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0年前
我去申請跨院系移工文化課程 而20年後
我在海外工作成為移工 也曾經在台灣和不同國籍的同事共事!
剛好少子化、高齡議題日益擴大 回想剛出社會的正義凜然 到今日外籍移工的處境
小時候,大部分對於移工的印象
只覺得他/她們一群人喜歡嘰嘰喳喳聚會;
成人後,看過不少社會新聞,自己也成了在海外漂泊領取外幣薪資的,打工仔,也常進行自我改造計畫。
除了敬佩很多是當年為了家庭的外勞,佩服青春大把歲月甚至落地生根,更覺得自己以前不懂事,納悶:為什麼他/她們總要席地而坐,沒禮貌、沒衛生?後來自己也喜歡隨性的坐在一個地盤,看看週邊環境、欣賞所在的位置與觀察人來人往、猜測每個人的表情與動作,是一種融入當地的信任、自在和灑脫。
後來,一個月月休兩天至四天,其他天沒日沒夜輪休、on call,自以為這樣薪資可以向家人證明:
不考國考,還是很有未來,人生不是只有讀書!萬般皆上品,不是只有讀書高!但,多年後的今天,知道該重新省思和拾起書本,為了達到心目中想成為的人生遊戲角色!身邊一群高手,沒有正常人,只有極致的強大-----各個深藏不露,無論在眼界格局、作人做事!
現在回想:真是腦袋進水和年少輕狂。結果,我覺得看自己很正常的地方,腦袋過去認為「我」的家庭文化、社會文化、道德,一個個的崩解和重製,直到今天,常必須跟自己不同的思維打架,有時懷疑這是不是沒必要、根本是內耗!
一個人在海外,碰到的是氣候、飲食、文化的衝擊,還有,突如其來的孤獨。當各個不同文化衝擊著一個人固定既有的價值觀,真的是,只想縮回自己的舒適圈,同時花了長期的時間去釐清人生軌跡與定位。
既然人際之間會有歧視,免不了在海外各地都遇過,比如:台灣很多人對白種人自然的友好、主動幫忙;相對的對於東南亞、其他有色人種,包含印度,總有既定印象。在闖蕩新加坡、加拿大、柬埔寨等各地後,發現普遍的人也會對黃色人種也有各種思維:有錢、搶當地人工作等等!來自不同家庭的婚姻都會需要時間磨合、摩擦,更何況是異國婚姻、異地工作?
今年天下雜誌的供應鏈的人權焦慮,反思近年許多企業開始重視移工文化,鼓勵移工也一起參與企業運動會、家庭日等,但是這些事,以個人經驗,新加坡、加拿大因早已提前面臨缺工,早已開始廣大的進行搶人;接著,天下雜誌的文章提及:台灣是被點名人權高風險,而日韓也是未來共同和台灣競爭搶各國移工的對手!這個無庸置疑,因為經濟與效率存在的背景,是全體拼命的,結果!
印尼、印度、越南等每個地區的文化都不一樣,有人只想賺錢、加班有錢為上;有人工作和休息區分的界線明確,工作就只是工作,沒有甚麼對與錯。遇過什麼都要你承擔的責任制主義主管,也遇過老闆要求效率、不加班!
當網路意見不一,像是政策希望開放:印度移工。在觀察各評論時,想起印度朋友們聽到我來自台灣說過:台灣有TSMC和很多高科技、有錢;而台灣民眾?對於印度,只停留在最負面的------開放,真的只會造成社會問題?!
一個社會本身就有問題,不會是怪罪其他人來才造成問題;這是整個社會需要修正及更有國際觀
,而不是覺得:這個世界的白人都是美國人、英語幾分就多高尚。原本台灣這些年的最粗重、勞力辛勤的都幾乎是靠移工撐起,我相信也看過有耐心的雇主和開心工作的移工
,也聽聞被虐待的案例,但真的主要還是回歸到:人,你怎麼對人、人便如何對你,即使語言不通,都能感受得到!
原本全世界有很多美麗獨特的文化、語言,台灣原本也擁有除了中文、台語、客家話、各多族群的語言,但是,考試只考幾個、工作和生活只需要主流,其他的,瀕臨滅絕而沒人傳承!除了族群內,有人意識到自己文化的特殊與榮耀,否則,真的沒有人喜歡幹這些苦差事,很可惜的是:少數,被多數,霸凌到絕跡。
台灣面對移工,還有很多法制需要全民共同進化;如果只一味害怕被搶工作、低薪,企業、老闆找不到人,一般人又不願意做,導致轉型,交由機器人做!不能再責怪移工、老闆、政策,已經無人可當替罪羔羊;至少,機器人24小時工作不會過勞、生病、抱怨,以後台灣不再是製造代工立業,轉型升級,只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