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呢?
《獨生子女的優勢教養》這本書在一開頭即告訴我們在1970年的研究顯示是否為獨生子女跟領導力、成熟度、社會融入性、柔軟度及穩定性等十六個項目的差別並無特定關聯,反而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在成就動機和尊重自我等方面的指數更高。
書中提到獨生子女的心理安全感較高,畢竟沒有兄弟姊妹的競爭與比較心態,自然也比較能獲得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與愛,不過我認為會形塑什麼樣的孩子跟一個人的天性及父母如何教養比較有關,所以應該把焦點放在父母該如何與孩子互動及教養才至關重要。
雖然這本書是以獨生子女的角度來談教養,其實我認為書中所提到的教養方式是可以廣泛運用的,並不限於是否為獨生子女,比如書中提到孩子會感到孤單是因為父母沒有付出足夠的情感而讓孩子感到滿足,而父母也不是單純地付出時間陪伴就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依附關係,而是必須要敏銳地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給予適齡的規範與教養,這也代表著父母必須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去了解孩子當下的發展及需求,並且給予正確的引導與協助。
作者規劃了十堂爸媽的行動課,也提供了分齡的教養法,告訴我們應該掌握孩子在不同年齡的發育階段,並且視孩子的能力來做教養,而不是以父母自行的想像及期待去做要求,不僅父母與孩子都容易遭遇挫折,也傷害原本良好的親子關係。
雖說教養孩子的方法沒有一套準則,但希望大人在教養孩子的時候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在發洩怒氣抑或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聲稱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是否是溺愛及放縱?
最後獻給大家書中提到的一句話是:「建立行為規範,孩子才能真正自由。」
也希望大家不要再給生養一個孩子的父母壓力,畢竟一個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跟是否有兄弟姐妹真的沒有絕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