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一位台籍外勞的告白 | 養生密碼

貧道擁有「台灣身分證」,疫情期間,離開天龍國,返鄉照顧老媽,因此夠資格擔任「台籍外勞」。多年來,學會養生竅門,尤其中醫食療、穴道按摩。秉持推己及人,順勢嘉惠親朋好友,如今想來,小有成就,藉此也跟網友分享一番。


屈指算來,離開大學教職,已屆二十年,無所事事之餘,只能閱讀寫作,練功養生,調劑身心,也享受團圓樂。韓國思想家韓炳哲在《沉思生活 無所事事》中提到,無所事事,是為了成就一件罕見的事情。


記得十幾年前,老媽從南部北上一起住,期間吃吃喝喝,不亦樂乎。但人生難免要面對隨機異變,老人家年邁之際,加上積勞多年,竟然罹患心悸。如此一來,只好陪她到大醫院看門診,之後,每天固定服藥。


有一天,阿姨來訪,順便為她按摩穴道,好奇之際,從旁討教,認識幾個要穴,如百會穴、勞宮穴、 膻中穴、內關穴、足三里穴、湧泉穴等。多年來,她家人要是身體不適,大多依靠按摩迎刃而解。


有一天早上,老媽吞服藥丸之後,臉色慘白,心跳加速。靈機一動,連續按摩穴道半個小時,心跳得以恢復正常,臉色開始泛紅,這時心情才安定下來。畢竟匆匆忙忙送往醫院急救,途中恐怕會出狀況。按照「行為經濟學」的說法,如此關鍵時刻,只能「快思」,容不得「慢想」!


台灣民眾得健保之福,享受便利的醫療,但品質令人憂心。其實,日本也有相同的問題。名醫岡本裕在《90%的病自己會好!》指出,假如一位醫生要看超過五十位病患,這根本稱不上「診療」,比較像是「判斷」。他進一步調侃說:「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


面對老媽的門診,也是判斷三分鐘,即刻開藥,讓人不以為然。對此,貧道只抱怨五分鐘,接著決心自力救濟,畢竟積極作為遠勝於負面開罵。大腦開始自動運算,觸動內部掌管記憶的「海馬體」,回想成長過程中,對於醫藥頗有興趣。


小時候,進醫院,每每會偷看醫生記錄病歷,但紙上的拉丁文跟蝌蚪文,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令人不解。但老媽冬令進補,其中紅棗人參黃芪當歸,以及四神湯,記憶猶新。


隔天,立即前往書店,開始大量蒐集中醫養生書籍,尤其大陸簡體版。華夏文化,醫術早熟,自春秋戰國以來,以至清代,可謂登峰造極,如王清任、吳鞠通、葉天士、王孟英。到了民國也是名醫輩出,如施金墨、孔伯華、張錫純,後者更應「東北王」張作霖之邀,擔任中醫院院長。


中共建政以來,領導人也重視中醫,文革期間,中斷一陣子,改革開放之後,大量出版中醫書籍,並重印古書。當今,人人口中的「習大大」,一開會,桌上總是兩個茶杯,一杯就是中藥。平時,更有氣功師為他們加持灌頂。


一開始,對我而言,中醫書籍,文字內容,如同外文,開卷展讀,每每讓人如墜五里霧中。但學過外文,加上早年學會閱讀文言文,期間,要是看不懂,便向中醫好友討教一番,真所謂「有心練功,無心練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