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是有名的舊書街,舊書攤雖已搬遷光華商場多年,但僅餘幾家舊書店的牯嶺街仍然在許多愛書人心中具有特別份量。
也因此,從很多年前,牯嶺街就開始舉辦書香市集,剛開始時規模不大,就只有幾家二手書店,和來擺攤販售回頭書的大型出版社。
後來小型出版社興起,有幾年的時間,在書香市集可以找到這些特色出版社的特殊出版品,感覺像挖寶似的,非常有趣。
近幾年來,隨著台灣市集文化的發展,書香市集規模越來越大,市集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元,增加許多手作文創攤位,琳琅滿目,甚至比原本的主角--書籍更吸睛。
在牯嶺街附近居住多年,幾乎年年逛市集,到了今年,終於有機會成為市集一員,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市集。
市集以書香為名,但定義寬鬆,除了書店與出版社外,還有販售許多不同產品的攤位。不僅有一般市集常見的手繪與手作,也有其他的商品。但攤位的多元化,或許是為增加集客力的必要作法。
來逛書集的顧客也非常多元,有文青,有帶孩子的家長,也有愛書的銀髮族。不同的族群,流連的攤位不同,需求當然也大不相同。但相同的,或許是對書本折扣的期待。
市集裡的書多半低價促銷,我雖然對於書的折扣始終有著抗拒,但也不可免俗的搬出倉庫裡的庫存書來促銷。而事實證明,低價書確實比一般正常折扣的書更受歡迎。
想想,這也沒什麼不對。對大部分的讀者來說,書本之間的替代性很高,除非是忠實書迷,否則沒有非買某本書不可的道理,以更划算的折扣買下也能帶來閱讀樂趣的書,應當是理性的選擇。我還是單純讀者的時候,也抱持著這樣的態度。
只是,書是替代性高的商品,但產出的過程卻又極其耗費人力。期待創作者產出好作品,但又不能保證創作者得到合理的回報,這其間的矛盾,始終無解。
只能說,無論如何,讓平常不親近書的人,願意來沾沾書香,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