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大公司真正的難處

發現薇趨勢/大公司真正的難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科技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公司每年提出新產品或構想,其後就有源源不絕的追隨者。這些大公司看似獨領風騷,其實時常也進退兩難。

舉例來說,當淨零排放成為全球永續目標之一,世界各國開始熱中於電動車產業的布局,台灣的鴻海科技集團也提出MIH電動車聯盟,希望創造絕佳的使用者體驗,並陸續設立生產工廠,招募供應鏈夥伴。目標一旦樹立,前陣子「鴻海日」便展出電動車與巴士的原型(Prototype),的確驚艷消費市場。但後續如何發展,還須觀望。

Google在2013年就推出Google Glasses,當初這項被定位為取代手機的跨世代產品,功能不夠創新,它能做的事情,其實手機能做得更完整,再來眼鏡上總有一個紅點閃爍,使用者感覺詭異,因此並沒有掀起潮流。

今年初OpenAI推出ChatGPT,開啟生成式AI的黃金時代,各個國家無不爭先恐後開發自己的語言模型。微軟將ChatGPT內建在旗下瀏覽器Bing中,無數產業開始以這項技術為基底,開發適合自身領域的應用。

大公司真正的難處,從來都不是開發出什麼產品,而是開發出的產品有沒有辦法引領全球,推動新產業的發展,讓固有的產業升級或蛻變。

蘋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第一支智慧型手機──iPhone,從此打開數位匯流時代。但這樣的榮景,隨著後進者的技術水平逐漸提升,外型與功能都做到與iPhone相似,也昭示它需要下一個能領先市場的新作。於是Apple Watch、Airpods陸續問世,幾項產品確實逐漸普及,但利潤仍遠遠不及iPhone。

今年6月,蘋果公司展示了混和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頭戴式電子裝置Vision Pro,在2024年正式販售前,其實市場反應仍難以評估。未來五年、十年後,大街小巷的人們會不會人人戴著虛擬頭盔,許多人依然懷疑。

相較於新創公司,大公司有相對雄厚的資本與開發量能,但若一味追逐別人創造的趨勢,而忽略思考該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成為市場主旋律,實在可惜。

台灣是科技島,全球許多高科技產品設計與製造的奇蹟,都在這裡發生。在我過去的一篇文章〈元年經濟學〉中提及一個產業習慣——別人做什麼,我們就跟著喊什麼,當風潮退去,因跟風而成立的部門,散的散,滅的滅,景況何等淒涼。

產業養成需要長期累積,若新興話題經評估後,對公司的發展是虛耗大於成果,那麼又何必盲目跟風?何不把力氣放在更能持續穩定成長的題目上?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先生在1999年首次提出GPU概念。在此之前,英特爾在內的CPU廠商都堅信,圖形處理是CPU的任務,並沒有太多人支持將圖形獨立到其他處理器的想法。當時的圖形應用的話語權,大多集中在日本廠商,日系主機的CPU發展完備,絲毫沒有GPU發揮的空間。

但20年過去了,科技日新月異,運算量與過去不能同日而語,加上雲端運算、ChatGPT、大型資料庫的應用場域日趨成熟,輝達也躍升AI晶片龍頭。

黃仁勳曾說:「投入新技術不見得會贏來趨勢,但若不投入,新時代就無法到來。」輝達挺過倒閉危機、訴訟纏身,又和強敵競爭,能有如今的地位,創辦人高瞻遠矚實為關鍵。他很早就知道,必須做出引領時代的產品,不盲目跟進。台灣的大公司必須認清,難處的核心正是在此。

avatar-img
王薇瑄的沙龍
24會員
106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薇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班牙近期推出《人工智慧良善使用與治理法》草案,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該草案延續歐盟AI法規,對企業使用高風險或禁用技術祭出重罰,但對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為,僅以「警告」與「紀律處分」帶過,形同免責。此種制度設計讓人質疑:當AI成為國家治理工具,誰來監控擁有監控權力的機構?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乍看是選舉年再度上演的經濟民族主義,實則是一次以關稅為槓桿的全球權力重構。這場關稅行動,打著保護本土產業的旗號,卻充滿選擇性與策略性操作,既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又保留與盟國談判的籌碼。
AI正改寫21世紀的產業版圖。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競爭,不只是技術領先的角力,更是一場制度模型與產業結構的對決。兩國分別在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下走出不同節奏,也映照出背後深層的地緣戰略與價值選擇。
西班牙近期推出《人工智慧良善使用與治理法》草案,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該草案延續歐盟AI法規,對企業使用高風險或禁用技術祭出重罰,但對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為,僅以「警告」與「紀律處分」帶過,形同免責。此種制度設計讓人質疑:當AI成為國家治理工具,誰來監控擁有監控權力的機構?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乍看是選舉年再度上演的經濟民族主義,實則是一次以關稅為槓桿的全球權力重構。這場關稅行動,打著保護本土產業的旗號,卻充滿選擇性與策略性操作,既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又保留與盟國談判的籌碼。
AI正改寫21世紀的產業版圖。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競爭,不只是技術領先的角力,更是一場制度模型與產業結構的對決。兩國分別在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下走出不同節奏,也映照出背後深層的地緣戰略與價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