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軍紀念日:我的童軍經歷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907年的今天,B-P發起童軍運動,每年的01月24日就是童軍紀念日,沒有多少人知道。

還記得國中時期就讀中山中學,童軍課都被老師違法挪用補課、考其它與童軍無關的科目,那是個很有升學壓力的年代,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童軍課?還會不會被挪做他用?

我真正接觸童軍是在經國學院就讀五專時,不過當時學校只有女童軍團,總之自己就憑著一股中二的國防意識成了學校的第一批男童軍。

才知道童軍是幹嘛的!身為第一位(大概!?)與唯一一位男性,也因此第一次學習到性別平權、 #性別友善 ,雖然當時的小睿睿還不知道這些名詞,就被丟進一群異性群體之中被迫(?)成長著,不過也很慶幸有這些成長經歷。

圖文不符的午餐:天冷吃個小鍋⋯🥶


avatar-img
3會員
11內容數
🫡為台灣的美好未來而努力。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 📍C.C.E.I.A.執行秘書 📍前台灣維新中央執行委員 📍張善政辦公室前組織部主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阿美哭著跟我說他和男朋友阿強分手了,阿強的理由是「你都不懂得表達對我的愛。」 小美愈講愈難過,「阿強說我無法感受到他的情緒,無法在他需要一些撫慰的時候伸出手,也不會主動表達,他和我相處很累,總要想話題、想計畫,我常常只有『好』、『沒意見』這種不算回答的回答。」 大家有遇過嗎?你是小美或是阿強?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自我介紹,其實來的有點突然......某天,我剛升上新的年級、新的班級,而我的新班導要我們自我介紹,還要上台,一想到要上台,我就揮身不對勁,開始發抖、臉色發青,同學們一定都覺得我發瘋了,然而同學們對我的第一印象也毀了! 我為了彌補這些事,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再那麼傻,做這些事了!後來我
生於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任新北市清傳高商校長,現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長期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創作文類包括小說、散文、詩,出版《仰望自己的天星》、《春衫猶濕》、《觀音山下的沉思》、《送你一朵花》、《情書永遠不老》……等近二十種。
初次見面,這裡是漫游人間World Roaming喃喃自語的空間。之後也會開始用ig,兩邊會以用不同方式經營,歡迎各位多多指教,互相交流。 喜歡閱讀,嗜書是雜食性。也喜歡玄學、料理、音樂、動漫、運動、寫字,喜歡手寫文字的溫度。是個興趣很廣泛且有十八般武藝,但樣樣不精通的高敏感人。喜歡透過不同視角、轉
關於我 喜歡人以維繫社交距離來給予彼此舒適感,不過度鋪陳自己以免弄巧成拙⋯⋯
阿美哭著跟我說他和男朋友阿強分手了,阿強的理由是「你都不懂得表達對我的愛。」 小美愈講愈難過,「阿強說我無法感受到他的情緒,無法在他需要一些撫慰的時候伸出手,也不會主動表達,他和我相處很累,總要想話題、想計畫,我常常只有『好』、『沒意見』這種不算回答的回答。」 大家有遇過嗎?你是小美或是阿強?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自我介紹,其實來的有點突然......某天,我剛升上新的年級、新的班級,而我的新班導要我們自我介紹,還要上台,一想到要上台,我就揮身不對勁,開始發抖、臉色發青,同學們一定都覺得我發瘋了,然而同學們對我的第一印象也毀了! 我為了彌補這些事,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再那麼傻,做這些事了!後來我
生於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任新北市清傳高商校長,現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長期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創作文類包括小說、散文、詩,出版《仰望自己的天星》、《春衫猶濕》、《觀音山下的沉思》、《送你一朵花》、《情書永遠不老》……等近二十種。
初次見面,這裡是漫游人間World Roaming喃喃自語的空間。之後也會開始用ig,兩邊會以用不同方式經營,歡迎各位多多指教,互相交流。 喜歡閱讀,嗜書是雜食性。也喜歡玄學、料理、音樂、動漫、運動、寫字,喜歡手寫文字的溫度。是個興趣很廣泛且有十八般武藝,但樣樣不精通的高敏感人。喜歡透過不同視角、轉
關於我 喜歡人以維繫社交距離來給予彼此舒適感,不過度鋪陳自己以免弄巧成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童軍活動與建構式課程及社會學習理論的關聯,強調成人作為榜樣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童軍活動不僅促進社交能力和情感發展,亦在道德和倫理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文章也分析了團體動力、團隊凝聚力及其影響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並探討在地本位教育及戶外教育的實踐。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學校社團爆滿,為什麼只有童軍寥寥數人報名?   一切都是因為「無知」     為什麼?進來看看原因吧!
Thumbnail
我以為的童軍是這樣……(如圖) 威爾森!你在哪裡?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回憶的文章,描述作者在學生時期的一些點滴回憶和情感。文章充滿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感慨。作者表達了對那段回憶的感謝以及對曾經陪伴過自己的人的祝福。
Thumbnail
當民國成立,這批流亡在外的少年們已經近十六、七歲了。為了國仇家恨及嚮應建設新中國,其中不少少年就相約回國從軍。阿三爸也就和大家一起回到國內,投入雲南講武堂。 當時雲南講武堂,是民國初年最早創辦的軍事學校之一,其中的學生來自海內外各地,也有不少韓國的革命志士。後來不少的學生都成為軍方的高級將領,例如
Thumbnail
南應大很特殊,因為有二技、七技緣故,所以要升旗, 還有穿制服特殊的方式,領帶也是要自己打的那種,不是拉鍊行的, 就這樣子到達陌生的班級,雖然不是第一次沖散熟悉的人,但是本級的男女比32:5, 只有五個男生,又來了!又是同個套路,我心裡是這樣子想的, 只見我聽到:「好來」國中時期的恐怖
Thumbnail
113年「軍事學校正期班」招生中!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4月8日 *報名條件:歡迎年滿17歲至22歲,高中(職)應屆畢業、畢業或具同等學力之男女社會青年、後備役士官兵及替代役備役人員報名。 *招生系所計有三軍軍官學校、國防醫學院及國防大學等。 詳細甄選資訊及簡章可逕至「國軍人才招募網
我分享了我的童軍經驗,工作的挑戰,以及寫作對我的意義。我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並在工作中不斷挑戰自己。寫作是我的收放自如之處,讓我直視自己的成長,並持續鑽研。未來,我會繼續走在工作、寫作、童軍這條道路上。
Thumbnail
2024年1月26日 記得上一回參與教會針對國小學童的兒童夏令營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還沒有冬令營,當時對品格教育才剛導入,主要是在平時的主日學教學中導入,並沒有在營隊時以此為主軸。在時代更替變化中,品格教育已經成為顯學,是在正規學校課後可以強化的性格引導。
我在大學時加入家扶中心義工和臺北市崇善童軍團,從中獲得快樂與成長。後因家庭與工作壓力,暫別童軍生活。作為一名普通上班族,面對繁重工作,我學會了高效管理與團隊合作。寫作則成為我表達自我的方式,幫助我釐清思緒。2023年,我帶著孩子重返童軍,這象徵著我的回歸與成長。
Thumbnail
本文探討童軍活動與建構式課程及社會學習理論的關聯,強調成人作為榜樣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童軍活動不僅促進社交能力和情感發展,亦在道德和倫理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文章也分析了團體動力、團隊凝聚力及其影響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並探討在地本位教育及戶外教育的實踐。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學校社團爆滿,為什麼只有童軍寥寥數人報名?   一切都是因為「無知」     為什麼?進來看看原因吧!
Thumbnail
我以為的童軍是這樣……(如圖) 威爾森!你在哪裡?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回憶的文章,描述作者在學生時期的一些點滴回憶和情感。文章充滿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感慨。作者表達了對那段回憶的感謝以及對曾經陪伴過自己的人的祝福。
Thumbnail
當民國成立,這批流亡在外的少年們已經近十六、七歲了。為了國仇家恨及嚮應建設新中國,其中不少少年就相約回國從軍。阿三爸也就和大家一起回到國內,投入雲南講武堂。 當時雲南講武堂,是民國初年最早創辦的軍事學校之一,其中的學生來自海內外各地,也有不少韓國的革命志士。後來不少的學生都成為軍方的高級將領,例如
Thumbnail
南應大很特殊,因為有二技、七技緣故,所以要升旗, 還有穿制服特殊的方式,領帶也是要自己打的那種,不是拉鍊行的, 就這樣子到達陌生的班級,雖然不是第一次沖散熟悉的人,但是本級的男女比32:5, 只有五個男生,又來了!又是同個套路,我心裡是這樣子想的, 只見我聽到:「好來」國中時期的恐怖
Thumbnail
113年「軍事學校正期班」招生中!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4月8日 *報名條件:歡迎年滿17歲至22歲,高中(職)應屆畢業、畢業或具同等學力之男女社會青年、後備役士官兵及替代役備役人員報名。 *招生系所計有三軍軍官學校、國防醫學院及國防大學等。 詳細甄選資訊及簡章可逕至「國軍人才招募網
我分享了我的童軍經驗,工作的挑戰,以及寫作對我的意義。我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並在工作中不斷挑戰自己。寫作是我的收放自如之處,讓我直視自己的成長,並持續鑽研。未來,我會繼續走在工作、寫作、童軍這條道路上。
Thumbnail
2024年1月26日 記得上一回參與教會針對國小學童的兒童夏令營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還沒有冬令營,當時對品格教育才剛導入,主要是在平時的主日學教學中導入,並沒有在營隊時以此為主軸。在時代更替變化中,品格教育已經成為顯學,是在正規學校課後可以強化的性格引導。
我在大學時加入家扶中心義工和臺北市崇善童軍團,從中獲得快樂與成長。後因家庭與工作壓力,暫別童軍生活。作為一名普通上班族,面對繁重工作,我學會了高效管理與團隊合作。寫作則成為我表達自我的方式,幫助我釐清思緒。2023年,我帶著孩子重返童軍,這象徵著我的回歸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