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大公司真正的難處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科技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公司每年提出新產品或構想,其後就有源源不絕的追隨者。這些大公司看似獨領風騷,其實時常也進退兩難。

舉例來說,當淨零排放成為全球永續目標之一,世界各國開始熱中於電動車產業的布局,台灣的鴻海科技集團也提出MIH電動車聯盟,希望創造絕佳的使用者體驗,並陸續設立生產工廠,招募供應鏈夥伴。目標一旦樹立,前陣子「鴻海日」便展出電動車與巴士的原型(Prototype),的確驚艷消費市場。但後續如何發展,還須觀望。

Google在2013年就推出Google Glasses,當初這項被定位為取代手機的跨世代產品,功能不夠創新,它能做的事情,其實手機能做得更完整,再來眼鏡上總有一個紅點閃爍,使用者感覺詭異,因此並沒有掀起潮流。

今年初OpenAI推出ChatGPT,開啟生成式AI的黃金時代,各個國家無不爭先恐後開發自己的語言模型。微軟將ChatGPT內建在旗下瀏覽器Bing中,無數產業開始以這項技術為基底,開發適合自身領域的應用。

大公司真正的難處,從來都不是開發出什麼產品,而是開發出的產品有沒有辦法引領全球,推動新產業的發展,讓固有的產業升級或蛻變。

蘋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第一支智慧型手機──iPhone,從此打開數位匯流時代。但這樣的榮景,隨著後進者的技術水平逐漸提升,外型與功能都做到與iPhone相似,也昭示它需要下一個能領先市場的新作。於是Apple Watch、Airpods陸續問世,幾項產品確實逐漸普及,但利潤仍遠遠不及iPhone。

今年6月,蘋果公司展示了混和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頭戴式電子裝置Vision Pro,在2024年正式販售前,其實市場反應仍難以評估。未來五年、十年後,大街小巷的人們會不會人人戴著虛擬頭盔,許多人依然懷疑。

相較於新創公司,大公司有相對雄厚的資本與開發量能,但若一味追逐別人創造的趨勢,而忽略思考該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成為市場主旋律,實在可惜。

台灣是科技島,全球許多高科技產品設計與製造的奇蹟,都在這裡發生。在我過去的一篇文章〈元年經濟學〉中提及一個產業習慣——別人做什麼,我們就跟著喊什麼,當風潮退去,因跟風而成立的部門,散的散,滅的滅,景況何等淒涼。

產業養成需要長期累積,若新興話題經評估後,對公司的發展是虛耗大於成果,那麼又何必盲目跟風?何不把力氣放在更能持續穩定成長的題目上?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先生在1999年首次提出GPU概念。在此之前,英特爾在內的CPU廠商都堅信,圖形處理是CPU的任務,並沒有太多人支持將圖形獨立到其他處理器的想法。當時的圖形應用的話語權,大多集中在日本廠商,日系主機的CPU發展完備,絲毫沒有GPU發揮的空間。

但20年過去了,科技日新月異,運算量與過去不能同日而語,加上雲端運算、ChatGPT、大型資料庫的應用場域日趨成熟,輝達也躍升AI晶片龍頭。

黃仁勳曾說:「投入新技術不見得會贏來趨勢,但若不投入,新時代就無法到來。」輝達挺過倒閉危機、訴訟纏身,又和強敵競爭,能有如今的地位,創辦人高瞻遠矚實為關鍵。他很早就知道,必須做出引領時代的產品,不盲目跟進。台灣的大公司必須認清,難處的核心正是在此。

avatar-img
24會員
96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薇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日本具代表性的品牌東芝(Toshiba),有上市74年的歷史,若日本企業聯盟對東芝實施股票公開買賣,東芝將於今年下市。 東芝主力有半導體、核電與家電,許多產品都是日本首家製造商,包括雷達、電晶體電視與微波爐等,世界上第一台筆記型電腦也是出自東芝之手,昔日榮光歷歷眼前。
今年年初,OpenAI推出ChatGPT應用程式,正式開啟了全球生成式AI(AI Gernative Content; AIGC)的序幕。
By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恰逢七月,我任職的單位舉辦孩子的夏令營,加強小學五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學生的口語傳播能力。短短三天,我訝異現在的孩子獲得的資訊量,遠遠超出我同齡的時候。 課程中,有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分享他對「人的價值」的想法。當老師還在讚嘆十歲年紀竟想談如此有意義
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近幾年的行為讓人不解,他打造星鏈,火箭載人上太空,買下推特(Twitter)等,眾人彷彿霧裡看花,不知他在玩什麼把戲。 但若熟悉數位匯流的發展脈絡,則不得不佩服這位數位新鬼才的策略與盤算。
前陣子,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發表了演說,主題是重新定義全球化。 他提到,過去全球化的定義是「不顧國界、追求商業利潤,承擔商業風險」,但目前的全球氛圍與20年前大相逕庭,全球化的新定義是「在不傷害國家安全與科技經濟領先條件下,允許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品進口」。
每年7月,許多學生殷殷期盼的暑假來了,各式各樣的夏令營與課程也如火如荼展開。近期與朋友聚會,意外得知幾位科技公司高階主管與創業家,都禁止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與電腦。
日本具代表性的品牌東芝(Toshiba),有上市74年的歷史,若日本企業聯盟對東芝實施股票公開買賣,東芝將於今年下市。 東芝主力有半導體、核電與家電,許多產品都是日本首家製造商,包括雷達、電晶體電視與微波爐等,世界上第一台筆記型電腦也是出自東芝之手,昔日榮光歷歷眼前。
今年年初,OpenAI推出ChatGPT應用程式,正式開啟了全球生成式AI(AI Gernative Content; AIGC)的序幕。
By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恰逢七月,我任職的單位舉辦孩子的夏令營,加強小學五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學生的口語傳播能力。短短三天,我訝異現在的孩子獲得的資訊量,遠遠超出我同齡的時候。 課程中,有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分享他對「人的價值」的想法。當老師還在讚嘆十歲年紀竟想談如此有意義
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近幾年的行為讓人不解,他打造星鏈,火箭載人上太空,買下推特(Twitter)等,眾人彷彿霧裡看花,不知他在玩什麼把戲。 但若熟悉數位匯流的發展脈絡,則不得不佩服這位數位新鬼才的策略與盤算。
前陣子,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發表了演說,主題是重新定義全球化。 他提到,過去全球化的定義是「不顧國界、追求商業利潤,承擔商業風險」,但目前的全球氛圍與20年前大相逕庭,全球化的新定義是「在不傷害國家安全與科技經濟領先條件下,允許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品進口」。
每年7月,許多學生殷殷期盼的暑假來了,各式各樣的夏令營與課程也如火如荼展開。近期與朋友聚會,意外得知幾位科技公司高階主管與創業家,都禁止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與電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華為以領先全球的資通訊技術、智慧裝置供應商,跨足電信網路、IT、智慧裝置和雲空間服務等四大重要領域,致力將數位科技融入每個人、每戶家庭和組織機構的生活中,打造完全連線的智慧世界。這篇文章將聚焦在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成功背後的歷程與策略。
Thumbnail
特斯拉真的漲不動哇! 經過熱熱鬧鬧的一週Computex台灣美食之旅,黃仁勳帶領的輝達都已經要漲到天上去,市值首度超過蘋果,成為微軟之後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公司。昨晚蘋果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股價也在當天大漲5%,創歷史新高。 唯獨特斯拉,這掉隊的七大巨頭,被市場拋棄、唾棄,股價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臺灣供應鏈企業在AI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輝達CEO黃仁勳感謝臺灣多家企業的影片在新聞媒體中廣為流傳,臺灣科技業對AI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可以看出臺灣供應鏈企業對AI發展的重要性,值得投資者關注。
Thumbnail
本文解析《決勝矽紀元》觀點,探討了黃欽勇討論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半導體產業在中美競爭下的地位。同時,也提到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特色,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和去全球化現象,討論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文章內容涉及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佈局和發展戰略。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
最近看來AI伺服器相關的供應鏈比較沒有像之前那麼熱鬧,然後看到有人開始喊出AI PC了可能是下一個熱區了。 講一個事情,前年或大前年,市場在炒作車用電子,某個朋友的小孩跟我說他那時買了鴻海,因為鴻海說要打造電動車,啟動一個MIH平台大合作,他很看好。 我聽完直接跟他說,這種東西你聽聽就好。我在科
Thumbnail
鴻海近年來的發展在於電動車、數位健康和機器人;無獨有偶,特斯拉也致力於開發人形機器人。究竟這兩間公司做出來的 AI 機器人差在哪裡?這篇文章,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 還不是怪獸科技公司的沙龍會員嗎? 趕快按我,怪獸科技✖️商業人文✖️人生職涯全方位攻略別錯過 👈 最有名的 AI 機器人
Thumbnail
華為以領先全球的資通訊技術、智慧裝置供應商,跨足電信網路、IT、智慧裝置和雲空間服務等四大重要領域,致力將數位科技融入每個人、每戶家庭和組織機構的生活中,打造完全連線的智慧世界。這篇文章將聚焦在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成功背後的歷程與策略。
Thumbnail
特斯拉真的漲不動哇! 經過熱熱鬧鬧的一週Computex台灣美食之旅,黃仁勳帶領的輝達都已經要漲到天上去,市值首度超過蘋果,成為微軟之後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公司。昨晚蘋果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股價也在當天大漲5%,創歷史新高。 唯獨特斯拉,這掉隊的七大巨頭,被市場拋棄、唾棄,股價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臺灣供應鏈企業在AI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輝達CEO黃仁勳感謝臺灣多家企業的影片在新聞媒體中廣為流傳,臺灣科技業對AI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可以看出臺灣供應鏈企業對AI發展的重要性,值得投資者關注。
Thumbnail
本文解析《決勝矽紀元》觀點,探討了黃欽勇討論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半導體產業在中美競爭下的地位。同時,也提到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特色,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和去全球化現象,討論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文章內容涉及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佈局和發展戰略。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
最近看來AI伺服器相關的供應鏈比較沒有像之前那麼熱鬧,然後看到有人開始喊出AI PC了可能是下一個熱區了。 講一個事情,前年或大前年,市場在炒作車用電子,某個朋友的小孩跟我說他那時買了鴻海,因為鴻海說要打造電動車,啟動一個MIH平台大合作,他很看好。 我聽完直接跟他說,這種東西你聽聽就好。我在科
Thumbnail
鴻海近年來的發展在於電動車、數位健康和機器人;無獨有偶,特斯拉也致力於開發人形機器人。究竟這兩間公司做出來的 AI 機器人差在哪裡?這篇文章,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 還不是怪獸科技公司的沙龍會員嗎? 趕快按我,怪獸科技✖️商業人文✖️人生職涯全方位攻略別錯過 👈 最有名的 AI 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