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喝茶小學】004.學茶的孩子 不會變壞但會變...

柏拉圖的《理想國》裡有一則〈洞穴寓言〉讓我非常有共鳴。故事中假設有一個洞穴,洞內有一群囚犯,從小被限制行動,只能面向牆壁,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與其他囚犯,卻能透過外面的火光看見反映在牆上的影子,他們以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就算有人可以得到行動自由,也會在走向洞口時因為被陽光刺痛雙眼而退縮。寓言中假設有一個人真正走出了洞穴,在適應陽光後看見外界的多彩多姿,興奮地跑回洞穴跟其他囚犯分享。但很殘酷的,沒有人相信他。

柏拉圖認為,大多數的人就像洞穴裡的囚犯,只以自己的偏見,或其他權威的刻板印象為依據,來論斷事情。即使有機會探索真相,也因為陽光引起的不適,寧願回到洞穴裡的舒適區。如果硬要將他們強拖出洞穴,他們可能會為了自身的安全感而傷害向他們展示事實的人。我想到最近吵得沸沸湯湯的108課綱。因為刪減文言文的比重,北一女老師大罵無恥課綱。我大學是念中文系的,考大學時,我把古文觀止當故事書整本念。文言文真的教會我廉恥與美德嗎?我只能說,當時我的理解能力並不足以讓我分辨每一篇古文傳遞的價值觀是否符合當前的時代,只是覺得讀起來很厲害而已。先不論古文的價值,但是光從該老師的論述方式,我就很擔心他的學生透過他究竟可以學到什麼。

扯遠了。拉回來洞穴寓言,柏拉圖要傳達的是一種探索真知的終極精神。如果你不幸成為洞穴的囚犯,你會如何對待得到自由後回來分享真相的人?如果你有幸身在洞穴外自由探索世界,你會願意忍受重回黑暗洞穴的不適感,向無知的人揭示他們的無知嗎?而這很有可能會讓你受到攻擊與傷害。那是不是獨善其身比較好呢?柏拉圖希望成功離開洞穴的人,能夠使用辯證法,求取真理,因為所見的不一定是真的。我們很幸運的是,只要我們願意,隨手就可以取得涵蓋古今中外的求知工具,很多還都是免費的,透過不斷的思考與辯證,判斷事物的真假。


不管是讀中文系還是學茶,這類教育體系並不是為探索真相而搭建,而是為了鞏固既有審美。不是說所有體系裡的人都沒有探索真知的精神,而是如果你要真知,就必定會破壞某些地基。雖然學習的目的不在於摧毀,但老實說建立真的很難。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才使推翻具有積極意義。祝大家在求知的道路上,能儘量保持客觀,勇於挑戰任何固有的答案,因為真理愈辯愈明,而總有些事你是不想裝睡的。記得,學茶的時候,學茶新手村與你同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