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危機這種事跟壓力分不開,而次貸危機,就是被買房的壓力逼出來的。
故事是這樣的:
一、美國人是咋買房的
美國三里屯的託尼將現身說法,講講他買房的心路歷程。
託尼最近要結婚,準備買個房子,不過錢不夠,咋辦?
去銀行,找貸款。
然而銀行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要是阿貓阿狗誰都能借,那銀行早關門了。
所以銀行需要先對託尼的貸款資格進行一個評估打分。
最終,經過銀行評估,
託尼有資格貸款。
於是銀行就會借錢給託尼買房。當然,託尼得寫一張欠條給銀行。
這張欠條就叫住宅抵押貸款合同。如果託尼還不上錢,銀行就有權把房子收走。
那麼問題來了:銀行靠啥賺錢呢?
很簡單,還錢的時候,託尼不光要還從銀行那兒借來的錢,還得給銀行利息。銀行主要就靠利息過日子。
於是生活中很多像託尼這樣的人實現了美國夢:買房子,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峯。
不過大家想想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買房的人爽了,慢慢還錢就成,但有些人就得犯愁了。
銀行漸漸地發現,手裏剩下一大堆欠條。
但欠條這玩意兒,
如果大家都還錢,
拿着它,可以賺錢。
如果好多人賴賬,
拿着它,麻煩就大了。
很沒譜啊!會變成哪種情況,很難說得清,於是人送稱號:
手裏拿着這麼一堆東西,小心臟怎麼受得了?
那該咋辦呢?
二、欠條的另類玩法
話說在美國,有些金融機構就是專門收欠條的。
比較出名的是房地美(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和房利美(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簡稱「二房」,是美國政府成立的機構,專門收欠條,爲銀行分憂。
二房從銀行那兒買下欠條,銀行因此有了現金,又能借出去賺利息了,爽歪歪!
但是問題來了:二房拿着這麼多欠條,到底在圖什麼啊?
扶穩坐好,下面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雖然收了這麼多欠條,但二房並不想承擔風險,於是就琢磨着,把這些欠條包裝一下:
變成理財產品!
比如說債券什麼的。
把房屋貸款合同變成理財產品,這就是傳說中的資產證券化。
這麼酷炫的產品,就差個霸氣的名字了。
那就叫MBS吧!俗稱「美白霜」。
然後二房就拿着這些理財產品到處去賣,接盤的都是有錢的主兒,比如投行、基金、保險等。
這些投資機構有的是錢,放在手裏會爛,倒不如買點理財產品賺點。
二房靠着將MBS左手倒右手,就賺了一筆差價。
投資機構買了二房的理財產品之後,每個月坐等託尼還的房貸就能來錢。
這樣看來,銀行在賺錢,二房在賺錢,投資機構也在賺錢,一個個都在賺錢,那到底是怎麼賺的呢?
三、賺的都是哪些錢
整個流程有點複雜,簡單概括一下,這些機構無非只做了這麼一件事:
相信託尼的人品!
而他們賺的錢,其實就是託尼還的利息!
相當於託尼交的所有利息當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人品稅是真實存在的!
當然,如果人人都是還得上錢的高富帥,對大家都好。
但那些窮光蛋咋辦呢?
美國八環外的二狗子,
也動了買房的心思。
那麼問題來了:他夠資格嗎?
像這種信用高、人品好、說還就還的人借的貸款,就叫優貸。
像這種要啥沒啥、人品不佳、借了錢不一定能還上的人借的貸款,就叫次貸。
二狗子要買房,但是銀行怕他還不了錢,不肯借給他。於是要想讓二狗子有錢買房,離不開三波助攻:
第一波助攻:美國政府
21世紀最初幾年,美國人「水逆」。
倒黴到啥程度呢?連上個班都可能被飛機撞到。
美國經濟被掏空到沒什麼消費,政府就想用房子來刺激一下,但是二狗子信用低,銀行不願借錢給他,於是政府就出面了。
於是政府又找到美聯儲商量,想辦法讓銀行有錢可借。
美聯儲下調了一個叫「聯邦基金利率」的東西,它是銀行之間互相借錢的利率。
美聯儲控制這個利息,就能影響經濟,像這樣:
利息低,銀行願意多借錢,市場上錢就多,就能刺激經濟。
利息高,銀行借的就少,市場上錢就少,經濟就冷淡。
這個利率一降,銀行就能借到更多的錢了,貸款給二狗子的錢就有了。
銀行借錢給二狗子買房,收回欠條,要是以後二狗子還不上錢,那就賣房還錢。所以要麼收錢,要麼收房,銀行這波不虧。
第二波助攻:銀行&二房
銀行可不傻,雖然這是政府的旨意,但如果市場上買房的有錢人越來越少,借給二狗子之後,房子賣不出去,銀行還怎麼賺錢?
還是和優貸一樣的配方:把欠條的風險轉給二房。
銀行把二狗子的欠條給二房,
二房把欠條包裝成理財產品MBS。
買房的二狗子越來越多,欠條和MBS也越來越多,長期這樣下去,二房也喫不消啊!
咋辦呢?
在美國,遇到困難不用怕,人家的特產就是超級英雄。
只要大喊一聲救命,就會有接盤俠來救場。
這個接盤俠就是投資銀行,江湖人稱投行,擅長空手套白狼。
第三波助攻:投行
投行覺得MBS是個賺錢貨,於是就美滋滋地接盤了。
投行是處女座的,所以得先摸清MBS的情況:風險多少?收益多少?不清楚就先做個表:
然後按風險大小分成三類:
投行要賺錢,就得賣給投資者,但是投資者可不傻,風險高了就不會投。
莫慌,投行可是人精,扶穩坐好,接下來又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投行也不想擔這麼多風險,於是一拍大腿,把這些MBS再包裝成
新的理財產品吧!
其實還是債券,可以理解爲是債券的債券。
很熟悉的操作有沒有?這種新瓶裝舊酒的東西,就叫債務抵押證券。
新產品當然要有新名字,那就叫CDO吧!
還真別說投行是大忽悠,人家在名字裏就說了:
CDO=次貸哦!
那麼問題來了:咋包裝呢?
這可難不倒投行!他拿一些中低風險的MBS,再加入一點高風險的MBS,風險均衡,完美!
僅僅換了包裝還不夠,很多投資者還是不敢買,怎麼辦呢?
話說在美國,有一些評級機構,專門給理財產品做評價。
這就是信用評級機構。
評級從信用極高的AAA級,到信用垃圾的C級。很多投資者會參考這個評級。
投行就找評級機構,給CDO鍍個金,這樣纔好賣啊。
當時評級機構之間競爭激烈,據說有些評級機構爲了賺錢,就跟投行穿了一條褲子。
總之,高風險的CDO,搖身一變成了明星產品。
看到是機構認證的放心產品,市場上的投資者就買了投行的CDO。
看明白了吧!咱們來總結一下:
於是,在多方助攻之下,二狗子終於買到了房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那既然是幸福的生活,爲啥最後還是出現危機了呢?
本來,一切都發展得非常順利。
然而,讓美國人沒想到的是,「GodblessAmerica!」這句口頭禪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危機咋就突然爆發了?
一、持續走高的房價
二狗子總算買到了房,可轉眼到了該還錢的時候,這裏有兩種情況:
1.二狗子人品爆發,還清了貸款
其他人賺的錢,就是二狗子還的利息。
2.但是很大可能,二狗子還不上錢
這可怎麼辦?
銀行和投行會怕?不存在的!
這種迷之自信源於:
沒錢還,那就賣房,用賣房的錢還銀行貸款。
就這樣錢又回到銀行、二房、投行、投資者手裏了。大家不僅不虧,還賺錢呢,而他們賺的錢,其實就是房子漲的價。
完事後大家發現,原來不管二狗子能不能還上錢,都有錢賺,最後大家又可以集體爽歪歪了。
但情況似乎並沒有如預想中的一樣。
因爲很多二狗子還不上錢,不得不賣房,市場上的房子越來越多。
房子多了,買房的人卻沒增加,因此就出現了房子供過於求的現象,有的房子肯定賣不掉。
最關鍵的問題是——
萬一房價跌了咋辦?
二、繼續瘋狂的理財產品
這種情況不是沒人想到過,但是解決思路有點跑偏。有些人一緊張,爲了規避風險,
給理財產品上個保險!
啥意思呢?
比方說你手頭有很多CDO,就能給它們上個保險。
如果房價漲,CDO正常,
那靠CDO就能賺錢,
不過要定期交點保險費。
如果房價跌,CDO崩了,
雖然CDO賺不了錢,
但保險公司會賠錢給你。
這麼一來,買這些理財產品,就沒啥風險了。
於是買的人越來越多。
另一頭,保險公司也對房價有種迷之自信:啥都不幹,還能白撈保險費,爽歪歪!
爲了能賺得更多,保險公司還秀了一波操作,把保險合同包裝了一下。
保險搖身一變,也成了理財產品,叫信用違約互換。
這就是傳說中的CDS。
保險公司順手把CDS賣了出去,只要房價漲,接盤俠們一起賺保險費!
要是房價跌,也得一起賠,不過沒人相信房價會跌。
最後這些理財產品,就擰成了這麼一股繩:
全村的希望都在房價上!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寶押在了房價上,從而參與到了這個遊戲中。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
只需三把火,房價必跌!
三、房價是咋跌的
如果說房價是個還沒點着的炸彈,最後讓它爆炸的是這麼三把火:
第一把火:美聯儲加息
美聯儲的日常工作就兩個:
加息&降息
這個「息」不是人們向銀行借錢時產生的利息,而是銀行向美聯儲借錢的時候產生的利息。
這種利息咱們前面提到過,叫聯邦基金利率。
美聯儲一降息,大家就有錢買房,房價一直漲漲漲。
但是長期降息將會產生不好的後果,市場上的錢增多了,商品會漲價,否則商家就會虧本。
總之,加息、降息要輪着來,否則經濟容易出問題。
既然降息都這麼久了,也該加息了。
因此美聯儲後來加息了,算是點燃了第一把火。
至於加息對房價有沒有影響,人們並沒有放在心上,畢竟還有銀行盯着。
第二把火:提高浮動利率
想當年銀行借錢給二狗子們買房,平時是咋還錢的呢?
打個比方是這樣的:
一開始利率低,每年固定還一點,這叫固定利率。
後面利率會隨市場利率進行調整,有可能比以前還的要多,這叫浮動利率。
美聯儲加息,銀行就得跟着加,浮動利率一下子從褲腰提到後脖子。
銀行算是點燃了第二把火。
第三把火:跳樓式斷供
以前利率低,差不多能還上,現在利率提高了,二狗子們還不起了啊!
還不起的這種情況就叫斷供。
但銀行也不怕,因爲房價這麼高,房子一賣,照樣賺錢。
於是一批批二狗子的房貸斷供了,房子被銀行收回去賣掉。
市場上賣房的越來越多,買房的卻少了,這時候房價到了頂,開始跌了。
除了二狗子們,投資炒房的人也慌了:自己用30萬美元貸款買下來的房子,此時卻跌到了只值3萬美元,血虧啊!乾脆不還了。於是越來越多的房子重新回到了市場。
這就引起了跳樓式斷供,房價跌到慘不忍睹。
所以說大批斷供,二狗子們點燃了最後一把火。
就這樣你一把火我一把火,房價炸彈終於
四、危機大爆發
房價炸彈這一爆,炸到誰了呢?
首先是MBS和CDO這些理財產品。由於它們是靠房貸賺錢的,房價一跌,大家斷供,錢就打水漂了。
所以買這些東西的人就虧大發了!
呵呵,就算買了保險,日子也不太好過。
去問保險公司要錢的時候,保險公司一下蒙圈了。
保險公司根本沒想到會有賠錢這一天,所以CDS合同早賣了。現在,他得去找接盤俠要錢。
當時這個接盤俠就是美國的大投行。
大投行也蒙圈了,剛買了一堆CDS,準備躺賺,還沒轉手就要賠一大筆錢。
全部家當也不夠賠的,於是直接破產了。
保險公司要不到錢,也賠不起啊,只好將一首《涼涼》送給了自己。
保險公司、二房、銀行和投資者開始紛紛受到衝擊,不是被收購,就是喫土,那叫一個慘。
現實中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保險公司倒了,自己沒拿到錢。
不過也有少數人脫手早,在危機裏賺到了錢。
金融市場一崩潰,大多數人都玩完。股市慘淡,失業率飆升,GDP更是一個勁兒地往下滑。
這就是傳說中的次貸危機。
五、美國的善後工作
次貸危機就像傳染病,美國病倒了,全世界也涼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美國政府坐不住了,跳出來救市,使用的手段比較多,主要有這三個:
手段1:國有化
有些金融機構家大業大,不能倒啊,於是政府把這些機構國有化了。
手段2:發錢
危機一來,錢都蒸發了,大家都缺錢,政府只能靠發錢補窟窿了。
手段3:降息
美聯儲一瞅,經濟怎麼又這麼糟?
趕緊又降息,給缺錢的金融機構貸款。
最後,經過美國政府的不懈努力,美國的經濟終於沒有繼續下滑——雖然也沒什麼特別大的起色。
美國次貸危機就說到這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有本事借,還要有本事還。
不然耽誤了世界經濟,你賠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