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在個人頁面上稍稍表彰了黃豪平這位藝人
以他學霸資歷確實有說的出有內容的時候。
前陣子他喊話部分粉絲:如果可以,只要是觀眾有喜歡、想追求的偶像,不妨大方的在這個時期,表達他們對自己偶像的崇拜,如此一來可以不讓你所喜愛的對象,只看的到尖銳黑粉的言語。
話無完全,但這個角度要詮釋人的「互相」還滿好的。
只是本人也有些心頭一寒,因為不是很鼓勵創作者把期望放在大眾回饋上,甚至要放大到所有作為,如果要期待人的回應,即使它是好的舉動,人都有不行動的「權利」。
說實在,不期不待,沒有傷害嘛。
...
「對方說話的時候心裡有沒有你」比較重要。
這回是「反方向」的震撼教育。
有一次和長輩有點爭論到「我比較喜歡」聽直白話,結果對方卻只是把「難聽話」講了一遍,然後問我說:這就是你要聽的嗎?
喂,講話直接和講難聽話是二回事。
這個情境下對方只有達到他對我單向輸出的作用,而本人想和他溝通「我要的說話模式」就沒有起到化學反應,尤其是談及生涯問題,真的不喜歡彎彎繞繞;聚焦在非得都把話說得好聽很重要嗎,不是每個人溝通的頻率用同一套規則都可以 match 的吧。
溝通失敗的原因:對方可能當下覺得他損失的時間比與我對談來的重要。
「有沒有心」問當事者最直接了
事後向第三者討拍也常常討不到好。
他們會覺得:對方已經出來陪你了 ... 他忽略了,本人的情緒要是有緩解的話,用的著在這發牢騷。
又一個自說自話的人了,看來要翻一下農民曆。
不過隨著幾次碰壁的經驗,就會一個個收回對這些人的期待,覺得當我可以同理說:不是每個人都有「義務」要真心相待的時候,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有符合大眾所說的「互相」底線即可,禮貌的結束對談,然後下次不再邀約。
你沒有的,我也給不起。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