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大選在即,國民黨、民眾黨的總統候選人紛紛喊出「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等口號,認為現在執政的蔡英文民進黨政府做得不好,需要換個政府來執政。而生活在民主台灣的我們,有許多人把政黨輪替當成民主的一個正常現象,認為台灣政治就一定要政黨輪替,這樣的政治才是正常。然而筆者卻要在這裡說:政黨輪替不一定,甚至不是民主的解方。
也許有人會問:筆者曾經在文章中說過政治需要政黨輪替,而今怎麼又說政黨輪替不是民主解方?是否有為特定政黨解釋之嫌?其實我在之前的文章內也提過,政黨輪替這是一個民主政治的一個表象,是人民對於當局者的一個反應。人民對於執政黨的諸多不滿可以透過政黨輪替的方式向執政黨表達,藉由選票使執政者在選舉中失利,使其反省其執政過程所造成的不足或錯誤之處。政黨輪替的政黨政治固然是現今民主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民主現狀,但是這卻不一定是一個正常的民主政治,反而在某些時候會給國家造成許多的亂象。
舉1920年代至戰後的美國為例,當時美國國內面對經濟崩盤,百業蕭條,在國外則面對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在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上,希特勒和與其同盟的軸心國領袖正率領著數以千萬計的大軍橫掃天下諸國。面對此等內憂外患之際,當年美國民主黨籍的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先生(俗稱小羅斯福)則一連當了四任的美國總統。
這種行為雖然在當時的美國憲法並不算違憲,但是卻引發了不小的風波,因為按照當時美國總統選舉的一個不成文規定,大多數都是只連任一次,當兩屆總統(這項不成文規定是由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華盛頓總統開始的)。在小羅斯福總統以前曾有兩屆總統企圖要挑戰第三任期(一是尤利塞斯·S·格蘭特,一是狄奧多·羅斯福,也就是俗稱的老羅斯福),但是最後都因為反對聲量過大而不得不放棄。而意圖繼續連任的小羅斯福在經過一番手段操作之後,重新獲得民主黨的提名,成為當年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當時雖然黨內也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但那時羅斯福夫人卻在總統提名會議上對著民主黨代表說:「現在不是通常時期,而是戰爭迫近的非常時期,除了我們可以為整個國家利益做些什麼這樣的問題之外,我們不應為其他任何問題而進行爭吵。」其意思就是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時刻,我們應該要團結一致,共同為國家利益打拼,而不是為了爭奪個人利益而分裂。最後因為羅斯福夫人的這段言論也使得大家放下對於羅斯福再次競選總統的異議,轉而全黨上下一致拚選戰。最後又兩次獲得過半以上的美國人支持,成為美國歷史上相當受歡迎的一屆總統。
看完上面所說過去的歷史,再來看今天的美國。今天美國的選民在中央及地方的選舉上,在對總統、國會議員或地方首長的選擇上,往往都是隨著選民對於對民主、共和兩政黨的意識形態的支持而選擇。比如在美國東西兩岸的選民往往比較多支持民主黨,而在美國中部地區的選民往往比較支持共和黨。普遍會形成這樣壁壘分明的選擇,就是因為選民各自依照自己內心的選擇和選民對於執政當局在該地區的各種政績的滿意而做出選擇。
看著今天的美國,反思今天的台灣,我們在民主選舉投票上應該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才不會辜負我們所享有的民主自由?
也許有的人會說:羅斯福會連續當選四任美國總統,是因為他有極其鮮明的改革和政策,以至於美國人民願意支持他。美國人民願意投票給特定政黨,也是因為他們支持該政黨的意識形態並滿意該政黨的政治人物所提出的政策以及過往該政黨的政績。還有人會說:那是美國的政治,跟台灣無關。但筆者不禁要問:台灣跟美國不都是民主國家嗎?美國會有這樣的現象,台灣就不會也不能有嗎?
在政黨輪替的議題上,筆者覺得苗博雅議員的論述相當好。她在接受百靈果訪問時,説:「政黨輪替非常好,但是重點是你要確定你換上來的比現在的好,不然就會變成一個反淘汰,你會讓在野的人覺得,反正時間到了我就可以上去。假設政黨輪替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話,那乾脆規定說做八年就要換別人來做,這樣不是最民主嗎。那這樣子在野黨不是只要懶惰就好,不需要進步啊,反正時間到了選民就會選我,我就上去。然後被換下來的那個也說:沒關係啊,反正再過8年政黨輪替的關係,選民一定會選給我,我就上去。這個是一階比一階低耶,那我們要一階比一階高的條件就是說,我們不排斥政黨輪替,但是我要求要來競爭執政的政黨,你要證明你是相對最好的,我才會選給你。」
今天民主政治中,有著政黨輪替的概念是很好,但是想要爭取政黨輪替的政黨不能只是把下架某政黨當成取得政權的口號,人民也不能將政黨輪替當成理所當然。在民主政治上,身為國家公民的我們應該要履行自己的權利,實踐監督政府的義務,以督促執政黨積極治理、施政,也要讓在野黨知道自己為何不受到人民的歡迎,以思進取。在選舉投票中不受任何人、任何意識形態的影響,以自己的意志,用自身的思考,做出不愧對自己、有利與國家的選擇。這樣才是比政黨輪替更完善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