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談自信的養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何謂德意志文化?何謂德意志意識形態?文化之間的差異又是在何時顯現的?若說文化是後天的,那麼幼兒之間便沒有文化的差異,因為每一位幼兒來到世上都是一張白紙。然而,是什麼讓白紙上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是什麼讓德意志文化顯現?或許能夠從德國的幼兒教育看出一些端倪。


  本書作者莊琳君,是英國教育學碩士,並具有12年幼兒園教師經驗(台灣7年+德國5年)。藉由作者在德國幼兒教育的第一線觀察,分享許多實際案例,反思台灣與德國在教育本質上的差異,如何導致對於教育後的「人」有不同的想像。而在這樣的差異下,對比目前台灣的職場與家庭等社會關係,是否有改善的可能?讓我們先從德國幼兒園的制度談起。


德國幼兒園的制度:


  德國的幼兒園採混班制,其中又分為0~6歲混班及0~3歲混班、4~6歲混班兩種。入學前,家長在充分了解該幼兒園的理念後,會與幼兒園雙方簽訂入園合約。幼兒園將家長視為以幼兒權益為主、支持該幼兒園理念的參與夥伴,而非客戶。


  相較於台灣同時間的統一入學,德國則是每次只讓1、2位新生入園就讀,漸進式地納入新生至額滿為止。其中0~3歲的幼幼班人數以20位為限,配有5名幼教老師(師生比1:4)。中大班亦以20位為限,並配有3位老師(師生比1:6.6)。而新生一入學,便由一名幼教老師專責照顧。


  德國幼兒園多採「柏林入園適應模式」(Berliner modell)。新生剛入園時須有家長陪同,讓新生逐漸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適應期長短因人而異,一般約為4周(一個月)。第1周,上半天課,家長需全程陪同;從9點的早餐、9:30的晨間律動時間到10點的自由玩樂時間。不只幼兒在適應環境,家長也可藉此了解老師與幼兒的互動情形,若有任何疑問亦可隨時向老師反映。有家長的陪伴,讓幼兒能夠在有安全感之下適應環境,教師亦可同時觀察幼兒與家長的互動模式,以了解幼兒的特質。


  第2周開始,逐漸延長家長暫時離開的時間,從15分鐘到半小時,藉此觀察幼兒的適應狀況。若幼兒逐漸適應沒有家長的幼兒園,第3周起,家長把幼兒送到門口就要說再見了。幼兒開始留下來吃午餐,並在第4周留下來睡午覺。而在這一個月裡老師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伴幼兒並安撫情緒。


  德國幼兒一般在晚上7:30前會上床睡覺,早上7:30~9點可入園,若遲到,家長便必須和幼兒在外等待至9:30早餐結束後才可入園。若再超過9:30,今天就不必來了。而最晚必須在晚上6點前把幼兒接走,違反合約規定,幼兒園有權利除去其入園資格。德國的準時文化便能由此看出,早一點入園,除了不會遲到,更讓幼兒有情緒暖機的空檔。


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目的:


  在幼兒園的階段,學習活動都在「幼兒主導」和「自由玩樂模式」兩大架構下進行。每天,幼兒都得自己動腦筋想要玩什麼?怎麼玩?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創造力、想像力與自主學習的能力。藉由玩,在玩中學習,讓幼兒能自發地熱愛學習。因為德國相信,快樂的孩子不一定學得最快,但可能是學得最久、最好的一個。


  每個幼兒都有熱愛學習的天性,讓他們享受這份快樂就是這個階段最大的犒賞。在台灣,家長常自認清楚了解幼兒的興趣與天賦。然而,卻很少看到幼兒學習時是否樂在其中。正因為快樂學習,自動的學習,逐漸建立對學習及自我的自信,日後便越不容易抗拒自我學習。


德國幼兒教育如何建立自信:


  自信為何重要?或者說相信自己為何重要?首先,自信是什麼?在台灣,我們理想中建中、台大的人生勝利組是否就比較有自信呢?而那樣的自信若是建立在他人的眼光,若哪天不再成為他人眼中的焦點,是否反而會更討厭自己呢?當我們沒有時間了解自己,即便達到他人眼中的成功,仍可能對人生感到茫然,對自我價值感到懷疑。


  自信最可靠的基礎,便是建立在相信「自己」。而要幼兒學會自信,首先家長要先學會相信幼兒。相信幼兒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失敗都是不同方法的經驗累積;相信幼兒自己會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功方程式。若家長不相信幼兒、或過度過早地糾正錯誤,幼兒便會感受到家長的擔心與不信任,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總是錯的」。日後就更難有勇氣嘗試,並養成必須依賴他人意見才能相信自己做得是否正確。


  幼兒必然會犯錯,重要的是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學習如何不要「再」犯錯。對於幼兒做對的事情,我們要讓他知道(但不過度讚美,而是讓幼兒清楚知道被讚美的原因),而做錯的事情也必須讓他學習承擔後果、讓他清楚自己的決定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因為我們無法對幼兒未來的人生負責。


  在德國,尊重幼兒個別的特質,沒有要幼兒一定要成為怎樣的模範生。因為那將失去每個幼兒的獨特性,淪為複製品。在幼稚園理學到的,是「我可以做到」的自信而不是「我辦不到」。


結語:


  台灣家長常認為「人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每個人的人生終點都不同,何來輸贏之別?重點在於,我們有沒有培養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目標、並持續跑下去的動力。在找到人生目標之前,我們應該先培養足以持續邁向目標的人生態度。德國的幼兒教育,讓幼兒相信自己,並正視自己的優缺點。老師能給予學生最大的啟發,不只限於知識傳授,而是願意去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無限可能。


  擁有自信的力量,能讓我們在社群媒體的時代,不感到孤獨,因為自信並非建立在社群對自己的評價上,而建立在與自己玩的人生上。下一篇將討論德國幼兒教育如何處理幼兒的情緒,進而教育幼兒相信自己的力量。

2019/10/26

avatar-img
49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1.現今的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法國原是同一個國家:法蘭克王國(Regnum Francorum, 481-843)。840年國王路易一世(778-840)死後,領土由三位兒子分別繼承。長子死後,兩兄弟分割了大哥的土地,並簽定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因此,法蘭克王國的
  本書是由一位居住在柏林的30多歲英國人所寫,在這位英國人眼中的德國人:「沒跟五個最好的男性朋友一起裸泳過,就白活了。」、「只要口袋一有點錢,就想去買保險。」、「不管笑話多好笑,只要資訊有誤,一定糾正到底。」、「每個德國人心中,都有一張不能說的職業分級表。」、「德國人旅遊,是想提醒自己德國
  川普桌上有一個小木盒,小木盒上面有個紅色按鈕(是傳說中的核彈按鈕嗎?),就放在總統桌上的電話旁邊,後來發現在會見他國領導人時的另張桌上也同樣有個小木盒(怎麼有這麼多小木盒?)。某次媒體詢問川普,桌上的小木盒是什麼時,川普微微地露出微笑,馬上按了紅色按鈕,然後……然後可樂就送來了。原來小木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1.現今的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法國原是同一個國家:法蘭克王國(Regnum Francorum, 481-843)。840年國王路易一世(778-840)死後,領土由三位兒子分別繼承。長子死後,兩兄弟分割了大哥的土地,並簽定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因此,法蘭克王國的
  本書是由一位居住在柏林的30多歲英國人所寫,在這位英國人眼中的德國人:「沒跟五個最好的男性朋友一起裸泳過,就白活了。」、「只要口袋一有點錢,就想去買保險。」、「不管笑話多好笑,只要資訊有誤,一定糾正到底。」、「每個德國人心中,都有一張不能說的職業分級表。」、「德國人旅遊,是想提醒自己德國
  川普桌上有一個小木盒,小木盒上面有個紅色按鈕(是傳說中的核彈按鈕嗎?),就放在總統桌上的電話旁邊,後來發現在會見他國領導人時的另張桌上也同樣有個小木盒(怎麼有這麼多小木盒?)。某次媒體詢問川普,桌上的小木盒是什麼時,川普微微地露出微笑,馬上按了紅色按鈕,然後……然後可樂就送來了。原來小木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幼兒園是寶貝踏入校園生活的第一個階段,與分離焦慮主題不同,上學繪本書單希望能幫助孩子了解上學的原因、認識學校的作息與學習內容、如何與朋友相處,以及可能遇到的緊張、不安情緒,最後終將適應,並且欣然邁向上學之路。藉此建立孩子對校園生活的期待感,對學校有正向認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我主要創作的主題有「跨文化成長」、「職涯發展」及「藍海人生」。雖然在vocus上已發送12篇文,然而我對於「跨文化成長」內容的發佈,著墨甚少。但其實這是我希望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地方。童年接觸了海峽兩岸截然不同的教育系統,我較早就發現一個人的教育系統及社會氛圍將會如何形塑一個人的價值觀與行為...
Thumbnail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念可能會非常的不同,對於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語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藉由在英國時與我同學的對話,不禁讓我反思在台灣所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課內」與「課外」,在語言教學中是否合理?
Thumbnail
用長遠的眼光來想像,我們眼前的孩子未來終將長成一個公民,那麼重要的就不再是眼前階段性的成績表現,而是成為一個公民所需要的能力……
Thumbnail
前一篇提到維京時代可能有怎樣的教育內容,除了教會學校經典的文科訓練外,還有古北歐硬漢風格的「人格養成教育」。本文更深入一點,帶大家看看這些課綱還包含什麼意想不到的內容?包括瀕臨家暴邊緣的膽識測驗,以及鍛鍊藝文氣息的北歐神話經典導讀。
Thumbnail
真正的「精讀」,應是教學者能帶孩子進行既深且廣的文本分析,從形式分析到內容理解,最終轉回應用端,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
Thumbnail
相信孩子,從小讓孩子探尋自己的喜好,把握早期尋找興趣的重要時機,點燃孩子對未來的熱情,成為自己擅長領域中的職人,是我們成人的責任。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幼兒園是寶貝踏入校園生活的第一個階段,與分離焦慮主題不同,上學繪本書單希望能幫助孩子了解上學的原因、認識學校的作息與學習內容、如何與朋友相處,以及可能遇到的緊張、不安情緒,最後終將適應,並且欣然邁向上學之路。藉此建立孩子對校園生活的期待感,對學校有正向認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我主要創作的主題有「跨文化成長」、「職涯發展」及「藍海人生」。雖然在vocus上已發送12篇文,然而我對於「跨文化成長」內容的發佈,著墨甚少。但其實這是我希望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地方。童年接觸了海峽兩岸截然不同的教育系統,我較早就發現一個人的教育系統及社會氛圍將會如何形塑一個人的價值觀與行為...
Thumbnail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念可能會非常的不同,對於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語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藉由在英國時與我同學的對話,不禁讓我反思在台灣所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課內」與「課外」,在語言教學中是否合理?
Thumbnail
用長遠的眼光來想像,我們眼前的孩子未來終將長成一個公民,那麼重要的就不再是眼前階段性的成績表現,而是成為一個公民所需要的能力……
Thumbnail
前一篇提到維京時代可能有怎樣的教育內容,除了教會學校經典的文科訓練外,還有古北歐硬漢風格的「人格養成教育」。本文更深入一點,帶大家看看這些課綱還包含什麼意想不到的內容?包括瀕臨家暴邊緣的膽識測驗,以及鍛鍊藝文氣息的北歐神話經典導讀。
Thumbnail
真正的「精讀」,應是教學者能帶孩子進行既深且廣的文本分析,從形式分析到內容理解,最終轉回應用端,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
Thumbnail
相信孩子,從小讓孩子探尋自己的喜好,把握早期尋找興趣的重要時機,點燃孩子對未來的熱情,成為自己擅長領域中的職人,是我們成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