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BIG(Being Is Gift)》是台灣導演魏德聖以兒童癌症為主題,述說816號房六個孩子、六個家庭的故事,並且巧妙地穿插動畫,表現這些孩子如何對抗病魔,奪回生命的自主權。這六個孩子按出場順序是:源源(10歲,鄭又菲飾)、羅恆(6歲,謄韋煦飾)、是延(8歲,謝以樂飾)、珈農(16歲,于卉喬飾)、大杉(14歲,郭大睿飾)、努拉(5歲,Nuala飾)。他們各自病況不同,在同一病房內互相扶持協助,孩子們的純真無邪卻必須承受病痛的折磨,份外令人心疼。除了疾病與死亡的威脅,羅恆的媽媽、源源的姐姐曼妞即將臨盆(以及源源和姐姐前後出生的故事),生命的誕生也讓觀眾體會到無常,但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價值與希望。
電影裡有一些細節安排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源源帶著曼妞的娃娃想要學舞,是延穿著機器人裝在醫院走動,小杰想要成為鋼鐵人,最終都事與願違;羅恆騎著三輪車被坐輪椅的爸爸追著跑,珈農戴著各色假髮,嘴裡說著想早點死掉消極抵抗恐懼,後來送給源源一頂她最喜歡的紅色;大杉初出場時反差感強烈,從秀美的面容到他腿上的義肢,比起父親的焦慮暴躁,他以淡定的態度面對復發的癌細胞,然後捲入「貴圈真亂」的多角關係;剛搬到816號房,因為一個孩子的嘔吐引發連續的效應;媽媽(曾沛慈飾)陪伴源源戀愛給予她的支持與溫暖;是延離開人世,爸爸媽媽半夜來病房收拾離開,東西紛紛掉落後逐漸擴大的悲傷,和停在溫醫師(馬志翔飾)鼻子上又離開的蝴蝶;源源開始化療後掉頭髮,無法把舞好好跳完,發現努拉也在掉頭髮,跟媽媽一樣藏在手心裡的體貼;用動畫表現孩子對抗病魔的過程,周遭的陪伴與支持是他們獨自堅持的力量;是延爸媽開遊覽車載他們去動物園看曼妞生寶寶的過程,想起所有孩子出生前承載的愛與希望……
電影反覆呈現「存在就是禮物,每個生命都有不同價值」的意涵,這些孩子各自演奏生命的樂章,連同父母對孩子的愛、彼此的扶持相當動人,無論是誕生的願望,或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意志,都引領觀眾看見或憶起過往綻放的光亮。一開始冷漠的溫醫師與816號房的淵源,也寄託了活下去就有實現的可能。
只是,固然這六個家庭與孩子的設計互有對照,例如三個女生掉髮的差異,各自面對病況的反應、信仰不同但都是尋求護佑與平靜的相同等等,但受限於時間,讓原有的設計沒有真正發展或延續,後來都用很簡單的互動收結;小演員的自然表現,反而襯托出成人的「演」;雖然有困苦挫折,但一切都用愛化解(衝突直接消失);一起去看曼妞生產的行程雖然用意明確,但不免使觀眾如我一路上都很擔心孩子的狀況,尤其是快要動手術的源源……(太入戲)
太多支線和部分情節收結的方式,確實會影響到電影的質感。但很喜歡《BIG》想傳達生命可貴的意涵,尤其在看過《年少日記》,以及現實裡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望──大多生命都曾是充滿希望、等待發芽的花籽,如果回到最初的期盼與愛,或許都更能體會每個生命獨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