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談自信的養成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何謂德意志文化?何謂德意志意識形態?文化之間的差異又是在何時顯現的?若說文化是後天的,那麼幼兒之間便沒有文化的差異,因為每一位幼兒來到世上都是一張白紙。然而,是什麼讓白紙上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是什麼讓德意志文化顯現?或許能夠從德國的幼兒教育看出一些端倪。


  本書作者莊琳君,是英國教育學碩士,並具有12年幼兒園教師經驗(台灣7年+德國5年)。藉由作者在德國幼兒教育的第一線觀察,分享許多實際案例,反思台灣與德國在教育本質上的差異,如何導致對於教育後的「人」有不同的想像。而在這樣的差異下,對比目前台灣的職場與家庭等社會關係,是否有改善的可能?讓我們先從德國幼兒園的制度談起。


德國幼兒園的制度:


  德國的幼兒園採混班制,其中又分為0~6歲混班及0~3歲混班、4~6歲混班兩種。入學前,家長在充分了解該幼兒園的理念後,會與幼兒園雙方簽訂入園合約。幼兒園將家長視為以幼兒權益為主、支持該幼兒園理念的參與夥伴,而非客戶。


  相較於台灣同時間的統一入學,德國則是每次只讓1、2位新生入園就讀,漸進式地納入新生至額滿為止。其中0~3歲的幼幼班人數以20位為限,配有5名幼教老師(師生比1:4)。中大班亦以20位為限,並配有3位老師(師生比1:6.6)。而新生一入學,便由一名幼教老師專責照顧。


  德國幼兒園多採「柏林入園適應模式」(Berliner modell)。新生剛入園時須有家長陪同,讓新生逐漸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適應期長短因人而異,一般約為4周(一個月)。第1周,上半天課,家長需全程陪同;從9點的早餐、9:30的晨間律動時間到10點的自由玩樂時間。不只幼兒在適應環境,家長也可藉此了解老師與幼兒的互動情形,若有任何疑問亦可隨時向老師反映。有家長的陪伴,讓幼兒能夠在有安全感之下適應環境,教師亦可同時觀察幼兒與家長的互動模式,以了解幼兒的特質。


  第2周開始,逐漸延長家長暫時離開的時間,從15分鐘到半小時,藉此觀察幼兒的適應狀況。若幼兒逐漸適應沒有家長的幼兒園,第3周起,家長把幼兒送到門口就要說再見了。幼兒開始留下來吃午餐,並在第4周留下來睡午覺。而在這一個月裡老師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伴幼兒並安撫情緒。


  德國幼兒一般在晚上7:30前會上床睡覺,早上7:30~9點可入園,若遲到,家長便必須和幼兒在外等待至9:30早餐結束後才可入園。若再超過9:30,今天就不必來了。而最晚必須在晚上6點前把幼兒接走,違反合約規定,幼兒園有權利除去其入園資格。德國的準時文化便能由此看出,早一點入園,除了不會遲到,更讓幼兒有情緒暖機的空檔。


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目的:


  在幼兒園的階段,學習活動都在「幼兒主導」和「自由玩樂模式」兩大架構下進行。每天,幼兒都得自己動腦筋想要玩什麼?怎麼玩?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創造力、想像力與自主學習的能力。藉由玩,在玩中學習,讓幼兒能自發地熱愛學習。因為德國相信,快樂的孩子不一定學得最快,但可能是學得最久、最好的一個。


  每個幼兒都有熱愛學習的天性,讓他們享受這份快樂就是這個階段最大的犒賞。在台灣,家長常自認清楚了解幼兒的興趣與天賦。然而,卻很少看到幼兒學習時是否樂在其中。正因為快樂學習,自動的學習,逐漸建立對學習及自我的自信,日後便越不容易抗拒自我學習。


德國幼兒教育如何建立自信:


  自信為何重要?或者說相信自己為何重要?首先,自信是什麼?在台灣,我們理想中建中、台大的人生勝利組是否就比較有自信呢?而那樣的自信若是建立在他人的眼光,若哪天不再成為他人眼中的焦點,是否反而會更討厭自己呢?當我們沒有時間了解自己,即便達到他人眼中的成功,仍可能對人生感到茫然,對自我價值感到懷疑。


  自信最可靠的基礎,便是建立在相信「自己」。而要幼兒學會自信,首先家長要先學會相信幼兒。相信幼兒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失敗都是不同方法的經驗累積;相信幼兒自己會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功方程式。若家長不相信幼兒、或過度過早地糾正錯誤,幼兒便會感受到家長的擔心與不信任,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總是錯的」。日後就更難有勇氣嘗試,並養成必須依賴他人意見才能相信自己做得是否正確。


  幼兒必然會犯錯,重要的是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學習如何不要「再」犯錯。對於幼兒做對的事情,我們要讓他知道(但不過度讚美,而是讓幼兒清楚知道被讚美的原因),而做錯的事情也必須讓他學習承擔後果、讓他清楚自己的決定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因為我們無法對幼兒未來的人生負責。


  在德國,尊重幼兒個別的特質,沒有要幼兒一定要成為怎樣的模範生。因為那將失去每個幼兒的獨特性,淪為複製品。在幼稚園理學到的,是「我可以做到」的自信而不是「我辦不到」。


結語:


  台灣家長常認為「人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每個人的人生終點都不同,何來輸贏之別?重點在於,我們有沒有培養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目標、並持續跑下去的動力。在找到人生目標之前,我們應該先培養足以持續邁向目標的人生態度。德國的幼兒教育,讓幼兒相信自己,並正視自己的優缺點。老師能給予學生最大的啟發,不只限於知識傳授,而是願意去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無限可能。


  擁有自信的力量,能讓我們在社群媒體的時代,不感到孤獨,因為自信並非建立在社群對自己的評價上,而建立在與自己玩的人生上。下一篇將討論德國幼兒教育如何處理幼兒的情緒,進而教育幼兒相信自己的力量。

2019/10/26

3會員
520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