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與金錢的關係·2

    關於「Financial Trauma」,我想說的第二點是,探討它最終是為了檢視自己與金錢的關係是什麼?

    每一個人對金錢的看法、調念、態度、行為等等,可以從「自己有了收入」(不一定是經濟獨立)開始。有收入之前大致上影響來自早期的教育養成;有了需要管理的收入之後,則就是更複雜的影響了。

    舉個視頻裡與童年經驗養成有關的例子。財務心理學家(Financial Psychologist)Brand Klontz說,他的母親非常害怕投資,對於這種固執心態,他一直無法理解,直到有一天母親講了一個外公的故事,他才恍然大悟。在經濟蕭條的年代銀行倒閉了,導致外公存的錢全沒了,一毛都拿不回來。從那之後終其一生他再也沒有把錢放在銀行,而改放在家中的保險箱。他的母親可以說整個年少時期都是在不信任金融機制的影響中成長,當然很難改變她覺得「跟自己不瞭解的金融機構體制打交道是危險的」這個也許不自覺的根深柢固的觀念。

    財富心理學家(Wealth Psychologist)Kathleen Burns則是分享她兒時幫母親買牛奶卻沒有交還零錢,而被臭罵一頓的記憶。是啊,只是一個小孩子怎麼會為了幾個零錢起了貪念,把誠信都拋到一邊而「污」了找剩的錢 ?她當然也為此感到羞恥。以後,每當她斤斤計較或精打細算時,都會升起這種不太舒服的感覺,即便她已經自己賺錢也很會理財了,似乎還是會對自己那麼「愛錢」而感到一絲罪惡。

    其他還有,「有錢人都很貪婪」、「金錢腐敗人心」、「沒有人會嫌錢多」、「錢賺再多也不夠」、「清廉是一種美德」、「有錢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我之所以有問題就是沒有錢或不夠多)……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不勝枚舉。如果能更認識與瞭解現在的我是怎麼形成,對自己的養成、慣性及信念等等多一分認識,或許會驚喜(嚇)的發現過去不瞭解的自己。不過說真的,把內在黑暗之處攤到陽光下,起碼只剩下自己一人時,又有什麼不可以翻出來曬的呢?

    我從Brand Klontz簡單這一個分享之中,也很快升起了從所未見的同理心:父母也有自己的內心小孩(經濟創傷)需要療癒。如果我們處在他們的成長背景中,其實也未必能做得更多。

    我現在覺得我的父母能在成長的環境中,以讀書考試而從事老師這份職業,讓經濟階級往上跳了一階,也是一種很大的翻轉與成就。下一代也因為相對在不那麼貧窮的環境中順利受教、成長,而能從汲汲營營於物質的生存之戰轉而探索心靈的成長,想到這裡,無盡感激。

    真心希望,當心智牢籠的框框條條一根根崩裂時,我們這一代能帶著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個所愛的人,每一個你與我,展翅高飛。

    下一篇要再整理的是,沒有療癒好財務創傷有哪兩種常見的極端的不平衡,以及專家建議的幾個解決方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