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暢快學客語

環境與動機是學習語言的表裡。我很幸運,即使在都會也得以接觸到客語:出身廣東梅縣的阿嬤就像她老同鄉,前央行總裁謝森中一樣,一生只講客語;美濃外公即使負笈日本、討了日本老婆,回臺後也總講客語,我媽在五歲前只會講日語,在外公嚴格要求下,也學會了聽說,甚至連外婆都會講混著日本腔的客語,在美濃市場裡和小販討價還價。

  擁有強大的動機,通常能使學習事半功倍。早年母語學習並非主流,像我是先學會國語,跟著母親回娘家過暑假時,才深感單聲道的不足。表弟則平日浸淫在客語環境中,剛開始我完全無法和他一起玩,撇開性別不說,光是話系不通,在搶點心、競輸贏時就短人一截,而這就觸發我內心想學會客語的強大動機了。母親也看出我的窘態,一回臺北就展開特訓。

母親讓我先聽她和阿嬤對話,梅縣和美濃的腔調雖有差異,但聽久了也不難分辨,很像在挑戰解碼,我逐漸享受學習客語的樂趣。從一開口說話令母親聽了直淌冷汗,到能與阿嬤和母親吵架,再進步到足以擔任阿嬤與其他孫輩間的橋樑。

由於父系家族並未強烈要求晚輩學習母語,久了,孫輩裡只剩下我能和阿嬤暢通對話,過年來家裡作客的表哥表姊們都要麻煩我做口譯,奇怪地是,長輩們總會誇我一兩句:「哎呀!那麼小就會講啦?」卻未鼓勵家裡晚輩學講客語。我和其他客家同好後生朋友們交流時,也發現這個現象,許多長輩在叨念後生們不講客語,卻沒有鼓勵自家子弟說啊!實屬可惜。

  阿嬤是虔誠的基督徒,我有時也要幫她講經。阿嬤早年上過幾年私塾,但字彙量不大,加上視力漸弱,我必須先看懂聖經上的國字,再翻成客語給她聽。等上大學,修習「聖經文學」課程時,我很驚訝許多內容早已讀過,只是學校裡讀的是英文版罷了。

因為學出了興趣,我開始積極接觸,不管是學習布袋戲、配音、文學營、踏查交流、考取客語認證、客華口譯研習等活動,不但意外認識一些長年耕耘的前輩們,也結識了不少有心推廣的後生朋友們。才曉得即便腔調能通,但各個客家庄頭所用詞彙卻不同。大學社團裡有個出身苗栗的同學,他老家管壁虎叫「壁蛇」,但在我媽美濃家鄉卻喊「黏蛇仔」,一個是著重於生物出沒地點、另一個卻是強調牠的吸盤特色,這就是語言有趣之處。如果客家電視臺像日本節目那樣,來做一個客語版的「縣民好吃驚」,收視率應該會很不錯吧? 

大學、研究所時期,偶爾會有朋友介紹做客華聽打,我必須負責把語料或影片中的客語部分轉換成華語,讓聽不懂客語的人了解內容。我開始加入網路社群,和客語同好討論用字遣詞,初步階段我只能發問,不知不覺地,竟也能夠回答別人的問題,甚至參與更專業的討論。我發現這些功夫都是從小開始積攢的,我十分感謝自己沒有放棄接觸客語學習的機會,開啟了繽紛的多聲道人生。現在我不但帶著孩子們聽客語廣播、教他們講小動物的客語詞彙,也會利用點讀筆、光碟等科技產物,讓他們從遊戲中接觸客語,我希望能將這份樂趣傳承下去,因為學客語真的是件很暢快的事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