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愛,就讓孩子做自己 ─ 我這樣教出季衡與季剛


因為時裝設計師吳季剛的一戰成名,我才起心動念去翻找這本書,想一探究竟怎樣的教養方式,能得出這樣有自信又順應天賦發展的孩子。

畢竟,在為人父母後,方知養育的艱辛。希望自己也能讓孩子這一小顆種子,長出大大的花朵來。

 

在閱讀完《愛,就讓孩子做自己》這書後,我由衷的佩服陳美雲女士(季剛、季衡的母親)能發覺孩子的天賦,並尊重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性。我相信這一路來的教養著實不易,畢竟老一輩都會有「我吃過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的迷思,不自覺地會用過往經驗及權威想替孩子們決定往後的路。

這本書讓我明白到,若想要孩子成為一位堅強、獨立、有想法的人,父母除了要適度的放手外,更要以尊重與愛為基礎,相信孩子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父母的愛,會給予孩子長出強壯的趐膀,以及相信自己能的力量。

 

誠如吳季剛在接受親子天下的訪問,堅定地說著:「做自己,沒有理由不自信。」

這樣的自信是她的母親用愛、陪伴,一點一滴的積累在孩子心中,讓他得以堅定地相信著自己。這也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在《愛,就讓孩子做自己》這本書中,有幾點是我覺得非常需要學習的:

一、孩子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本書的一開頭,陳美雲女士就說,同一對父母、同一個屋簷下長大的手足,個性常是截然不同的,哪怕是同卵雙生的手足,也會有不同之處。

這是父母的智慧,以及尊重生命的展現。用適合這個孩子的方式教養他、讓他處於適合他的學習環境,這就是理解孩子,與愛的方式。

真正的愛是一門藝術,尊重生命的獨特、理解孩子的個性及潛力,給以予足夠的尊重及適合的方式,就是對愛的實踐。


二、愛是信任、是放手

要從小讓孩子具備足夠的自信心,是源自於父母對孩子的信任。

孩子是一顆「種子」,在播種那刻開始,用「相信」代替「質疑」、用「溝通」代替「控制」,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藉由父母給予的正確人生觀走向未來的路。

最好的不見得最適合孩子,放手就是把人生的主控權交給孩子,也把該讓孩子做的事(如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該讓孩子跌得跤都讓他們去親身體驗,是福是禍都得讓孩子去試了才會知曉。

在書中有引詩人紀伯倫的一段話:「父母是那弓,孩子如生命之箭射出,願那弓手(造物者)手中的弓,樂於為箭彎弓。」父母要信任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想去的方向。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擁有生存力。


三、鼓勵孩子多嘗試

陳美雲女士在書中提到,她的兩個孩子-季剛和季衡,有著截然不同的興趣及個性。一靜一動、一個成績好,另一個則是堪憂,但她在這樣的差異中看到了孩子的不同天賦,並鼓勵他們去發展他們自己的興趣和才能。

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情感,並給予他們信心,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們總會被社會框架束縛著,不自覺得想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加諸於孩子身上,導致角色錯置而不自知。

其實,父母只要做好陪伴的角色,讓孩子們有足夠的安全感去探索,並讓他們從失敗中去習得耐心及堅持,孩子就找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四、跟上孩子的成長速度

聽過這樣的一句話:「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與深度。」我相信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點,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天花板。我們都知道階層固化並非不可破,但父母的眼界及孩子的學習,著實是翻轉階層的首要之重。

孩子們的成長速度飛快,若父母的只是原原踏步,那如何能引領孩子飛往更寬廣的天空呢?

如同陳美雲女士所說:「人永遠要保持一顆對世界好奇,並且願意勇敢嘗試,走出舒適圈的心,這樣的媽媽才能成為家庭裡那股愛的流動力量。」

所以,在督促陪伴孩子學習的同時,父母也要讓自己擁有與時俱進的能力,活到老也學到老。教養的原則中,不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父母的自我成長就是孩子最好的idol。

 

未來世代的進步不是你我能預測的,學業成績也無法完全代表一個人的智力與能力,更非評斷孩子未來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相信只要孩子擁有生活能力、適應能力及語言能力,就有辦法在世界的舞台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