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在方格子上看見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東京裏物語,從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在日本一路實作的真實紀錄,心底滿是佩服。而沒想到兩年後竟然有機會直接聽到本人的經驗分享,機會實屬難得,當然得排除萬難,手刀報名。
一開始破題後,確實不太清楚講者想「具象化」什麼? 但在回去咀嚼後,我試圖以我的方式理解其中的意涵。從反思資本主義的角度出發,我們知道它正在加速社會的不平等,日益劇增的貧富差距可見一斑,房地產(土地、空間)成了翻盤最好的籌碼。而這樣崩壞的資本主義之下,我們是否有另外一種新的可能?
一種擁有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而如何實現? 我們一步步來「具象化」。社會問題的當事人意識是起燃點,然而一般大眾與社會問題之間卻存在著三堵厚實的牆壁,導致了解真正的社會問題是有門檻的。
那麼怎麼樣破壁? 或許可以設計一套讓大家都可以「參與」的機制,身處其中,方有機會產生共鳴。像是依參與程度給與社會信用點數,投入越多的人相對有更多話語權也會更加在意這個共同體的未來發展。
中產階級在維基百科上的定義為: 「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在現代社會之中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產生很大的作用,有一定身分地位的一群人」,然而這樣的標準在貧富落差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中產階級可能越來越失衡,也是我們大多數的現況。
中產階級為何脆弱? 仔細思考一下,資本主義社會下,有錢人相對擁有更大的「權利」,有錢能使鬼推磨,何況是人? 所以有錢人很「堅固」,而觀察整個社會氛圍,會受關注的是相對底層的人,也在我們設立了許多機制後,建構出層層的社會安全網。
而中產階級像是被遺忘的存在,明明同樣面對著中年失業、健康、長照、繼承、教育、稅金等問題,真的遇到問題時則更容易束手無策。人際關係的斷裂(break)亦加深了中產階級的脆弱,我們只能來場自救的行動!
以日本閃閃發光!加賀市的社區營造學校光輝塾為例,這個場域是一個讓人能夠輕鬆地跟地方產生連結並與各種人交流的「學校」。在裏頭可以幫助在地人自我探索、目標設定,進而驗證行動,提案過程中可以進行無數次的目標修正,最終發表成果,共同積累與實踐。
回到開頭的「一種擁有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講者提出一種地緣、血緣、目的以外的終極社群連結,不只連結人,而是連結地方團體,建立擁有共同價值觀的社群。
那為什麼是社群,為什麼它需要?因為脆弱的我們可以因為社群共同面對未知的風險!日本有很多不同的社群,像是町內會(管理公共空間)、經營祭典、預金講(互助會)、國民共濟(類保險),而身處台灣的我們是否可以借鏡?從中領悟到些什麼?
最後回應到後資本主義,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想到的是高橋博之的共感資本社会を生きる 共感が「お金」になる時代の新しい生き方,以及SSI在談的同理心資本主義思考,一樣都是強調回歸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連結,價值共創與共好。
最後感謝主辦方阡陌游 Agri Dive|台灣社會農業學會 TSARA |浪金山 Wave In Jinshan|臺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以佛心價格籌辦了這次的分享! 也謝謝Thomas Tang 陪我一起來粉絲見面會。最意外的大概是在現場遇見了十多年未見的大學英文老師,現在出來自己創業,真心覺得大家都好有行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