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發炎,來自身體的無聲抗議──《發炎世代》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原來都是發炎惹的禍?

憂鬱症、焦慮症、失眠、肥胖、失智、心臟病、糖尿病、慢性疼痛、呼吸道症狀,這些大大小小的身心疾病,看似屬於不同科別要處理的醫療領域。然而,隨著生物醫學的知識累積,大家漸漸發現有一個核心的運轉機制正主導人體的大多數疾病,那就是發炎
發炎?長期以來,我們對發炎的認知不外乎是長青春痘、傷口紅腫、感冒喉嚨痛、腸胃道感染等,大多伴隨著「紅、腫、熱、痛」的生理現象,為了是要對抗病原體、保護我們的身體。嗯,實在很難想像發炎跟憂鬱症有關。
然而,有另一種「慢性發炎」常常被我們忽略,它不僅長期損害內分泌、神經與免疫系統,更傷害大腦與心智的功能!根據統計,全世界每十個人就有六位死於慢性發炎相關疾病
《發炎世代: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和諧與療癒之道》作者黃智群醫師,為成大醫院的精神科醫師,長期關注發炎與身心疾病的議題。他在本書爬梳了發炎的機制、成因與解決方案,提供一個「生理─心理─社會」的分析模型,讓我們對發炎有嶄新的認識。

發炎的運作機制:HPA軸與自律神經系統

我們先來看發炎的運作機制。當身體受到外來刺激物(細菌、病毒、寄生蟲)的攻擊,免疫細胞便會開始出軍打仗、清除病原體。隨著醫療進步,雖然我們已經有能力控制各種感染源,但我們忽略了造成慢性發炎的更多原因,如空氣懸浮微粒(PM2.5)、長期壓力、睡眠紊亂、飲食不規律。
原本上述的生理、心理與環境壓力,會活化「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的內分泌系統,分泌促腎上腺皮質素與皮質醇,提高人體的警覺性,幫助我們去適應壓力的挑戰,並抑制促發炎因子。然而,當壓力過度,就會造成HPA軸失衡,減弱人體的壓力反應能力,破壞免疫系統。另外,壓力過度也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系統過度活化,分泌過量正腎上腺素,促進細胞分泌出更多促發炎介質。這些都導致心血管疾病、肥胖或憂鬱症等症狀發生。
總的來說,即使沒有外患(病原體),但壓力與生活型態所造成的內憂(體內失衡)便足以造成發炎。」(頁66)那我們的生活型態,到底出了什麼狀況呢?

發炎的成因:工作壓力與肥胖

首先,是過度的工作壓力。在高度資本主義競爭的工業社會,市場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許多勞工必須透過更高的工時與專注度,才能應付公司的要求。而隨著責任制、輪班制的工作型態越發普及,勞工的生理作息大受影響,亦近一步影響心理健康。輪班者的高皮質醇與自律神經失衡的狀態,會導致發炎因子增加,造成心悸、氣促、緊繃、腸胃不適的現象。另外,伴隨而來的失眠或睡眠剝奪問題,也會加重發炎反應。
再者,是日漸增高的肥胖趨勢。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台灣成人達過重(BMI:24~27)與肥胖(BMI:27以上)的比率佔總人口45.4%,近乎一半的人口。作者指出,大家還是停留在「少吃多動就會瘦」的想法,卻沒有意識到肥胖本身就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狀態
例如,高糖高油的現代化飲食,使肥胖者儲存過多脂肪,進而分泌更多發炎體。而這些發炎體會增加胰島素抗性(即胰島素過度分泌,卻沒辦法把血糖降下來),進一步造成嚴重的代謝問題,形成肥胖與發炎的惡性循環。
作者指出,少吃多動雖然一開始可以減少體重,但若未改善其他造成發炎反應的因素(過度飲食、睡眠紊亂、工作壓力),後續的減重效果就會迅速降低

憂鬱症也與發炎有關?

另一個我覺得最有趣的章節,便是探討發炎與心智的關係,我們以憂鬱症來做舉例。傳統上,大家認為憂鬱症是來自於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但奇怪的是,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對於調節這些化學物質的藥物療效反應不佳。
研究指出,當發炎介質出現在腦部後,便會干擾神經傳導物質傳遞、減少腦部滋養因子、增加氧化壓力,既不利海馬迴的神經元增生,也降低血清素的合成。因此,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細胞激素假說」,認為發炎─免疫系統的活化(尤其細胞激素的合成),會影響神經化學物質的功能,進而導致憂鬱。
此外,也有學者提出「社會訊息傳遞理論」,指出社會上的負面事件或高度壓力,會增加促發炎細胞激素,讓個體的行為模式趨向悲傷、喪失興趣、疲勞、遲緩與社交退縮。許多憂鬱症的典型狀況,以及重鬱症的高度復發性皆可以用該理論解釋。
作者指出,對於發炎的新發現,可以整合「生理─心理─社會」模型,將之視為誘發或維持憂鬱症的重要因子,或許能成為未來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指標。書中也以發炎的角度解釋焦慮症、躁鬱症、阿茲海默症、思覺失調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成癮等症狀,可說發炎無所不在。

抗炎解方:正念與地中海飲食

黃智群醫師也在書中提出了若干抗發炎的解方,包括正念(mindfulness)與健康飲食。
正念與宗教無關,而是一種開放自己、擁抱世界的態度。不對自己的感受做評斷,而僅僅是感受當下的感受,學習接納自己、放下執著。透過規律的呼吸與靜觀,正念打開了另一個心靈空間。只要練習的時間夠久,便能更平穩地面對生活上的壓力。
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正念能夠降低發炎反應、調整自律神經、增加血清素,對於失眠、焦慮、慢性疼痛等症狀皆有明顯的改善,也能提高大腦的注意力與執行力。書中也有提供許多實際的操作方法,如正念呼吸、正念飲食、正念行走,值得大家實踐。
另外,則是執行「地中海飲食」,以蔬菜、水果、健康的油脂(如橄欖油)、蛋白質為主食,並少吃甜食、紅肉與加工食品。此外,食用均衡、少加工及高纖的食物,可以增加腸道菌種的多樣性,提升免疫系統的活力。

結語:發炎是身體的無聲抗議

《發炎世代》整合了許多最新的醫學文獻,告訴我們慢性發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其造成心理與生理的災難性後果不容小覷。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上長期施加給人民的惡性壓力,已無聲無息地改變我們的生理結構。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療方式,更讓我們看不清問題的根源,反而使我們持續困在錯誤的生活型態中。
高度張力下的生活型態,使我們的飲食、運動與睡眠更加失調,而我們又渴望給自己放縱的空間,以補償平日的壓力。因此,壓力、發炎與各種疾病的惡性循環始終困擾著現代人。
最後我想多提一下的是,《發炎世代》提供的資訊量頗大,有許多醫學專有名詞讓初讀者很難吸收。然而,它無疑提供了良好的指引地圖,讓我們開始用較整體的角度觀看不同的病症,並意識到對抗發炎的急迫性。
「如果說,發炎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移除病原體與受損細胞,那慢性發炎就是人體與不良生活型態的長期抗戰。」(頁219)
發炎,是身體的無聲抗議。沒有一個神奇特效藥,能夠解決發炎的問題。唯有我們聆聽從身體而來的訊息,透過良好的習慣、社會整體的改善,才能找到自我修復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在《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人腦不如電腦? 你喜歡學習嗎?談到學習,是痛苦的經驗,還是令人振奮的回憶呢?在台灣的教育(至少我小時候),大多以重複練習、背誦記憶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就算討厭那個科目,還是要把它們吞下去,以應付升學考試。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展,幾乎任何知識都能在Google查得到,那我們又為何要待在教室這麼「沒效
從社會學的觀點解釋自殺原因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雖然自殺早已跌落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多年,但自殺卻顯著地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而台灣社會針對自殺的防治,大多以心理輔導(學校輔導老師、張老師專線)、增設物理性的防跳機制(防護網)、或增
為什麼知識讓我們更疏離? 近年來,升學主義的思維不斷在台灣被檢視與批判,大家不甘於以「競爭」的角度看待學習,卻又不得不被捲入這龐大的競爭體系中。大學的普設,非但沒有讓學生更清楚自己對該學科的熱情,反而成為另類的「職業訓練所」,彷彿文憑是獲取更好工作機會的門票。 如今人們讀大學,不是為了與群體一同追尋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在《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人腦不如電腦? 你喜歡學習嗎?談到學習,是痛苦的經驗,還是令人振奮的回憶呢?在台灣的教育(至少我小時候),大多以重複練習、背誦記憶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就算討厭那個科目,還是要把它們吞下去,以應付升學考試。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展,幾乎任何知識都能在Google查得到,那我們又為何要待在教室這麼「沒效
從社會學的觀點解釋自殺原因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雖然自殺早已跌落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多年,但自殺卻顯著地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而台灣社會針對自殺的防治,大多以心理輔導(學校輔導老師、張老師專線)、增設物理性的防跳機制(防護網)、或增
為什麼知識讓我們更疏離? 近年來,升學主義的思維不斷在台灣被檢視與批判,大家不甘於以「競爭」的角度看待學習,卻又不得不被捲入這龐大的競爭體系中。大學的普設,非但沒有讓學生更清楚自己對該學科的熱情,反而成為另類的「職業訓練所」,彷彿文憑是獲取更好工作機會的門票。 如今人們讀大學,不是為了與群體一同追尋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