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獻回顧=先行研究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授說,這可能是源自於研究者的無知,不知道已經有人已經嘗試提問與解答了。

前人針對類似問題所做的提問和解答稱為「先行研究existing literature」,要了解先行研究是為了確認研究者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已經被解決到什麼程度?有那些部分尚未解決?如果某篇研究已經能夠回答研究者的研究問題,研究者也滿意於現有文獻的解答,那就不需要繼續研究這個問題了。上野教授說最糟糕的是先前研究已經有了解答,但因為研究者的無知,不知道已經有解答,又拼命研究相同問題,最後得到類似的答案,這無法產生學術圈的「知識公共財」價值。

研究者所提出的問題,大多都是從過去的經驗、曾接觸的龐大資訊中累積衍生而來。了解既有的文獻就是產生新資訊的前提,上野教授指出:文學類文章和研究論文的最大差異,在於研究論文需要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就是先行研究的清單。

研究者想要了解先行研究,可以追蹤一系列對研究者有影響,覺得不對勁,或是想要反駁的參考文獻。只要開始搜尋並閱讀參考文獻,就會出現其他論文的參考文獻,透過這些由文獻與文獻之間交織形成的網,我們就能看出先前研究中有什麼,或是缺失什麼。上野教授說,這就稱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意指文獻之間的引用、影響和對抗等,存在於多個文獻之間的關係。文獻不會有真空地帶,所謂的資訊生產,就是在這種現有的文獻上,加入某些新的成分。

研究結果要有原創性,就必須了解哪些是既有的部分。上野教授指出,懂得大量的既有資訊稱為博學或是有素養。但是只有素養還「無法」產生原創性,但素養能培養原創性,素養和原創性並非相對,而是互補。

針對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其實在文獻回顧的過程中是很有趣的,我們可以看到既有研究解答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看清楚不同研究之間的脈絡,慢慢地就會形成與這一個研究問題相關的知識體系。文獻調查,是我個人在研究過程中最享受也最痛苦的步驟,享受的是看到前人努力的成果,痛苦的是要找出對於先前研究的空缺。我也常常在文獻回顧的過程中,看到有興趣的文獻內所引用的文獻,一層一層的深挖下去,我個人認為,文獻調查是研究者形成個人知識體系重要的一環,缺了這一環,就無法稱的上是學術研究。

圖片來源:https://wex.antioch.edu/2019/09/09/tips-for-writing-a-literature-review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