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關於語音學響音分類上的一些問題(未完)

閱讀書籍:當代語言學概論(鐘榮富)、語音學(朱曉農)


前言

以下的內容是節錄一段我與我語言學概論老師的信件,寫於2023年10月份。大部分內容是我作為一個剛剛接觸語言學的學生,在讀語音學響音這一段遇到的疑問。

除了老師的回覆以外,另有我自己在其他課堂上的筆記,希望可以解釋這些疑問。


問題

  1. 如果單就原文approximant一詞,它所表達的定義應該是什麼?又或者它本身其實仍然是一個定義不明朗的分類方式?
  2. 基於第一點,approximant與其他響音子分類,例如鼻音(nasal)、流音(liquid)、滑音(glide)的相對關係是什麼?
  3. 我們所說的國語中的濁擦翹舌音算是R系音(rhoticity)中的一員嗎?
  4. 如果是,那可不可以說在IPA輔音表發音部位當中,屬於捲舌音的一欄其實各自都帶有一點R音性近音的發音特色,是一種硬顎音加上R音性近音而成的音?


信件文本

信件一

老師您好,我是這學期修老師語言學概論的中文系學生,關於本堂課課本《當代語言學概論》一書,我讀了以後對於本書在語音學發音方法的分類及名詞說明上有一些疑問,因此致信想請教老師。

在鍾榮富老師《當代語言學概論》一書中,有一張關於響音的區分表(請見頁次43,圖1-25 響音的分類),該表將子音部份的響音區分為鼻音和臨界音兩大子分類,並且將臨界音視為流音與滑音的上位詞。此間,「臨界音」是本書對approximant一詞的中譯。

但在其他一些語音學的書籍裡,我曾看過不一樣的分類方式,例如朱曉農老師的《語音學》第五章(分類圖可見於附件,或是該書第134頁表1),它先是將approximant一詞翻譯為近音(這也是我看過的大多數翻譯名稱),並且將近音劃分為與流音平級,同屬於口響音的其中一個下位分類。


關於以上內容,以下是我提出的幾點疑惑

  1. 據我所知,approximant一詞在中文中有各種不同的翻譯,我也明白在不同版本的翻譯中,名詞所指涉的範圍可能也不甚準確,那麼如果單就原文approximant一詞,它所表達的定義應該是什麼?又或者它本身其實仍然是一個定義不明朗的分類方式?
  2. 基於第一點,approximant與其他響音子分類,例如鼻音(nasal)、流音(liquid)、滑音(glide)的相對關係是什麼?是應該如當代語概,視流音與滑音為的子分類,還是應該如《語音學》,視為有別於流音的另一個口響音的子分類?又或者它其實是以廣義和狹義兩種位置同時存在?


另外,和以上內容無關的,有關R系音的幾個問題我想請問

  • 我們所說的國語中的翹舌音算是R系音(rhoticity)中的一員嗎?
  • 如果是,那可不可以說在IPA輔音表發音部位當中,屬於捲舌音的一欄其實各自都帶有一點R音性近音的發音特色,是一種硬顎音加上R音性近音而成的音?


老師的回信

我對approximant一詞的理解和分類,和鍾榮富老師相同,朱曉農老師的分類我看了半天,有點不太習慣。

approximant翻譯為接近音、臨界音、近音,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指某兩個發音器官互相接近,比發i的時候更窄,摩擦的感覺比元音大一點,但又不至於真的產生摩擦,產生摩擦就是輔音了。鍾榮富老師的分類,說明了他認為流音和滑音都是上述的方式發音。若如朱曉農老師的分類,就要問流音的發音方式與近音有什麼區別?他才會將流音和近音視為平級,朱曉農老師的書上說明了嗎?

另外,有關 R系音的問題,國語中的翹舌音我認為可以直接視為R系音的一員,也不需特別說是"硬顎音加上R音性近音"。尤其是ㄖ,有些學者認為是流音而不是擦音。

祝假日愉快


信件二

謝謝老師的回信!


最初我之所以對近音的分類有疑問,是因為在IPA協會公布的2020年IPA字母表中,將一系列半元音歸類為approximant(可見附件1),並且和拍音(Tap or Flap)、顫音(Trill )、邊音(Lateral approximant)並列存在。

這顯然和鐘榮富老師的分類法不同,如果依照鐘榮富老師的說法,那些半元音應該可以被寫為滑音(glide),而近音(approximant)這個大分類則完全不需要出現在輔音表裡。

因此,我才去查閱其他書籍,想弄明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先回答老師的問題,在朱曉農老師的書中,說明近音和元音有相同的元音特徵,並且在元音表中都有相對應的元音;另一方面,流音底下是邊、閃和顫音,均有非常明顯的氣流阻塞,和近音「接近但未至於產生摩擦」的定義顯然有違。

這就是問題所在,流音的阻塞特徵強嗎?如果不強,那麼鐘榮富老師將流音歸於近音的一種就毫無問題,但實際上,舉邊音/l/為例,它有非常明顯的氣流阻塞,和元音、半元音比起來就截然不同,從這個角度看,流音就不適合被稱作近音。

我個人的看法比較接近朱曉農老師的觀點──從根本上來說,流音的阻塞特徵明顯,如果將音的響度畫成橫軸,那麼由響至不那麼響依序大約是元音、半元音、流音、阻塞音,並且半元音和流音之間的距離遠大於元音和半元音之間的距離。流音既然產生摩擦了,那麼就不適合在近音的行列,因此才將流音與近音分開來。


謝謝老師的指教,祝老師平安順心!


討論

以下討論將分為兩個部分,一為「有關近音分類的問題」,也就是問題中的第1、2點,二為「有關r系音的問題」,也就是問題的第3、4點。

近音分類

先講結論,鍾榮富老師的分類方式確實以發音方法來說比較合理,但朱曉農老師和現在IPA協會所用的另一種分類方式其中分類原因為何、是否和鍾榮富老師的分類方式有所相悖,這部份我並未與老師詳談,可能要待日後再開一篇新篇章討論。

這裡所指的近音,是對應IPA上面的approximant一詞,指發音時發音器官相互接近,但又未至摩擦的音。

這裡要提及的是,受阻和摩擦在發音方式的分類上是不一樣的,兩者簡而言之就是氣流有沒有辦法持續通過的區別。當我們要討論近音時,我們要區分的是有無摩擦而不是有無受阻(這表示在信件中我所使用的描述並不精確,並且使我的論點也不甚可靠)。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濁音按照摩擦的程度由弱至強排成一線,那麼最左端的會是無擦的元音,而相較之下,離元音最近、只有微擦的音,就是近音。

那麼流音是近音嗎?我們可以舉最經典的邊音/l/為例,如果仔細念念看注音符號ㄌ,會發現它並不像ㄙ/s/、ㄈ/f/等等的擦音一樣可以輔音的部分可以連續發音,/l/的最主要發音方法是舌尖翹起形成阻塞,然後再放平讓氣流通過,就像ㄅ/p/、ㄉ/t/一樣,它是一個有阻塞,但不發生摩擦的音。

這就是為什麼流音在當代語言學概論一書中被歸為近音的原因——因為流音和半元音一樣幾乎無擦。

那為什麼在朱曉農老師語音學一書又將流音從近音裡分開來?這就是我的老師問我的問題「近音和流音哪裡不同?」

在朱曉農老師的書中,多給了近音一個很有趣的條件,就是它們必須和元音有所相對,例如/j/對應/i/、/w/對應/u/,藉此將半元音和流音區分開來。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區分,


r系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