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都是發炎惹的禍?
憂鬱症、焦慮症、失眠、肥胖、失智、心臟病、糖尿病、慢性疼痛、呼吸道症狀,這些大大小小的身心疾病,看似屬於不同科別要處理的醫療領域。然而,隨著生物醫學的知識累積,大家漸漸發現有一個核心的運轉機制正主導人體的大多數疾病,那就是發炎。
發炎?長期以來,我們對發炎的認知不外乎是長青春痘、傷口紅腫、感冒喉嚨痛、腸胃道感染等,大多伴隨著「紅、腫、熱、痛」的生理現象,為了是要對抗病原體、保護我們的身體。嗯,實在很難想像發炎跟憂鬱症有關。
然而,有另一種「慢性發炎」常常被我們忽略,它不僅長期損害內分泌、神經與免疫系統,更傷害大腦與心智的功能!根據統計,全世界每十個人就有六位死於慢性發炎相關疾病。
作者黃智群醫師,為成大醫院的精神科醫師,長期關注發炎與身心疾病的議題。他在本書爬梳了發炎的機制、成因與解決方案,提供一個「生理─心理─社會」的分析模型,讓我們對發炎有嶄新的認識。
發炎的運作機制:HPA軸與自律神經系統
我們先來看發炎的運作機制。當身體受到外來刺激物(細菌、病毒、寄生蟲)的攻擊,免疫細胞便會開始出軍打仗、清除病原體。隨著醫療進步,雖然我們已經有能力控制各種感染源,但我們忽略了造成慢性發炎的更多原因,如空氣懸浮微粒(PM2.5)、長期壓力、睡眠紊亂、飲食不規律。
原本上述的生理、心理與環境壓力,會活化「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的內分泌系統,分泌促腎上腺皮質素與皮質醇,提高人體的警覺性,幫助我們去適應壓力的挑戰,並抑制促發炎因子。然而,當壓力過度,就會造成HPA軸失衡,減弱人體的壓力反應能力,破壞免疫系統。另外,壓力過度也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系統過度活化,分泌過量正腎上腺素,促進細胞分泌出更多促發炎介質。這些都導致心血管疾病、肥胖或憂鬱症等症狀發生。
「總的來說,即使沒有外患(病原體),但壓力與生活型態所造成的內憂(體內失衡)便足以造成發炎。」(頁66)那我們的生活型態,到底出了什麼狀況呢?
發炎的成因:工作壓力與肥胖
首先,是過度的工作壓力。在高度資本主義競爭的工業社會,市場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許多勞工必須透過更高的工時與專注度,才能應付公司的要求。而隨著責任制、輪班制的工作型態越發普及,勞工的生理作息大受影響,亦近一步影響心理健康。輪班者的高皮質醇與自律神經失衡的狀態,會導致發炎因子增加,造成心悸、氣促、緊繃、腸胃不適的現象。另外,伴隨而來的失眠或睡眠剝奪問題,也會加重發炎反應。
再者,是日漸增高的肥胖趨勢。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台灣成人達過重(BMI:24~27)與肥胖(BMI:27以上)的比率佔總人口45.4%,近乎一半的人口。作者指出,大家還是停留在「少吃多動就會瘦」的想法,卻沒有意識到肥胖本身就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狀態。
例如,高糖高油的現代化飲食,使肥胖者儲存過多脂肪,進而分泌更多發炎體。而這些發炎體會增加胰島素抗性(即胰島素過度分泌,卻沒辦法把血糖降下來),進一步造成嚴重的代謝問題,形成肥胖與發炎的惡性循環。
作者指出,少吃多動雖然一開始可以減少體重,但若未改善其他造成發炎反應的因素(過度飲食、睡眠紊亂、工作壓力),後續的減重效果就會迅速降低。
憂鬱症也與發炎有關?
另一個我覺得最有趣的章節,便是探討發炎與心智的關係,我們以憂鬱症來做舉例。傳統上,大家認為憂鬱症是來自於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但奇怪的是,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對於調節這些化學物質的藥物療效反應不佳。
研究指出,當發炎介質出現在腦部後,便會干擾神經傳導物質傳遞、減少腦部滋養因子、增加氧化壓力,既不利海馬迴的神經元增生,也降低血清素的合成。因此,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細胞激素假說」,認為發炎─免疫系統的活化(尤其細胞激素的合成),會影響神經化學物質的功能,進而導致憂鬱。
此外,也有學者提出「社會訊息傳遞理論」,指出社會上的負面事件或高度壓力,會增加促發炎細胞激素,讓個體的行為模式趨向悲傷、喪失興趣、疲勞、遲緩與社交退縮。許多憂鬱症的典型狀況,以及重鬱症的高度復發性皆可以用該理論解釋。
作者指出,對於發炎的新發現,可以整合「生理─心理─社會」模型,將之視為誘發或維持憂鬱症的重要因子,或許能成為未來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指標。書中也以發炎的角度解釋焦慮症、躁鬱症、阿茲海默症、思覺失調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成癮等症狀,可說發炎無所不在。
抗炎解方:正念與地中海飲食
黃智群醫師也在書中提出了若干抗發炎的解方,包括正念(mindfulness)與健康飲食。
正念與宗教無關,而是一種開放自己、擁抱世界的態度。不對自己的感受做評斷,而僅僅是感受當下的感受,學習接納自己、放下執著。透過規律的呼吸與靜觀,正念打開了另一個心靈空間。只要練習的時間夠久,便能更平穩地面對生活上的壓力。
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正念能夠降低發炎反應、調整自律神經、增加血清素,對於失眠、焦慮、慢性疼痛等症狀皆有明顯的改善,也能提高大腦的注意力與執行力。書中也有提供許多實際的操作方法,如正念呼吸、正念飲食、正念行走,值得大家實踐。
另外,則是執行「地中海飲食」,以蔬菜、水果、健康的油脂(如橄欖油)、蛋白質為主食,並少吃甜食、紅肉與加工食品。此外,食用均衡、少加工及高纖的食物,可以增加腸道菌種的多樣性,提升免疫系統的活力。
結語:發炎是身體的無聲抗議 《發炎世代》整合了許多最新的醫學文獻,告訴我們慢性發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其造成心理與生理的災難性後果不容小覷。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上長期施加給人民的惡性壓力,已無聲無息地改變我們的生理結構。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療方式,更讓我們看不清問題的根源,反而使我們持續困在錯誤的生活型態中。 高度張力下的生活型態,使我們的飲食、運動與睡眠更加失調,而我們又渴望給自己放縱的空間,以補償平日的壓力。因此,壓力、發炎與各種疾病的惡性循環始終困擾著現代人。 最後我想多提一下的是,《發炎世代》提供的資訊量頗大,有許多醫學專有名詞讓初讀者很難吸收。然而,它無疑提供了良好的指引地圖,讓我們開始用較整體的角度觀看不同的病症,並意識到對抗發炎的急迫性。 「如果說,發炎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移除病原體與受損細胞,那慢性發炎就是人體與不良生活型態的長期抗戰。」(頁219) 發炎,是身體的無聲抗議。沒有一個神奇特效藥,能夠解決發炎的問題。唯有我們聆聽從身體而來的訊息,透過良好的習慣、社會整體的改善,才能找到自我修復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書評│不是情緒在控制你,是你在建構情緒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書評medium.com 書評│憂鬱症只是大腦的問題?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書評medium.com 童年的傷,身體都知道
《深井效應》書評med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