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不到位置;今天不討論政策訂定是否有偏頗?不討論政策執行是否不落實....本該在地方創生扮演重要角色的鄉鎮市區公所消失了是事實,沒有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承擔該做的中間平台及串聯的工作,所以掌握預算的中央單位直接對上地方青年,用一個返鄉青年單挑地方創生重擔,讓一個地方青年用一己之力貼上地方創生的標籤拚死拚活做亮點,中央一級單位陶醉在終於有人可以寫漂亮的結案報告,用預算去換紙本報告及電子檔,而形成了沒人在意地方是否真的活了,青年返鄉是否真的安家立業了?也沒有預算稽核單位會去檢核政府預算花完,是否真的得到計畫執行的績效?地方創生就這樣西里呼嚕的五年過去了....
台灣地方創生馬上要迎接第二個5年,現有的狀況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已經習慣既有作業模式的中央與地方政府也不可能有太大的變化,民間業者若不是要靠計畫案過活的,建議自求多福,做自己能做的事,跟政府有關的項目就盡可能避開,不招惹就不會有麻煩,也建議小有成就的地方業者最好能儘量避免參加政府的所謂成功案例分享,花團錦簇的嘉年華也不用去,因為地方創生是每天每天要做的事,沒有所謂的成功案例,而別人吹捧的成功最容易讓你迷失自己,當你享受那舞台的光芒時,你會看不到自己,而不知不覺中了政府餵毒的圈套而不自知。
假如你從事的是“貨出去”,建議參與的業者共同把產、銷、人、發、財的機制建立起來,用雲端團隊群眾外包把產銷人發財所需的人力物力準備好,大家共用資源共同分擔費用,該做的事有人做,該分擔的費用也不會造成壓力,大家一起努力讓商品能夠銷售出去。
假如你從事的是“人進來”,那在地食、住、行、遊、購、娛”的串聯不可少,用不同業種不同強項的業者把遠道而來旅客的一天8小時都填滿,至少要規劃出兩天一夜的行程,讓旅客能夠好好體驗在地的早晨與黃昏,回程還要準備伴手禮,讓一次遊程的旅客變成朋友,找出能夠讓他一遊再遊的方法,找出讓他願意口碑相傳、願意帶著家人朋友重遊的方法。
假如你從事的是“在地服務”,不管是關係人口推廣、懷舊同學會、都會小據點、群眾外包,雲端團隊、課後陪伴、青銀共榮、一人CEO、國際推廣...每一項服務或許單價不高但都是有價的,除了利用現金收費之外,運用點數代幣、點數平台串珍珠分潤,也或許不是一個鄉鎮一個平台,聯合多個鄉鎮建立一個共同平台,只要資料格式統一任何鄉鎮都可以使用。
就算沒有鄉鎮市區公所作為中間橋樑,地方青年靠自主串聯也可以把需要的資源找進來,在地方不用靠政府也能自己做,既然叫"創生"就一定可以找到可以活下去的方法,真的想要留在家鄉,就要把自己當成一顆顆閃亮亮的珍珠,串連理念相近的另幾顆珍珠,共同把自己變成珍珠項鍊、胸針耳環、變成珠寶盒,你就有價值了,你所在的鄉鎮就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