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不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教育、藝文、社交和買賣的場所。嘉義市城隍廟集結工藝與文化,無疑是最接地氣的美術館,近年透過宗教與時代文化的結合,找尋信仰在當今的共存方式。邀請旅人一起穿梭三百年時光,看看廟宇可以長成什麼樣的迷人新樣態。
嘉義城隍廟於1715年創建,作為國定古蹟之外,更是嘉義市民的信仰中心,自古即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連,香火鼎盛。門神、陣頭、布袋戲、樂器聲、下象棋的人們,或是好吃的烤香腸、棉花糖和叭噗冰淇淋,這些都是廟宇給人的印象。
然而即使是城隍廟這樣的地方大廟,也都面臨了要如何讓更多人走進廟宇、接觸信仰的課題。於是,為了翻轉人們對於廟宇的既定印象,城隍廟打開廟埕,開始接納更多元的可能性,看看廟宇可以長成什麼新樣態。
作為建廟300餘年的廟宇,還沒踏入廟門便可看出廟宇中的富麗堂皇。從神像、脊飾、彩繪、石雕、木雕等做工之精美,無處不充滿驚喜。這樣集結工藝與文化的建築物,無疑是最接地氣的美術館。
城隍廟與九華山地藏庵兩座廟宇,配合2021台灣設計展與大象設計合作,打造出「諸羅城市的工藝美術館」將三百餘年歲月的細緻工藝,以策展手法重新編排呈現,透過展場的路線引導、指標與燈光設計,吸引觀眾踏入廟宇、細細品味傳統工藝的精彩與故事。
於是,一座有神的美術館「城美館」就此誕生!民眾踏進廟宇,用一炷香的時間,就可以透過民俗工藝,細細品味三百年時光,發現隱藏於細節中的歷史故事。
以前的廟宇兼具私塾學堂、公共議事功能,因此有「學仔」、「公茨」之稱,但隨著教育普及,廟宇作為教育的功能漸漸消失。回憶以往的廟宇,下課後的孩子玩著老鷹抓小雞、阿公阿嬤在石桌上下著象棋,阿姨叔叔們高談闊論最近的鄰里大小事,晚上還會來場星空電影!
2022年,雜學校以嘉義城隍廟為主場地,將廟前廣場打造成「大講堂」,在廟埕搭建起戲台,放上紅色塑膠椅,開啟為期兩天的「造反教育節」,透過活動串連全台多組教育創新團隊與8所學校,在廟門前辦理16場短講論壇。廟宇內的信徒依舊絡繹不絕,而廟門外也還是熱熱鬧鬧,卻再度成為了人們交換思想、學習討論的場域。
廟宇除了有信仰功能,信仰之外的廟埕,更是集教育、藝文活動、社交、買賣等功能於一地。除了作為與神同行的橋樑,更可視為地方的「活動中心」。而將這樣的功能性放到當代,廟宇加乘文化,是不是能有更多的玩法?要了解地方的DNA,最先要接觸的就是菜市場與廟宇,透過打開更多可能性,從文化出發,地方廟宇便會化身為創生基地。
記憶中的廟宇有南北管樂聲、有露天電影。城隍廟每年中元節都會舉辦遶境,在近年許多年輕力量、創意嘗試的擾動之下,也讓廟方更有信心去嘗試更多當代性、多元化的方法,來讓更多人能接觸城隍信仰。
在今年(2023)的中元節城隍夜巡前,廟方特別與阮劇團、種種影像、裝咖人展開聯名合作,將戲劇、影像、音樂結合民俗信仰與文化,拍攝微電影《伊的願望》,也於廟前舉辦不插電音樂會,以現代手法復刻往日情懷,將舊元素翻新,一步步要走出傳統民俗信仰活動的新文化印象。
如何讓廟宇文化有更深的吸引力?找到信仰在當今的共存方式?也許應該找到廟宇文化的DNA,將宗教、文化結合新的體驗方式,發展出屬於當今的樣態。以城隍廟為例子,當廟宇開始接納多元可能的發生,我們也許可以期待,廟宇在未來也能有成長出屬於自身文化的當代獨特風貌。
嘉義市曾經有「家將窟」之稱,週末的嘉義市仍常常可見廟會遶境活動,像是民俗信仰版的迪士尼遊行一般,穿梭於市區、巷弄之間。家將、神轎、各種裝扮、儀式展現於眼前,無疑是嘉義市地方信仰的活力展現。
旅人到嘉義市來,除了品嚐美味的小吃以及走訪咖啡廳外,更可以穿梭於各廟宇,看看歷史、體驗嘉義市的信仰文化,發現這座小城中迷人的另一面!
今年(2023)的城隍夜巡將在9月15日中午啟程,在10 月 21 日配合「 2023 有事青年節」,嘉義城隍廟也將搖身一變成為全台語講唱舞台。何不來嘉一趟,親身體驗獨一無二的文化盛典,感受廟埕的迷人氛圍!
#本文同步刊登於微笑台灣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