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甚麼》-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莊嚴佛土在那裡、因師而瞎的眼、第十品偈頌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文章篇篇看,智慧日日開,一定能有體悟。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心空及第歸

 

  現在講第十品經文之前,先講一下莊嚴淨土,這是大般若的淨土,佛的淨土,不是僅指西方極樂淨土。所謂莊嚴淨土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是心清淨,心空,真淨土。

 

  說到這裡,想到禪宗丹霞祖師的一副對聯﹔丹霞祖師與呂純陽一樣,是唐朝人,都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這位丹霞在趕考的路上,遇到一個人與他閒談,後來對他說,看你這個人的志氣才華,何必要考功名,你到江西的考場找馬祖,可以成佛,比這個功名好。後來丹霞就去找馬祖了,這是丹霞禪師的公案。

 

  丹霞的禪堂有一副對聯:「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等於說我們這個禪堂也是考場,是選佛的考場,心空就是淨土,就考取了。真能夠空此一念就考取了,心空及第歸。學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做現在的現實淨土。所以佛在佛經上說,「心淨則國土淨」,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極樂世界,只要心淨就國土淨。

 

  金剛經的這一品,梁昭明太子給它的標題是,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前面這一分是佛與須菩提的對話,討論修小乘四果羅漢的境界,討論到這裡為止。現在佛拿自己的經驗來談了,他說,我當年在然燈佛那裡,得了個甚麼法嗎﹖這個「當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個給佛印證的老師就是然燈佛,後來小說封神榜上寫成然燈道人。這個然燈佛是古佛,非常遠古,地球沒有形成以前那麼古。佛說他當年在然燈佛那裡修行,然燈佛給他授記印證,他得到了一個甚麼東西嗎﹖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說:不是的,據我的了解,你當時在然燈佛那裡,你真正的境界,了無所得,一切都空,空到極點,連有所得、無所得、空的境界都沒有了。須菩提答覆到這裡,佛不講話了,第二個問題來了。

 

    莊嚴佛土在那裡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

 

  他說我問你,你認為一切菩薩有一個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國土等,一個另外非常莊嚴,好看,漂亮的佛土嗎﹖

 

  根據金剛經這一句,我經常對同學們說,你們可以寫一本比較宗教的書,把各個宗教描寫天堂,佛國的書,寫出來作一個比較,這些資料都有。西方人講的天堂,其中佈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歐洲式的,那個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歐洲形式的﹔印度人講的是印度形的,中國人講的,穿的衣服是中國式的。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甚麼形狀呢﹖那就是說,隨便你愛畫成甚麼形狀就甚麼形狀,反正大家都沒有去過。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國世界及莊嚴佛土,都是因人而異的,愛黃金的人想到的是黃金遍地﹔愛山水的人,一定夢到佛站在高山頂上,好清淨!好美!這叫作各如其所好,也就是楞嚴經上的四句話,「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

 

    世界上一切知識的範圍,宗教哲學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靈造成的。隨眾生心量的大小,你那個天堂,你那個佛土,也有大小。應你所知的範圍,量的大小,佛國就有多大小。

 

  循業發現,有些人同樣的學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定,你那個佛鼻子高一點,我那個佛鼻子塌一點,總有點不同。這是甚麼道理﹖是個人心境業力的發現不同。寧有方所,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沒有一個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絕對的唯心,純粹的唯心。

 

  所以佛在這裡問,「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說不是的,他否認所謂的莊嚴佛土世界存在。

 

【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金剛經常用這種論辯方法,所謂莊嚴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話﹔「即非莊嚴」,實際上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莊嚴。我們想像的莊嚴,一定是地方清淨,大家閉著眼一想啊,一定想一個甚麼都沒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這只是你想像的,有這麼一個境界相,已經是不莊嚴了。絕對的清淨,絕對的空,絕對不是你想像的,是名莊嚴,所以叫做不可思議。

 

  這三句話,正,反,最後的綜合,告訴你畢竟的空靈,而你所講的空,想像當中的空,已經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莊嚴,你沒有親自證到過,不要空洞的想。這是須菩提回答的道理。

 

    打火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來了,注意啊!金剛經講到這裡,就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是第二等的方法,因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沒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應無所住。甚麼叫無所住呢﹖應隨時生清淨心。譬如有人講,老師啊,這兩天修行很好呢!有清淨心。現在大家聽過金剛經,很內行了,他只要有一個清淨心,已經是所知量,範圍很有限了。

 

  現在佛解釋甚麼叫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禪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這一句話,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此心本來無所住的啊!因為你不明白此心無所住,無所住是畢竟空﹔有個空的境界,就不對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用我們常談的這兩句話,勉強來描寫,就是此心無事,像個鏡子,心如明鏡台,有境界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當年我有個朋友,學佛有點心得,那個時候剛剛有打火機,人家問他,佛是甚麼﹖他說就像個打火機一樣,卡達!用它就有,不用就沒有。

 

 

    因師而瞎的眼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注意這一句話喔!須彌山王就是講法身,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證到一點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無邊身。他說你要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對佛的法身莊嚴淨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淨土,就是這個樣子。他說,我再告訴你啊!假使我講一個人,身體大得像須彌山一樣,像喜馬拉雅山那麼大,胖得比昆侖山還要胖,你說他大不大﹖那是一個譬喻,是說法身無量無邊的大,永遠的不生不死。佛告訴他最後的結論,「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擺脫了我們肉體的身見,身見就是八十八結使第一個解脫不了的疙瘩,把身見空掉了以後,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話,佛法只有實證,你證到了以後才知道,是法不可說,不可說,凡是說的都不對,這個就是法身。所以禪宗講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證得這個空性的法身,身見才能夠脫掉,才可以說學禪。

 

  這兩天你們考試的題目禪是甚麼﹖大家答的都是牛頭不對馬嘴﹔禪是佛的心法,根據楞伽經,或根據金剛經,佛講得很清楚﹔可是大家沒有留意,隨便說要學禪,觀念、見地上都不清楚。這個見地不清楚就一錯再錯,所有的修持做功夫,走的都是歪路,因為起步走錯了。這不能瞎搞的,不能亂玩的,所以禪宗祖師有一句話:「我眼本明,因師故瞎。」這是一個大禪師悟道後講的兩句話,因為原來的師父指導錯誤,以致本來明亮的眼睛,等於被老師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亂七八糟的著作,與我一樣,亂搞的,經常會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這一點要注意,要特別注意!

 

  這一品莊嚴淨土,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如下:

 

    第十品偈頌

 

    外我無身是大身  若留淨土即留塵

    然燈吩咐莊嚴地  掛角羚羊何處尋

 

  「外我無身是大身」,外我無身是引用老子的話,「外其身而後身存」。我們學佛修道,先把身見能夠解脫了,所以外我無身,到達了無身見的境界,那第一步的學佛,已經證得了。法身也就是大身。

 

  「若留淨土即留塵」,你心中還有一個淨土,認為是佛境界,這個清淨就是塵,留塵就是障礙。

 

  「然燈吩咐莊嚴地」,佛不是說嗎﹖他在然燈佛那裡悟道,所以然燈佛給他授記,說他悟了,再轉身修持,將來在這個世界上成佛,作教主,說這個證道是莊嚴淨土。名辭上叫做淨土,叫心淨,叫心印,並沒有個實際的境界啊!若有個實際境界,若留淨土即留塵。所以然燈吩咐莊嚴地,就像禪宗祖師說的:「掛角羚羊何處尋」。據說羚羊睡覺的時候,把身體一翹,羊角掛在樹上就睡覺了,打獵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這個羚羊也找不到。所以說我們一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掛角。其實,只是譬喻而已。

 

  譬如我們兩個鐘頭來研究金剛經,這一百二十分鐘的時間,所說的,所聽的,都是掛角羚羊何處尋,現在就在淨土中了。

《金剛經說甚麼》總連結頁面: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post/219081525

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

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在國外東南亞地區因為風俗民情,所以接觸的信仰宗教都離不開巫術、降頭、小鬼等,我們所熟知的外道,在台灣或許不多見,但卻充斥在東南亞地區中。   在東南亞日常的工作中,有一位同修是在東南亞擔任台灣上市公司經理一職。在國外10多年也已娶妻生子,投資購買好幾棟公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朋友在越南的工業區擔任總管,當初在建廠動土時因為台灣總公司的不在意與輕忽之下,動土時本來應該要請師父祭拜超度,但公司只在乎趕緊動土施工,把原本的超度流程簡化,在一小時內草草結束。工廠也在兩年後正式完工,一切看似風平浪靜卻在正式營業時出現問題。   工廠預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上一集提到「主任非常喜歡我,問我要不要做那個工作?」我真的希望這次可以就這樣成功應聘。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就成。   很快的,我又接到了另一通教授打來的電話。他說:「原本以為學校的意思就是要聘我,可是現在有變數。因為中心主任擔心我還是想走教職,會不會做一下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在國外東南亞地區因為風俗民情,所以接觸的信仰宗教都離不開巫術、降頭、小鬼等,我們所熟知的外道,在台灣或許不多見,但卻充斥在東南亞地區中。   在東南亞日常的工作中,有一位同修是在東南亞擔任台灣上市公司經理一職。在國外10多年也已娶妻生子,投資購買好幾棟公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朋友在越南的工業區擔任總管,當初在建廠動土時因為台灣總公司的不在意與輕忽之下,動土時本來應該要請師父祭拜超度,但公司只在乎趕緊動土施工,把原本的超度流程簡化,在一小時內草草結束。工廠也在兩年後正式完工,一切看似風平浪靜卻在正式營業時出現問題。   工廠預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上一集提到「主任非常喜歡我,問我要不要做那個工作?」我真的希望這次可以就這樣成功應聘。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就成。   很快的,我又接到了另一通教授打來的電話。他說:「原本以為學校的意思就是要聘我,可是現在有變數。因為中心主任擔心我還是想走教職,會不會做一下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導讀: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在〈莊嚴淨土分第十〉裡,即有「莊嚴佛土」之言說章句,是以世俗諦以及勝義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導讀:   【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云莊嚴。   【佛土】:指佛所教化和居住的國土,又稱為佛國、佛界、佛剎,淨土、淨國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導讀:   【然燈佛】:《大智度論》云:「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然燈佛與釋迦牟尼佛以及彌勒佛,分別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導讀: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在〈莊嚴淨土分第十〉裡,即有「莊嚴佛土」之言說章句,是以世俗諦以及勝義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導讀:   【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云莊嚴。   【佛土】:指佛所教化和居住的國土,又稱為佛國、佛界、佛剎,淨土、淨國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導讀:   【然燈佛】:《大智度論》云:「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然燈佛與釋迦牟尼佛以及彌勒佛,分別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