各間學校提出需有大專院校社會實踐計畫經驗。在「社會企業與組織」為筆者博士論文所專注的議題,
在2023年後疫情時代,各國貿易與觀光陸續地開放交流,筆者從2023年1月參與TEDxXinyi(信義)大會,持牌策展人(Dawn Chang)提出了2023共譜計畫,跟著風起國際局勢,探討「獨特創新的Idea案例」以及「從社區COMMUNITY出發」的觀點,在2023年AI逐漸地成熟
以當責思考求職的挑戰 在離開博士後研究員,嘗試前往教職道路時,投稿了幾間學校,通常教職依照學校不同而有不同程序,通常先寄出履歷、備審資料、學術著作、博士論文以及投稿的相關期刊,進行初次的審查,通常許多學校不給予回覆,故筆者認為平常心很重要,因投稿者都有自己研究背景,而研究背景與投稿教
筆者選擇師範體系學校就讀,記得當時全臺51所學校提供「教育學程」,分成「幼教」、「小教」、「中教」、「特教」四種類別,從2017年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教師利用跨領域合作,研發課程模組,並在體驗教學引導學生做中學,進而產生動機達到自主學習。這樣畫面筆者想到日本的動漫《黑子的籃球》,
       小時候父母親總是說要好好讀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當時筆者問父母親說:「賣蔬菜是不好的工作嗎?」 父親說:「賣蔬菜是我喜歡的工作,好好讀書可幫助你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工作?」 培養閱讀的動機        今年筆者參加了「書店老闆」第二季的讀書會,第一場讀書會為《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升學主義在華人生活的烙印   在華人生活中,不管在國小、國中、高中,父母親都希望自己小孩可以考上好的學校,未來生活不會那麼辛苦,這個思想部分並沒有錯,若能夠擠入在各行各業的頂端,確實是更有機會改變階級機會,不過在這背後同時也浮現另一個問題,小孩到底想要什麼?他們要怎麼判斷自己的興趣,如每天都在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探討了三種不同的職業心態:為收入負責、無償貢獻以及自我實現。透過個人經歷,作者分享瞭如何從單純為薪水工作,轉變為更具價值和意義的職業態度。本文強調了積極承擔責任能夠促進個人成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最終實現職業的全面成功,並不是單純以金錢為唯一標準。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相信每人都曾因選校、選科系感到迷惘. 亦或者在職涯是否該轉職、換跑道,都有許多的問號。《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作者深入點出一些對於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的誤解,引導讀者探索他們的內在潛能,解鎖人生的意義。並用清楚的邏輯架構引領讀者找到自己的天職。 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探索和實現職業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指南。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對於「夢幻職業」的想像,但真的能如願以償的人不多,對很多人來說,工作似乎只是賺取收入的方式,而不是展現自我的舞台。 《發現你的天職》要告訴讀者: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夢幻工作)」並非不可能,運用「熱情」「才華」「價值觀」三重篩選機制,發掘出能讓自己獲得莫大成就感的天職。
Thumbnail
前言 世界需要的是「你」,而不是你認為「應該成為」的人 在職涯轉換之際,這本書正是我在翻閱的書籍。 作者是一名美國的職涯規畫師,曾經從公司助理成為了五角大廈中的年輕主管,是她的夢幻職業。然而當她開始工作之後,感受到的種種痛苦和不協調,迫使她思考這是否真為她所追求的。 也因為這段經歷,使他成了
如果你目前對於學習或工作有種不知為何而戰的疑惑???建議你閱讀愛瑞克《內在成就》、《內在原力》、《原力效應》三本好書,找到你的初心、最愛的領域及源源不斷的工作熱情。   也就是你今天坐在教室裡學習某領域新知識, 或在職場擔任某職位, 除了是因為外在環境「畢業」或「求職」
Thumbnail
這本書探索工作背後的真正目的,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自我認知三角形和工作範圍三角形。書中進一步討論了三個常見的錯誤路標:追求完美、僅追求興趣和金錢。以及拼圖大學的概念,強調工作是一場終身學習的旅程。
Thumbnail
「一個人必需同時從事三種工作,才能保持各方面的平衡與兼顧。分別是有償工作、無償工作、自我實現工作。」-倫敦商學院創始人查爾斯 Sunny最近看完《內在成就》這本書,感覺心中充滿著溫暖,對於自己平時花時間上班賺錢,下班滑手機、閱讀、寫作、休閒,還有時不時思考職涯的狀態,得到很多啓發,心態也更為踏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辭職後的生活經驗,提出三點內容:人生所需不多、空出時間是必要、安心待業的五個方法。文章主要介紹了這些內容,並提及作者個人經驗和看法。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探討了三種不同的職業心態:為收入負責、無償貢獻以及自我實現。透過個人經歷,作者分享瞭如何從單純為薪水工作,轉變為更具價值和意義的職業態度。本文強調了積極承擔責任能夠促進個人成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最終實現職業的全面成功,並不是單純以金錢為唯一標準。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相信每人都曾因選校、選科系感到迷惘. 亦或者在職涯是否該轉職、換跑道,都有許多的問號。《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作者深入點出一些對於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的誤解,引導讀者探索他們的內在潛能,解鎖人生的意義。並用清楚的邏輯架構引領讀者找到自己的天職。 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探索和實現職業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指南。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對於「夢幻職業」的想像,但真的能如願以償的人不多,對很多人來說,工作似乎只是賺取收入的方式,而不是展現自我的舞台。 《發現你的天職》要告訴讀者: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夢幻工作)」並非不可能,運用「熱情」「才華」「價值觀」三重篩選機制,發掘出能讓自己獲得莫大成就感的天職。
Thumbnail
前言 世界需要的是「你」,而不是你認為「應該成為」的人 在職涯轉換之際,這本書正是我在翻閱的書籍。 作者是一名美國的職涯規畫師,曾經從公司助理成為了五角大廈中的年輕主管,是她的夢幻職業。然而當她開始工作之後,感受到的種種痛苦和不協調,迫使她思考這是否真為她所追求的。 也因為這段經歷,使他成了
如果你目前對於學習或工作有種不知為何而戰的疑惑???建議你閱讀愛瑞克《內在成就》、《內在原力》、《原力效應》三本好書,找到你的初心、最愛的領域及源源不斷的工作熱情。   也就是你今天坐在教室裡學習某領域新知識, 或在職場擔任某職位, 除了是因為外在環境「畢業」或「求職」
Thumbnail
這本書探索工作背後的真正目的,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自我認知三角形和工作範圍三角形。書中進一步討論了三個常見的錯誤路標:追求完美、僅追求興趣和金錢。以及拼圖大學的概念,強調工作是一場終身學習的旅程。
Thumbnail
「一個人必需同時從事三種工作,才能保持各方面的平衡與兼顧。分別是有償工作、無償工作、自我實現工作。」-倫敦商學院創始人查爾斯 Sunny最近看完《內在成就》這本書,感覺心中充滿著溫暖,對於自己平時花時間上班賺錢,下班滑手機、閱讀、寫作、休閒,還有時不時思考職涯的狀態,得到很多啓發,心態也更為踏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辭職後的生活經驗,提出三點內容:人生所需不多、空出時間是必要、安心待業的五個方法。文章主要介紹了這些內容,並提及作者個人經驗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