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甚麼》-羅漢的前途、世上的第一名、第九品偈頌、小偷與越獄的人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文章篇篇看,智慧日日開,一定能有體悟。

 

    羅漢的前途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講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人世間這個慾界了,實際上來不來呢﹖還是要來﹔就是到了四果阿羅漢,也不是絕對的不來。大阿羅漢一定八萬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毀,毀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則已,一出定怎麼辦﹖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脫,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還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聲聞,向這個大乘,才能真正成就。也就是說,真正四果的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法證到空。如果你還有空的境界,就落在邊見了。如果說你是無邊,則又落在見取見了,這都是見地不真。

 

  所以真正的空,是沒有空的境界可得。我們現在有少數的同學朋友們,打坐坐的很好,自覺進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體大一點點的範圍!那不是空,那是一個洞,那樣的空是落入邊見的小邊見。

 

  為甚麼人會有空的範圍而落在邊見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與心力有限度,所以才會產生這一種見解。所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它是沒有限度,沒有範圍的無限。最後我們看他的結論,這是須菩提講的: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認為,到達了阿羅漢的境界,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如果有這一念在,一念就是萬念,這一念就會牽連到重重疊疊,所以華嚴經稱為帝網重重。帝就是大,我們的思想、感覺、情感,像一個無比大的大網,只要一個網眼洞動一下,其它的眼洞都跟著一起動,就是所謂帝網重重。我們修持的業力,心性的業力,一念動,百千萬億念都牽動其中。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大阿羅漢,如果有自覺已證到阿羅漢的境界,他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是個貨真價實的凡夫,根本沒有得道。拿禪宗來講,如果有人說他已經「悟」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誤」。有人還自認為是大徹大悟呢!當然囉!那是大錯大誤!就像一個人身上有一萬塊錢,他絕不會在街上到處向人去講的,這是個普通的道理,更何況一個得道悟道的人,決不會自覺有道了。須菩提接著報告自己的心得。

 

    世上的第一名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慾阿羅漢。】

 

  須菩提說,佛說他(須菩提)已經證得了無諍三昧,一切無諍。你罵他也好,恭維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無所謂。不是沒有聽到啊!只是他聽到心中平常的很,既無歡喜亦無悲,是非一門,一切無諍。

 

  說到這裡,我想到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這個人的才華還不在老殘游記,而是老殘游記中桃花林遇仙的六首詩。實際上這些詩都是劉鶚自己所作,後來有人在牆壁上看到這些詩,其中有一句「回首滄桑五百年」,驚奇得不得了,等他出來的時候,那個人趕快跪下來拜,以為他就是神仙,其實那只是劉鶚作的詩。作詩總是亂打妄語的,我作詩也是一樣﹔但是劉鶚的詩有時境界很好,我們因為講到無諍三昧,引用劉鶚的詩:

 

    曾拜瑤池九品蓮 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陰荏苒真容易 回首滄桑五百年

 

  這一般人佛學都通得很喔!只能講他佛學很通達,修持功夫不見得。

 

  引用維摩經的境界,這就是天花著身。佛給須菩提的評語,說他已經得到無諍三昧,但是下面一句話你注意啊!「人中最為第一」,還是人啊!是人類當中學問道德最高的。以學佛四加行來講,人中最為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處,道德修養都是第一名,人中最為第一。佛給他的下一個評語「是第一離慾阿羅漢」,這是講須菩提在的時候,佛給他的評語,還只能夠超出慾界,所以是離慾阿羅漢。至於能不能完全跳出三界,在當時還不一定。後來西遊記寫須菩提收孫悟空的時候,那已經很高了(眾笑),但是在佛講金剛經的時候,須菩提的程度只是離慾阿羅漢,絕對無欲而已。

 

  這個欲是廣義的,不是指男女之間情愛之慾,是指一切的慾,連修道,貪戀打坐,貪戀清淨的那個慾望,都是慾。須菩提已經空了一切的慾,所以是第一離慾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慾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他說,儘管你老人家給我這樣一個評語,說我已經達到這樣一個境界,但是,他說,我絕對沒有這樣一個觀念,我不會認為我已經到達了人中第一,我更不會認為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話怎麼講呢﹖假如佛給我這個評語,已經證到了離慾阿羅漢,是人中第一,在同學裡頭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沒有想,絲毫沒有這個觀念﹔假定我心裡頭有這麼一點觀念,您就不會說我是一個樂於寂靜的行者了。寂靜,就是徹底清淨的人,喜歡住山,自然就有一個寂靜的廟,廟在那裡﹖廟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詩:「人人自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一品就是說明四果羅漢的修法,金剛經上所討論的重點在甚麼地方﹖無所住,到了這個極果,心中還有這個得道的觀念,那就已經有所住了,那就錯了。所以我給他的結論偈語是這樣的:

 

    第九品偈頌

 

    四果階梯著意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

    兒啼黃葉飄然落 誑捏空拳大小擎

 

  「四果階梯著意成」,羅漢有四個果位,大乘菩薩道有十地,這些是如何區分呢﹖其實都是見地問題,所見的範圍,所見的程度,也是一念的關係。四果這個階梯怎麼來的﹖是由作意而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人生學佛修道,這一念能平靜,則萬法皆空。但是這一念最難平,這一念就是當下一念,由於貪嗔癡慢疑的感受及執著,當下這一念不能平,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費了。

 

  「兒啼黃葉飄然落」,這是法華經上的典故。金剛經上教人不能夠執著佛的法,執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學佛的人。在法華經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達,佛說他說的法,等於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那個小孩哭了,怎麼辦呢﹖為了使他不哭,順手檢了一片黃葉來逗他,這個好玩啊!這個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雞毛也好,樹葉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訴我們,他講的佛法,也就是這個樣子,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其實任何一法都是黃葉,都是為止兒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黃葉就不要了。

 

  禪宗祖師有四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佛,甚麼參禪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觀想啊!管它白骨紅粉都可以觀﹔白骨觀不起來,觀紅粉,紅粉觀不起來,觀白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是金剛經徹底的意義,佛都告訴你了,你還要求這個法,求那個法,千裡迢迢從外國跑回來,非要在這裡學不可。那當然!因為你有一切心嘛!你就必須要回來求一切法。

 

  「誑捏空拳大小擎」,佛說他說法,如空拳哄小兒。小孩子哭,你只要能使他不哭,我裡邊有糖,我給你一毛錢,實際上都沒有,都是哄那個小孩子罷了。禪宗有個祖師五祖演,編了兩個故事,說明佛法修行的道理。

 

    小偷與越獄的人

 

  一個是小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聽過的,我們再重複一次。有一個小偷本事高強,兒子長大了,就纏著要他傳衣缽。有一天被兒子纏不過了,就答應當天夜裡帶他去偷。父子偷偷摸進了一家人家,發現房間內有個大櫃子,這個父親想辦法把鎖打開了,叫兒子進去拿東西。兒子進了櫃子,這個父親立刻把櫃門關上鎖住,並且大叫有賊啊……然後自己跑掉了。這一家人被吵醒都起來了,點起燈火到處找,有個丫頭拿著蠟燭進了房間,櫃子中的兒子情急智生,就用口技學老鼠打架,吱吱吱吵個不停。丫頭叫了起來,太太,不得了啦!小偷沒看見,櫃子裡有老鼠作窩啊!立刻拿鑰匙開鎖,這個小偷的兒子衝出來,一口氣吧蠟燭吹滅,就跑掉了。跑回家中看見老子躺在那裡睡覺,兒子就把他叫醒,質問他為甚麼這樣害自己的兒子!這個父親說:你不是出來了嗎﹖你成功啦!衣缽傳給你啦!他說小偷無定法,只要你逃得出來,就成功了。所以五祖演第一個就告訴徒弟們,要成佛沒有定法,隨便修那一樣,自己想辦法。

 

  有一次,五祖演對徒弟們說,佛法大乘、小乘,還來個金剛經,唉呀!不要那麼羅嗦!我告訴你們一個故事:

 

  有一個犯人坐牢,判了無期徒刑,他想逃出監牢,就與有些同牢的難友商量,那些做小偷的都不說話﹔可是不久小偷慢慢挖地洞,一天挖一點,最後成功了。等到小偷逃走,這個犯人就把地洞蓋好,他自己呢!不想逃,反而跟那個看守變成好朋友。家裡送來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後來與看守人無話不談,大家放心他,曉得他不想逃。慢慢的,有一天家裡大拜拜,送來很多的蝦啊魚啊!肉啊!白蘭地酒、金門高粱、啤酒都有。他請這個牢裡的看守一起來慶祝,等到看守的人酒喝醉了,他就從看守身上把鑰匙取出來,打開自己手銬腳鐐,穿上看守人的制服,把牢門打開,他就大搖大擺的走了。

 

  五祖演說,那個學小乘的呀!就是學那個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個地洞逃出來,逃出來以後,還很可憐的,東躲西躲。學大乘的啊,想要跳出這個世界的牢籠,要跟牢犯、閻王、看守都變成朋友才行,學大乘就是這個樣子。佛法講三界如牢獄,至於甚麼方法逃出來,不論念佛,拜佛,還是念咒子,是密宗還是顯教,都不管,你只要有辦法出得來就行。這就是佛說無定法的道理。

《金剛經說甚麼》總連結頁面: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post/219081525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朋友在越南的工業區擔任總管,當初在建廠動土時因為台灣總公司的不在意與輕忽之下,動土時本來應該要請師父祭拜超度,但公司只在乎趕緊動土施工,把原本的超度流程簡化,在一小時內草草結束。工廠也在兩年後正式完工,一切看似風平浪靜卻在正式營業時出現問題。   工廠預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上一集提到「主任非常喜歡我,問我要不要做那個工作?」我真的希望這次可以就這樣成功應聘。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就成。   很快的,我又接到了另一通教授打來的電話。他說:「原本以為學校的意思就是要聘我,可是現在有變數。因為中心主任擔心我還是想走教職,會不會做一下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取得博士學位後六年,眼看著身邊的學長、同學、學弟妹一個個成為助理教授,甚至升到正教授,而我還是一個博士後研究員,內心經常充滿自卑、痛苦與掙扎。多次想要轉職。曾請示佛菩薩:「我一直沒辦法寫論文,沒辦法投稿,沒辦法考上助理教授,是否應該轉職?」開示結果是:「不用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朋友在越南的工業區擔任總管,當初在建廠動土時因為台灣總公司的不在意與輕忽之下,動土時本來應該要請師父祭拜超度,但公司只在乎趕緊動土施工,把原本的超度流程簡化,在一小時內草草結束。工廠也在兩年後正式完工,一切看似風平浪靜卻在正式營業時出現問題。   工廠預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上一集提到「主任非常喜歡我,問我要不要做那個工作?」我真的希望這次可以就這樣成功應聘。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就成。   很快的,我又接到了另一通教授打來的電話。他說:「原本以為學校的意思就是要聘我,可是現在有變數。因為中心主任擔心我還是想走教職,會不會做一下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取得博士學位後六年,眼看著身邊的學長、同學、學弟妹一個個成為助理教授,甚至升到正教授,而我還是一個博士後研究員,內心經常充滿自卑、痛苦與掙扎。多次想要轉職。曾請示佛菩薩:「我一直沒辦法寫論文,沒辦法投稿,沒辦法考上助理教授,是否應該轉職?」開示結果是:「不用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言:前說如來清淨心中,見諸法空相,語默皆如,任用無心,如來說而無說,如來無所說。法空者,十二因緣空,四聖諦也空,是破二乘聖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導讀:   佛陀告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導讀: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聲聞聖人觀我空,聞說《金剛經》,無空可住而有怖,一切法空而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言:前說如來清淨心中,見諸法空相,語默皆如,任用無心,如來說而無說,如來無所說。法空者,十二因緣空,四聖諦也空,是破二乘聖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導讀:   佛陀告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導讀: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聲聞聖人觀我空,聞說《金剛經》,無空可住而有怖,一切法空而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