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3|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157日本文化系列||矢延憲司(ヤノベケンジ)-因震災而誕生的太陽之子與太陽姐姐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歡迎回來NANA縮日本的世界,由於NANA非常喜歡的一位日本藝術家-矢延憲司(ヤノベケンジ),最近來到台灣的看海美術館展出作品,所以,臨時決定搭配展期順勢寫了幾篇介紹這位藝術家作品的文章(同時也有錄製聲音版的podcast),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位天馬行空的藝術家以及他那些有點詭異萌的作品們。這次,我們要來看看他在2010年後,因應震災而創作出的系列作品《サン・チャイルド(Sun child)》與《サンシスター(Sun sister)》。

面對大自然的無情,「我」究竟能做些甚麼?

在2011年的311日本東北大地震發生之後,不僅是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許多衝擊(包含生理與心理層面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各行各業的人開始思考,究竟「我」能為東北地區、甚或是日本人,做出甚麼貢獻?例如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位建築師 坂茂,他開始思考,醫生可以直接為災民們提供醫療服務、農民們可以直接提供食物給災民、卡車司機可以協助運送物資到現場...但,作為一個建築師的他,現在(地震後的當下)能提供給災民甚麼樣最立即也最實質協助呢?其實,他早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時,就設計出以紙管與布簾架設的臨時隔間設施。不僅可以快速輕便地運送到各個避難所,災民也不用依靠任何施工單位,自己動手就能輕鬆架設完成,這個看似很簡單的設施,卻為災民們減輕不少心理上的負擔與壓力,用完之後,所有的建材也還能回收再利用,不會造成環境的負擔。311東北大地震後,這樣的紙管隔間設施,一樣在第一時間被運送到了當地;同時,在受災非常嚴重的宮城縣女川町(一座靠海、三面環山的小鄉鎮),他還提議使用貨櫃屋快速地組建成三層樓的集合臨時住宅,此外,音樂家坂本龍一則捐贈了社區的活動中心、藝術家千住博捐贈了紙圖書館...等等。就這樣,各行各業都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提供協助。震災後,東北沿岸地區也與建築師們合作,興建了許多震災復興建築,包括了休息站、公園、居民的集會場所、活動中心、市集...等,這些建築都在最近幾年陸續落成,下週NANA濕婦終於可以藉由建築參訪團的機會,一起前往現場見學,非常的期待,也希望能帶一點甚麼回來,後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坂茂設計的臨時隔間設施,僅以紙管與布簾就能搭建而成/照片來源:網路資訊

坂茂提議在女川町搭建的臨時貨櫃屋住宅/照片來源:網路資訊

《サン・チャイルド(Sun child)》

扯遠了,讓我們把故事拉回到矢延憲司身上,他在311日本東北大地震之後,也跟許多建築師、藝術家一樣,不斷地反問自己:「我究竟能做些甚麼?」。於是,他選在震災隔年(2012)的3月11日,於福島現代美術雙年展(福島現代美術ビエンナーレ)中,發表出了太陽之子系列的第一號作品《サン・チャイルド(Sun child)》(展示於福島機場)。同時,為了減輕災區在經費上的負擔,矢延憲司還自願捐出作品的搬運費用,並親手畫了約180幅太陽之子的手稿送給協助布展的所有工作人員。這座高達6.2公尺高的太陽之子,延續了之前虎阿北的亮黃色輻射防護衣造型,但不同的是,防護衣裡頭的不再是虎阿北,而變成了一個小朋友。這個小朋友臉上貼了OK蹦,感覺是經歷了一番辛苦;胸前的輻射數值顯示器上,標示著「000」的數字,表示他身處於安全的環境,因此他拿下了頭上的玻璃罩,捧在左手上,用以祈禱災區可以逐漸迎向沒有輻射污染的未來;而他的右手上,則漂浮著一顆太陽,其靈感來自於當年在車諾比廢棄的幼稚園牆上所見到的彩繪,象徵著孩子們在絕望中重新站起來的積極能量。矢延憲司認為,藝術家的使命就是創作出能夠讓大家看見充滿希望的未來的作品,現在的日本就像太陽之子一樣受了傷,臉上雖然還貼著OK蹦,但仍意志堅強、充滿生命力地望向未來。

備受爭議的《サン・チャイルド(Sun child)》(2012)/照片來源:美術手帖

左上角牆面上的太陽,正是太陽之子手上漂浮著的太陽原型/照片來源:NANA濕婦,2023年,攝於阪急梅田「SHIP’S CAT 展」。

發表當時,他與自己的學生們總共製作了三座,除了在自己的家鄉(茨木市)展出之外,另外兩座則分別在東京與莫斯科等海外城市展出。2018年,福島市長希望可以將這個作品常設於福島車站附近,以作為復興的精神象徵之一,而矢延憲司也非常樂意將作品捐贈給了福島市。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舉動卻引起了當地民眾對於這個作品該不該公開展示的激烈討論,當地約七成的居民強烈反對作品的設置,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作品加強了大眾對於福島核災負面印象,會誤導大家以為進入福島就必須穿著防護衣、住在福島的人仍暴露在輻射危險的環境中...等等,即便市長與藝術家已經耐心地解釋作品的積極象徵內涵,他們仍無法接受。支持的居民則認為,這些反對的人只看見的作品的表面,卻沒看到作品背後的意涵,藝術學養仍須加強...等。總之,太陽之子就這樣短暫地出現在福島市街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最終仍被撤下,至今仍躺在倉庫中。

對於這一個殘念的結果,矢延憲司在對當地民眾表示「如果有造成大家的不舒服,我真的很抱歉」的同時,他也認為,即便是相同的作品,但隨著其展示的區域不同(相同的作品也有在他的家鄉展示),得到的反饋卻截然不同。這提醒了他,未來在創作作品時,除了反映自己內在的想望之外,還必須能與觀賞者之間產生共鳴才行,唯有如此,這個作品才得以成立。雖然,太陽之子這個作品只有短暫地出現在這個世上,但他的確一度引起了大家對於核能議題的探討與關心,這些曾經發生的事情,都將會留在大家的記憶之中。矢延憲司相信,雖然他現在仍沉睡於倉庫之中,但或許會有這麼一天,太陽之子還是有機會從沉睡中甦醒,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重新站起來的。

《サンシスター(Sun sister)》

《サンシスター(Sun sister)》(2015)/照片來源:Kenji Yanobe Supporters club

其實,矢延憲司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後的20週年時(2015年),也曾創作了另一個作品《サンシスター(Sun sister)》,就設置在安藤忠雄設計的兵庫縣立美術館旁。這個作品的主角,換成了長頭髮的小女孩,這次,她脫掉了亮黃色的輻射防護衣,換上了銀色的連身裙,面朝南邊當年發生地震的震源(也是面海),但由於她身上的銀色連身裙能反射出來自於各種角度的陽光,所以同時她也是隨時面向著太陽。小女孩左手插著腰,右手上漂浮著的放射狀物體,也是象徵著太陽光線,守護著神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實際上,她寬闊的裙襬真的也可做為路人暫時遮雨避暑之地);同時,臉上的疤痕與ok蹦,也被望向天空、充滿笑容的紅潤臉龐所取代。

《サンシスター(Sun sister)》(2015)/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矢延憲司說,阪神淡路大地震發生距今已經過了20年,他希望這個作品能夠守護著這20年來克服各種苦難的災民們,並引領他們邁向充滿希望的未來。同時,他們的復興經驗,應該也可以為311日本東北大地震的人們帶來一些安慰與希望,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阪神地區就像是東北地區的前輩一般,而設置於神戶的這個作品,就像是當年太陽之子的姊姊一樣(我都簡稱她為《太陽姐姐》)的存在。這一次,或許是因為就放置於美術館旁,又可能是距離地震發生的時間較久,當然也有可能是作品的設計意象不同,也不排除是不同區域居民的個性差異,總之,這個作品沒有像當年太陽之子一般的反對聲浪,而NANA濕婦也曾到現場看過,看完之後確實讓人充滿了笑容與正面能量呢。

~未完待續~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NANA濕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