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表達來釐清想法-我的指導教授教會我的最重要的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因為自己從事學術研究的工作,每天的生活中,有很長的時間都在閱讀與自己的研究課題有關的文獻、研究著作。對我來說,「閱讀」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了。然而,從博士班階段開始撰寫博士論文,到畢業後開始工作,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挫敗感是很深的,這個挫敗感來自於:我的論文總是被我的指導教授改得紅通通的。每次與我的指導教授討論完論文後,他總是說:「你引用的資料很豐富,可是文章的理路不清楚。」

關於「理路」,在此或許不必有嚴格的定義,而就我的理解而言,其實就是有邏輯性的思路。我的指導教授總是認為,看我的論文內容,可以發現有很多有趣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彼此之間如何被組織為清晰的論述,則是一篇論文是否可以將自己的研究心得呈現給他人的關鍵所在。

我的指導教授是個很好的人,他總是很有耐性地批改我的論文,並會跟我分享他的寫作心得。他常說:「寫文章的過程中,岔題是很常見的,即使我到現在這樣(按:意指即使他今天已經是很有經驗的資深學者),還是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當我發現這個問題出現時,我就會將不相干的內容剪裁掉,另開一個資料夾,把它們放進去,等到之後寫另一篇論文的時候,就可以用得上。」我常在與他的討論中,聽到這樣的建議,一開始不以為意,但到後來才知道,這是他精簡論文內容的「絕招」之一。

許多時候,我們腦海中有很多的想法,而每個想法可能都很有趣。倘若我們仔細地、反覆地思考每一個想法,它們各自可能都有機會將我們帶向一個未知的領域,從而擴展、深化我們的理解。不僅如此,當我們反覆檢視既有的許多想法,也能夠發現他們彼此間是「有關聯的」,即便當下我們可能未必知道它們彼此間的「關聯」是怎麼產生的,但那些「關聯」卻是促使我們能夠進一步地思考的關鍵。

然而,從內容表達的角度來看,僅僅是羅列許多「有關聯的」許多想法,仍舊不足以建構有邏輯性的論述。內容表達講求清晰,一篇內容清晰的論文,需要讓讀者在閱讀後,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無論該篇論文的主題所涉及的面向有多麼樣地豐富,作者仍舊必須以清晰的表達方式來傳遞他想讓讀者知道的要點是什麼。

當我多次地經過指導教授的提醒後,我意識到,無論我覺得一個主題與多少相關問題是「有關聯的」,那都還不足以成為寫好一篇論文的前提,因為「有關聯的」並不能夠說明什麼,就像是我們詢問AI一些問題,它同樣地也可以告訴我們,「這個」和「那個」有關,但它並不構成有用的知識,最多只能幫助我們聯想。發現事物之間的「關聯」是一回事,但能否說清楚「其間的關聯性是怎麼構成的」,則是另一回事。

基於如上的體會,我開始練習,每當我寫下一些想法時,就反問自己一些問題:「這幾個想法之間,有沒有什麼邏輯關係?A想法可以包含B嗎?B可以是A的一部份嗎?或者,從A到B,是不是還少了一個什麼環節,因而還沒有辦法形成貫通的理路?」當我這樣多次練習後,才體會到,很多時候,我們腦海中出現一個想法,也許可由四、五個句子構成,但即便我們寫下那四、五個句子後,也不代表我們對這個想法已有足夠的思考,尤其那四、五個句子之間,可能需要重新排序,或者,其實那個想法本身蘊含著彼此矛盾的句子。

同樣地,當我在構思一篇論文的內容時,我也會在不同的時間點上產生一些想法,但既然論文的核心在於清晰的表達,那麼,儘管我已經將那些想法寫下來,我仍然需要去思考它們之間彼此的邏輯關係,並做適當的排序,以使「理路」能夠呈現出來。

回顧過往的寫作習慣,通常就是一個word檔寫到底,且會隨著持續地寫,而時常有新的想法產生。因為新的想法是跟著前面的文字而來的,我因此就會隨著自己的「靈感」而讓文字繼續增加。可想而知,雖然字數增加,但其結果就是讓文章變得「枝蔓」旁生。這種寫作經驗看似很流暢,但恰好是問題所在。因為清晰的表達有賴於我將自己的想法梳理清楚,但當我只是任由不太可靠的「靈感」來引導我的寫作,那麼,它最後注定會是一篇沒有清晰要點的論文。

當我經歷以上的「心路歷程」後,我重新思考我的指導教授跟我分享的那個「絕招」,我才知道,那雖然說來簡單,但若沒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是很難體會「絕招」的精妙之處。將「枝蔓」處剪裁掉,是為了讓文章的要點能夠更為清晰地凸顯出來,且讓自己對於文章所想要表達的重點能夠想得更清楚,正如我的指導教授也說:「一篇文章即使已經寫好,反覆多看幾次,每次也會發現還有能夠修改之處。」寫作,就是釐清思考的必要過程,惟有能以有邏輯性的文字表達出來,我才會知道,那些在我腦海中許多「有關聯的」想法,到底我應該如何構思他們之間的關係。

從文字表達中釐清想法,是我在我的指導教授身上,學到的可能看似極為普通,但卻是最重要的事,他讓我深刻地了解到一個簡單卻充滿智慧的道理:如果不能透過文字說明清楚自己的想法,表示自己其實還沒想清楚。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瑪德蓮》:以文字煉金這本《瑪德蓮》是去年在承風書店閒晃時遇到的散文集。封面上有一隻墨黑的馬來貘,配上朱紅的底色,十分搶眼,加上久聞楊佳嫻大名,便馬上衝動購買。
Thumbnail
avatar
MaxJames
2024-03-17
來測測|以文字檢測你的狀態因為很喜歡文字的力量,能看得出一個人的狀態甚至更多,因此簡約的做了個小測驗,大家有興趣可以測驗看看,答案會統整在最下方,共有三題。 1.請閱讀以下音節與文字含義,用心感受下面兩句話,選擇讓你產生滿足感的一句話: A.量子收放 B.朵花盛放 2.同上,請選擇一句話: A.內在歸一 B.
Thumbnail
avatar
雲淇
2024-02-23
以文字作掩飾許多人習慣使用語音訊息,而我仍然堅持只發送文字訊息,一來我個人不喜歡接收語音訊息,二來不習慣像自言自語般對著電話說話。 我可以繼續列出許多只發文字訊息的理由,例如節省流量、方便日後查閱、訊息內容一目了然等,但後來我發現這些都是藉口,我不喜歡留下語音訊息的真正原因,是不想留下自己的聲音讓別人永遠
Thumbnail
avatar
梁淑淇
2024-02-15
以文字為面具,日本的「覆面作家」們在網路社群發達的年代,為了讓作品宣傳的成效到達極致,作者往往必須站在曝光的第一線,現今卻仍有人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在日本文壇常見的「覆面作家」們。「覆面作家」指個人身分與外貌等個人資訊皆不對外揭露的神祕作家。
Thumbnail
avatar
獨步文化
2023-12-19
TOPIK II 中級也能讀懂韓國新聞|韓文自學技巧|以3~4級為目標韓國新聞網站裡面有許多豐富的閱讀/聽力資源,是個很好的韓文學習教材,但是同學常常礙於程度不夠,就不敢點進去讀,可是你知道嗎?中級也能讀懂韓國新聞!只有二級(初級)程度,若要以三、四級為目標,直接看/聽韓國新聞不會很吃力嗎?會!所以過去在準備韓檢時,我會這麼做⋯⋯
Thumbnail
avatar
샤샤|夏夏
2023-10-23
感官調色盤:以文字調製自己的顏色每個人都有一塊「感官調色盤」,調色盤上無法複製、獨一無二的色彩,是只屬於自己的觀察和感受。
Thumbnail
avatar
陳冠穎(冠冠老師)
2023-03-15
如果,以文字性命相見─ 讀隱匿《病從所願》還記得在微涼的午後,淡水河畔夕陽西下,「有河BOOK」的玻璃窗上透亮的詩句,總是襯著浪漫的天空藍。怎麼也沒有想到,書店主人隱匿的《病從所願》 有天也隨流入河,成為難捨的記憶。
Thumbnail
avatar
蔡牧希
2022-03-11
以文字思考為中心的幻想,怎能做出與眾不同的新媒體?/陳立之最近聯合報系為「我們年輕人」推出了以「質感青年」為號召、包含紙本與網站的《500輯》小媒體企劃,算是針對特定族群設計媒體內容和表現方式的新嘗試;筆者因為曾經從事相關工作,所以在此提供一些經驗與觀察,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avatar
吐納商業評論
2020-03-30
以文字力量具體實踐你的計畫(二)-也能有手寫的行動筆記嗎把所有發生過的情況全部寫上去的用意是,你已經在無形中把行動記錄下來(我做了些什麼事情),並且同時也驗證了某些行動(不論是成功或失敗),連帶也將下一步的行動拉出來(再接下來該做些什麼或還可以做些什麼)。
Thumbnail
avatar
紀長興
2019-12-01
以文字力量具體實踐你的計畫(一)-如何寫出第一個電子行動筆記寫筆記是自己跟自己進行某種型式的對話,讓過去的經驗幫助自己更客觀或更宏觀的分析事件脈絡與找出問題點,讓過去的自己幫助現在的自己更加的進步與更加的千錘百鍊,讓我們把想做的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如此而已。
Thumbnail
avatar
紀長興
201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