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為素食者,我親眼看見一隻動物的死亡

9月上旬,我與朋友一同去了新疆旅遊,回首這段旅程,仿若從異世界歸來——一個有別於都市生活、熱帶生活之處,也是這些刺激,轉化了某些生命的轉變,願能向你娓娓道來,分享著從這片土地的得到。

*文內有部分肉類相關照片,若為素食者甚少看見肉類,建議先做好心理準備。

raw-image

▎騎馬到訪氈房——哈薩克族的遊牧居所

騎著一匹棕馬,我與夥伴浩蕩地穿越了草原,見著了氈房(註1),那數個白色帳幕,劃破了草原的寧靜,在一片盡頭遙遙的翠綠裡,顯得格外注目。三天的騎馬行程,我們在這下榻兩夜,作為旅程的中繼,也是這趟騎馬行程中唯一可接待的中繼。

氈房的主人是一對哈薩克族夫妻,夥伴說,這帶草原沿途經過的帳幕多已無人居住,隨生活的現代化,居民已遷徙下山,僅剩這戶夫妻,因住慣了氈房,便仍留在這片草原上,夏季、秋季在這接待生意,雪季再下山休息。

從這座氈房到山下聚落的路途大約是18公里,是車子無法駛入之處,僅能透過馬匹、越野摩托車移動及物資搬運,也因此我們的餐點相當簡單,主食為湯飯(註2)、抓飯,及5至6樣炒菜可供選擇搭配,例如橄欖菜(註3)、白菜、土豆絲、葫蘆瓜等。

「要不要一起宰頭羊來吃?」曾到訪此的同行夥伴提議。

「這裡的羊,是用很人道的方式被宰殺,而且相比山下會更便宜,也沒有羊騷味。」夥伴補述。

作為一位彈性素食者,我沒有參與這個討論,而是觀察著大家的反應,包含著聽到羊叫聲的擔心、從未體驗現場宰殺的好奇。最後大家決定要殺一隻羊,自氈房後方草原上放牧的羊群。

▎在這一刻,你願意參與動物死亡的過程嗎?

男主人俐落地丟出網子,移動較為緩慢的羊隻剎那即被套進網中,羊隻在網內掙扎,男主人再以繩子綑綁羊隻的四肢,並搬移至氈房前方的草皮。其他羊隻躲得遠遠的,仿若皆知道這是生命終結的開端。

「要宰羊囉,可以出來看。」同行夥伴呼叫著,家人是新疆人,宰羊是從小到大時常看見的畫面。

在氈房裡休息的大家,有著不同的反應:

「等一下會有羊的哀號聲嗎?」

「會很血腥嗎?」

「嗯,好了再和我說⋯⋯。」

食肉,對多數人而言是一件日常之事,我們到家裡附近的小吃店、市場、超市等,都能隨手取得肉類,及各種已經烹調過的肉類料理。這樣的便利,是仰賴與有幸於屠宰技術的進步與發達,我們已遠離畜牧、宰殺的現場,遠離生命自幼長成的漫漫歷程,及被宰殺的那刻。

當有機會親臨生命結束的現場時,食肉的日常,卻存有如此多的未知,對於生命如何被結束、結束的畫面與聲音為何,又或是自己參與其中的反應。

在這一刻,我選擇佇立在氈房前,親眼見證這隻羊的死亡,或許恐懼,但我渴望讓未知成為已知,讓數個對食物、生命的叩問得到解答。

▎人道地結束動物的生命,善待牠的死亡

四肢被綑綁的羊隻,在草皮上掙扎著,男主人與馬伕幾句言說後,一刀劃下,銳利的小刀劃破了羊隻的喉嚨,那銳利消弭了任何的聲音,紅色鮮血無聲地漫漫流出,草地染上了鮮紅,逐步氧化成暗紅色,等待,待鮮紅自羊隻體內流出、乾涸,這一刻除風聲外,是如此的安靜。

乾涸後,男主人俐落地將羊隻單腳綁在鐵架上倒掛,以小刀熟稔地將羊皮剝下,並將另一隻羊腳取下,置於草地的血攤之中。一轉眼,便解剖成數塊,準備進入廚房,交由女主人料理。

全羊將以「烤羊肉串」及「水煮羊肉」兩種方式料理,烤羊肉串顧名思義是將羊肉切成丁狀,串於烤肉叉子上,以炭火直烤,並撒上道地的辣子粉及孜然粉、少許鹽巴;水煮羊肉則是將羊肉搭配皮牙子(註4)置於滾水中慢慢燉熟,包含著羊頭、羊腸、內臟等,以全食的方式進行,不會有任何的部位被丟棄。

聽哈薩克族的朋友說,新疆羊肉之所以有名、好吃,便是因為會先將其放血,以人道的方式結束動物的生命,相比於一般的屠宰場使用電擊、敲暈等方式,能降低動物在宰殺中所產生的緊繃與痛苦,自然大大地降低了羊騷味。蒙古族的朋友也向我分享,若他們捕到動物一刀落下後,動物未死去,則會再放生,因為他們認為這尚未到食用牠的時間,應讓牠再回歸自然。

最後,他們都會笑著再補充,離開新疆,都吃不慣外頭的羊肉。

水煮羊肉的羊頭,當地人將羊頭視為很珍貴的食物,會優先獻上給客人。

▎回到城市中,我帶走了什麼?

2019 年某趟旅程,我遇見了一位吃素的朋友,他向我分享了這決定背後的原因,從那刻起,便選擇成為一位彈性素食者。

我並非反對食肉,或認為食肉一件錯誤的事情,而是科技的發達讓我們遺忘了對生命的敬重與感謝。對於盤中的肉品,若溯源至它曾經是活著的生命,能否面對牠的死亡,無論是看見、參與死亡的過程,或是否真的需要牠的生命餵養我的生命。

這趟新疆行,與遊牧民族的朋友們短暫相會,讓我這鮮少在城市能碰撞的價值觀,仿若找到歸屬,與更肯定這是重要的反思。

新疆草原上親眼見證了羊隻的死亡後,以「生命換取生命」這萌芽的種子更加地茁壯,深深地體悟到生命被善待與參與生命結束的重要性,那是一種同為生命間的敬重,源於我們都生於自然、死於自然的連結。

下次食肉之前,想邀請你思考「我與這塊肉的關係」?牠是讓我能在這餐溫飽的食物?牠是我心情不好時吃的東西?牠曾經是一隻會走會蹄的雞?牠被宰殺的方式我能夠接受嗎?此刻的我真的需要它嗎?

答案有太多種可能,思考各式可能即是開端。

若當肉類來到我的面前且我需要它時,我會深深地向它說:

「謝謝,謝謝你的生命餵養了我的生命」。

風乾肉,因山上無冰箱,當地人會藉由風乾延長肉類保存期限

註1 氈房:由於哈薩克族的牧場經常需要遷徙,必須有易於拆卸、攜帶的居所,才能適應放牧與生活的需要,而氈房的特點就是攜帶方便,易於搭卸。類似於常聽到的蒙古包。

註2 湯飯:新疆人的家常菜,以羊肉搭配蔬菜煮成湯底,而「飯」是以新疆在地產製的麵粉做成。

註3 橄欖菜:臺灣稱為「高麗菜」。

註4 皮牙子:臺灣稱為「洋蔥」。

✨若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留言給予我回饋,或分享給你潛在也喜歡的朋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