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神鬼人生:在深夜的山谷裡,遇見一位博物學家
作者: 李家維, 廖宏霖
出版社:遠流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3/11/29
語言:繁體中文
一本讀起來暢快的書,行雲流水的讓人只想不斷往下翻閱。
近日很喜歡讀傳記,而我的人生中很多時候都在整合與讀取他人的人生並寫成一篇篇的紀錄。
讀了【篤實夢想家:九族文化村創辦人張榮義】傳,他是個時代篇章,從日治時期的二次世界大戰海軍走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四萬換一元,在戰爭紛亂顛波中,他從無到有的開創,將每個夢想實踐,工業背景的他,居然能在眾多歷史屆大老如陳奇祿、徐瀛洲、顏水龍、千千岩助太郎等學界大師的幫助下完成了九族文化村裡,石板屋的復刻及部落文化的戶外博物館設置,成為台灣遊樂園獨一無二的存在,畢竟遊樂器材日新月異,只有文化及歷史無法更替。而前期探勘的方式更讓我有種看到人類學家的錯覺,他背著背包拿著水壺與妻子做的飯糰將附近的山走了又走,最後依其山勢地貌,選定了建構方式。看他的傳記很精彩的是能補足對未曾參與的時代想像的畫面。
讀了【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她的人生精煉且樸實,不喧嘩對立,只專注在完成,冷靜沉著不停止的學習,她如果不是從政,今日應該已是知名科學家。
讀了【克里希那穆提傳】,他的人生,生生世世在影響世人,回到自我,回到中心,回到本來面目。他不以論述誇談服人,他不以占卜為利,他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把周圍的人拖出框外,拉回中心,直視自我。看他的對談就如同看禪宗的公案般,但他相較溫和了些。
畫面回到李家維教授的傳記,
作者廖宏霖以跌落山谷32小時為整本書的主軸,中間穿插本書主角李家維的生命回顧。
瀕死經驗裡,在跌落地點的山溝中,讚嘆著大自然,回顧自己的人生及各類研究。
「如果把地球誕生到現在大約46億年縮小比例為一天24小時,則人類出現的時間會是在23點59分23秒,然後人類在23點59分59秒時,學會了使用工具,在這不到1秒的時間內,人類對地球所帶來的改變,足以成為一個全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P235
人類的生命,極其渺小,但又何其自大。
而博物學家李家維,如遊樂場的孩子般盡情的探索,跳出框外的思維,不把失敗放眼前,只把行動放腳下。他總是在探索中學習,把地球當成資源寶庫,敲門問路。
【好奇心】是造物主送他最大的禮物。
澎湖長大,老爸是則是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那批,在風雨飄緲的年代,換上軍裝,編偽身分只為了活下去,然而時代掐不死對知識的渴求,他讀著凱恩斯、看著台灣省通志稿,他編寫著澎湖縣誌。時代也讓父親無法與家人重逢,取而代之的是生為兒子的李家維,將父親的死訊帶回給他家鄉的童養媳以及兒子。
那個年代只有想辦法活下去,我曾照顧過的93歲老爺爺,在二戰時期的他只有約3~5歲,拼命在空襲中奔跑,旁邊是被炸的肝腸寸斷的人。他挖著洞躲藏,與士兵討飯團吃,挖著番薯變賣,只為了活下去。即使後來他自學工業技術成就上億身家,他仍然記得二戰時美軍的猛烈砲擊與戰爭的無情。
戰爭與疫病的殘酷,是和平盛世中的人無法理解的。
回到作者的童年,他開心畫圖、交朋友、種花種草養小動物,他的父親不去期望跟給予壓力,任其自由的成長茁壯。
作者的父親接受自己的兒子並非傳統類型的子女,不會在逢年過節出現,不會噓寒問暖。父親只是溫柔的接納他的獨特。
也因此,作者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時,也不曾將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
「我不曾把孩子當成我的所有物,或是衍生品,我知道他們身上跟我不一樣的那些部分,有可能才是他們可以在現今環境下,通過競爭生存下去的原因,因此我也並不熱衷於為他們創造什麼樣的特定環境,基本上,我對兩個孩子的態度,更像是發現了兩個美麗而又獨特的外星生物,我對他們充滿好奇,我想要找到跟他們溝通的模式,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而不是規定他們應該要想什麼。」/P196-197
本會走入美術系的李家維,轉彎來到了中興大學植物系,研究藻類,每日不是在山間、林間找藻,就是在實驗室裡做藻類標本及繪製。
他對熱愛的事物總是一頭栽入,眼裡泛著彩光。
敲響了一道又一道教授的門,將想看的期刊文獻、想借的顯微鏡一一敲定。
爾後當兵時拍攝記錄片,退伍後進而入台大海洋研究所,再前往美國念博士。
沒有雄厚的底子,他只是確定的目標與夢想,拿著累積的實力與熱情,
敲開了沃卡尼教授的門,開啟在美國的實驗室生涯,五年多完成學業及工作,在清華大學就職,在科博館就職等。
生科系的學生,在台灣畢業後仍然能在專業領域的不多,一班大概只剩下一位。
台灣生科環境的不友善,導致學生們畢業後只能將此專業當回憶,
而李家維教授當初選擇到美國念博士也是因此原因。
回到研究部分,或許你也曾經有個考古夢,還記的高中時在台中西屯惠來遺址裡一邊蹲著一邊挖。
而研究狂人的李較授,在書中揭露於雲南及貴州考古的珍貴經驗及所遇到的障礙。後續如何克服等,當億年的胚胎化石出土,投到科學期刊上成了國際大事。
然而前衛的他,在與中國科學家合作中,頻頻被台灣研究員批判賣國。
他只回答:「我沒有做傷害台灣的事情,科學研究是全體人們共同的投入與成果分享。」
1999年他更在<自然>期刊上發表最早有頭脊索的動物-海口蟲,並聰慧的請捏麵人師傅協助捏出模型,後續再復刻放大。
除研究外,李家維教授對於社會、環境、教育有極大的熱情,以募款募捐方式在屏東建構種子庫【植物保種基地】,避免諾亞方舟時刻來臨,要帶的物種不夠,目前已有3萬多種植物。更在小蘭嶼進行著原生種蘭花的復育計畫。
「熱帶雨林面積雖不大,生物多樣性卻高到難以估量。可是由於人們長期對木材、耕地等自然資源的需求,造成熱帶雨林正快速流失,到這個世紀末,現有的40萬種植物將因而滅絕2/3以上。」/P172
除了保種基地外,更有2009年因應八八風災受災戶所生,民間募款而成就
位於屏北高中的【小清華原民實驗班】提供住宿、教育,更於每年清華大學校慶時,邀請回母校交流。而陳舜芬教授更提前辭掉清大教職,到此守護孩童。
學校成立,他請金庸寫下了:「把最好的留給最需要的。」作為送給原民班的禮物。
「老實說,從事教育工作並不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知道自己是被生物學深深的吸引,踏上講台並非要成為捏塑靈魂的人,更多時候我更像是一個熱於與人分享的人,想告訴大家,這個由各種生物組成的世界有多美麗。一直到當了幾十年老師,我才發現這個角色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有時候學生們是一道牆,我完全不知道牆的背後是什麼;有時候他們又像一面鏡子,讓我看見自己的不足;更多時候,他們更像是一株不知名的植物,我只能施以養分,不能替他們決定什麼時候開花,以及會開出什麼樣的花朵。」/P195
備註:
跨界對談 李家維X陳怡蓁 講題:在深夜的山谷哩,遇見一位博物學家
2024/1/21 14:30-16:30
地點:國家圖書館3樓國際會議廳
免費講座,國家圖書館活動線上報名連結如下:
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2&pid=504
富邦藝術基金會-李家維《未來與共───打開保種計畫的Schedule》
環境變化與災害對物種之影響
保種中心的使命為保育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植物,以永續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它以異地活體保存,學術研究為本,透過國際學術交流,參與世界熱帶植物保育計劃,期能晉升為世界級的植物保種基地。/擷取至官網
以蘭嶼為基地,用人為的努力,配合大自然的力量,探索重塑棲地生態的種種可能。
台視-台灣名人堂 2018-08-05 清大教授 李家維【深谷求生32小時】
2017年11月李家維教授開車前往苗栗的途中,意外從10層樓高的地方墜谷並奇蹟生還! 李家維教授表示,由於自我保護機制,對於意外的一瞬間已經「完全沒有記憶」。等待救援的32小時,生性樂觀的李家維還一邊欣賞周圍的苔癬與植物,甚至在獲救的第一時間,還叫兒子為自己拍照,要記住這特殊的經歷。/擷取自影片描述
中廣流行網-【Men's Talk】專訪 李家維| 欸!我說到哪裡了?2022.09.27
王偉忠專訪李家維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科學史沙龍】20160126 PART-1/3 李家維│再看寒武紀大爆發
講述古老化石挖掘過程
台灣清華大學生物教授李家維,為了保護山上的動植物,買下了苗栗縣12000㎡山頭。2000年,他在山谷中蓋了玻璃屋,把收集的化石、文物搬進來.../擷取至影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