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沒有出口的寒戰?

(編者標題:找不到出口的寒戰)

(特別聲明:海外某媒體與評論人2021 11/29沿用標題,其內容與本文無關)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國時報2021/11/4 版11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104000604-260109?chdtv


筆者在去年六月川普政府與北京為疫情激烈互批時,就在本專欄指明中美關係恐已進入比美蘇冷戰更加危險的「寒戰」(Chilly War)。現在美國對華政策大體是川規拜隨,雖然白宮內偶有技術性的爭論,比如究竟美中「激烈競爭」下還有沒有合作空間?哪些領域勉強可以合作等等。但從今年來兩國外交與國安高層多次會面話不投機、氣候特使對話幾無建樹,現在就在傳說的「拜習視訊會議」細節還未敲定之下,拜登總統又在COP26格拉斯哥會議直批中國領袖缺席,並另行 發起沒有中俄印的「甲烷組合」,北京則稱大會故意不安排中方領袖視訊,英美在氣候議題刻意排擠。


兩國在這些相對較不涉及軍事安全的跨國議題都無法共事,側面說明了美中對抗的冰寒之氣,已從科技、經貿、金融蔓延到人文、學術、社會領域。甚至外界以為最應該無疆界合作的氣候變遷,也已被大國政治武器化(weaponized)。美國知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9月一篇能源安全計畫報告即指出,華府應避免中、歐在「碳交易」合作,以打擊中方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與推廣,再以煤電為壓制目標,制約中國的轉型與援外,形成廣泛的「氣候統一戰線」。疫苗與碳交易都工具化,世界抗暖大業不透過談判,只能指望美國把中國經濟打趴後「自然減排」,中國自然不會就範。


從美中基礎實力逐漸接近、主要大國與全球所有區域紛紛捲入、人類社會生活全領域受波及、競爭零合化,還有就是舊秩序(自由國際秩序)和制度價值被戰略化(strategized,指價值的哲學 基礎喪失)來看,這個「寒戰」的複雜結構雖起於歐巴馬大分裂時代(Great Divide)初期,或者再回推到「文明衝突論」的天啟時刻:911事件。但就像電影「明天過後」從天而降覆蓋北半球的冷氣旋,它越到後面加速越快,從新冠疫情開始,失控的升高就像加速版的奈伊(Joseph Nye)戰爭「夢遊症」(Sleepwalking Syndrome),轉瞬急凍所有議題、所有人。決策者即便知道這危機是自我實現的預言,但人類的理性似乎除了用於瘋狂算計「絕對安全」外,幾乎找不到和平的出口。理性與瘋狂交互變臉,重要原因顯然是因為舊秩序的價值被工具化、空洞化,最明顯的結果2020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的主題:西方性缺位(Westlessness),與社會氛圍民粹化、政策行為雙標化。


寒戰一詞在此並非首創。早在冷戰時期,蘇聯領袖布里茲涅夫曾用它形容美國科技優勢的壓迫,近期還有人形容俄國兼併克里米亞,開啟了與西方的寒戰。筆者在本專欄分析美中對峙與自由國際秩序內縮的系列文章中,則用它說明比冷戰危險的四個對抗性特徵:實力不對稱流動引起的不安、雙方社經因素交雜引起的民間敵視、秩序解體導致制度失靈與價值空洞化、後真相世代對戰爭風險的嚴重低估。近期美中寒戰最引人矚目的新發展,不僅是雙方氣候戰略武器化,而且是加速度進展的軍備競賽與戰爭動員準備,無怪乎《大國政治的悲劇》大師米爾斯海默也警告,當前美中對抗比美蘇冷戰所有的危機,更接近「熱戰」。


美中軍事衝突有立即風險,美軍與共軍兩個總參上將年初緊急通話可見一斑。最近美方以中方在海軍、陸基核武、極音速飛行器、外空探測等的質量神速進展為由,不僅新組「美澳紐同盟」、 大幅投資、增購、更新艦船與核武,積極於帛琉、巴紐、密克羅尼西亞等地建新基地或雷達站,且放任或鼓勵北韓、南韓和日本發展中長程導彈,主動促成東北亞、南太核武化也在戰略構思清單中。儘管有專家近期在《外交事務》質疑,沒有必要將北京把兩國核武差距從1:10縮小到1:5設想為中國圖謀對美發動核「第一擊」。但美國空軍部長仍擔心「無法在中國沿岸1000公里內安全飛行」,可以說明美方對今年共機擾台達700次,美機抵陸「僅2000次」的比例相當憂慮,更不要說中俄艦隊竟聯袂進出西太平洋,結果華府對策是將亞洲「火藥桶化」。


值此寒戰普降時刻,又聞拜登民調走軟、川普蓄勢待發、德國新政府對華轉向、傳出擬關閉孔子學院等等。儘管大陸仍有北大學者賈慶國、王緝思等疾呼當局不需過度管制中外人文交流,北京現在恐怕也無暇認真研究「說好故事」。筆者對寒戰世界秩序的討論,也算是說到至暗的句點了,真心希望不會應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