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最近這陣子工作相當忙碌,總覺得自己上班就像陀螺一樣轉轉轉轉到下班。然而若要說到底忙些什麼,又好像說不上來,只覺得極度的疲倦與內耗。這樣的情緒,可能不少人也曾經有過,或者,也有人會說,啊!我懂,社畜日常!

然而,某個晚上,我終於躺到了床上,將睡未睡之際,腦中瞬間閃過這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我翻了個身,再翻回來,最後起身用手機記下這段話: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明明蠶絲是錦繡華服的主要材料,燭光為黑夜帶來光明, 但為什麼帶來溫暖與光明的蠶跟蠟燭,最後卻是內耗殆盡而死?

蠟炬成灰淚始乾


為什麼呢?我曾經有段工作經驗,主要的工作內容從事類似某種輔導和陪伴,協助不同的團隊逐步實現他們的自己計畫。那段日子裡,我結識了許多有趣而優秀的團隊及工作夥伴,也見識到了世界的開闊、青年的勇敢,以及很多很多原來有人這樣築夢、原來有人那樣生活的豐富體驗。雖然我後來離開了那份工作,至今,仍有些朋友保持聯絡,有時也切磋交流生活上的人生百味。

那樣的工作,無疑是挑戰的,同時也是精彩的,因而值得回味。然而,當時選擇離開,其中一項重要的理由,便來自於夜深人靜之時,一種深層而無力的內耗與疲倦感。造成「內耗」的原因很多,在此不便贅述。但是 ,我清楚記得當年的一個疑問:如果我的工作、我的職責是讓別人感受到溫暖與光明,我要能夠有力而穩定的支持別人,是不是應該有「誰」或是「什麼」可以撐住「我」,讓「我」的內在可以得到穩定而豐沛支持的力量,於是我可以把「我的」溫暖與光明,傳遞或者放大出去,那麼,我就會是快樂的、幸福的?

這個題目,幾年前的我,沒有得到解答。

這句詩出自李商隱的《無題》,全詩是這樣的: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在原詩的脈絡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表達的似乎是一種至死不渝、不死不休的深情,講述的是情深無尤的意念。但是,退後一步看,這樣情到深處的執著,掏空自己之後,究竟剩下什麼呢?古今眾多批評家公認,李商隱詩晦澀難解、意義多重卻又斷裂。在本詩中亦是如此,至死不渝的深情,後來轉向了一種一往情深期盼,最終雖是「青鳥殷勤為探看」了,但似乎也很難看出有沒有什麼正面的結果或後續。

有趣的是,作為讀者,如果我們稍稍移動自己的主、客位置,每次讀起來似乎又有不同的感受。前文提到,單看春蠶絲盡而死和蠟炬淚乾而滅,令人感覺到的是濃濃的內耗與銷磨。同時,也不禁要問,為什麼?憑什麼?

關於這個為什麼和憑什麼,我想了許多天。

道德上來說,似乎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前面說的,我以我自己做為媒介,將我擁有的溫暖與愛傳遞甚至放大出去,這似乎也是「檯面上」的某種正解,一種善的循環、能量的循環。另一種,如果,憑的是「我願意」,甚至「我樂意」,這樣可以嗎?對蠶與蠟燭而言,如果是為了「別人」的溫暖與光明,掏空了自己,終至灰飛煙滅,未免寂寥悲涼;如果是為了「自己」,吐絲本是我的成就、燃燒便是我的目的,我已「自成己道」,這是否就不再是消磨了呢?燃燒自己,並不為了照亮別人,而是燃燒就是我的自我實現,透過燃燒,我自己,成就光明;我,即光明。這樣的詮釋,是否不再苦苦等待,也不再軟弱疲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