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顱骨骨骼簡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多以恐龍為主,其骨骼結構也是化石的重要研究對象。因此我對獸腳亞目恐龍的顱骨做了粗淺的整理。大家大致認識牠們的顱骨結構後,往後提到哪種骨骼,也比較容易吸收相關的資訊。

馳龍的顱骨(感謝AS提供)

馳龍的顱骨(感謝AS提供)


埃及棘龍的顱骨(感謝AS提供)

埃及棘龍的顱骨(感謝AS提供)


Premaxilla(前上頜骨):上頜最前端的一對骨骼,通常有牙齒附著。人類的前上頜骨已經與上頜骨融合。

Maxilla(上頜骨):形成口腔上部的主要一對骨骼,附著大部分的上排牙齒。

Nasal bone(鼻骨):一對長條形的骨骼,相當於人類的鼻梁。

Lacrimal bone(淚骨):一對位於鼻骨後方、眼眶前內側的骨骼。

Orbit(眼眶):放置眼睛的空腔。

Prefrontal bone(前額骨):位於淚骨與額骨之間的一對骨骼。許多四足動物都有前額骨,但哺乳動物已無前額骨。

Frontal bone(額骨):一對頭頂前側的骨骼,相對於人類涵蓋額頭的一塊骨骼。許多脊椎動物的額骨為一對對稱骨,但人類的已融合成一整塊。

Sclerotic ring(鞏膜環):為一圈圍繞眼睛鞏膜的骨骼,可能是單一或多塊骨骼組成。魚龍、翼龍、部分恐龍都有發現鞏膜環,而哺乳類則已無鞏膜環特徵。

Postorbital bone(眶後骨):位於眼眶後方的骨骼。鳥類的眶後骨只出現在胚胎時期,孵化時已與後額骨融合。哺乳類則無該骨骼,而是另一種稱作眶後桿的骨骼結構。

Jugal bone(軛骨):位於眼眶下方的骨骼。在哺乳類中稱作顴骨。

Parietal bone(頂骨):一對位於頭頂的骨骼。

Squamosal bone(鱗狀骨):連接頂骨下方的骨額。存在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早期合弓綱動物中。

Quadrate bone(方骨):連接方軛骨和鱗狀骨的骨骼。存在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早期合弓綱動物中。

Quadratojugal bone(方軛骨):位於軛骨與方骨之間的骨骼。主要出現在部分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而有鱗目爬行動物、鳥類、哺乳類已無該骨骼。

Subnarial foramen(鼻下孔):位於前上頜骨與上頜骨之間的一個孔洞。出現在蜥臀目與基礎鳥臀目恐龍中。哺乳類不存在鼻下孔。

External naris(鼻孔):鼻部的呼吸口。

Antorbital fenestra(眶前孔):位於淚骨前方的孔洞,是主龍形類的骨骼特徵。現代鳥類仍然有眶前孔,但鱷魚已不存在眶前孔。哺乳類沒有眶前孔。

Temporal fenestra(顳顬孔):位於眼眶後方、顳部的兩對孔洞,包含上顳孔(Superior temporal fenestra)與下顳孔(Inferior temporal fenestra)。許多羊膜動物有此特徵,有兩對顳顬孔的動物稱作雙孔亞綱,包含恐龍、翼龍、魚龍、鳥類、蛇、蜥蜴、龜、鱷魚等。而合弓綱(包含哺乳類)只有一對下顳孔。

Dentary bone(下頜骨):主要稱作mandible,是口腔下方主要的骨骼,附著下排牙齒。

Surangular bone(上隅骨):位於下頜骨後方的上緣。不存在於哺乳類。

Angular bone(隅骨):位於下頜骨後方的下緣。在哺乳類已演化成中耳內的聽小骨。

Splenial bone(夾骨):下頜骨下方的小骨。存在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

Mandibular fenestra(下頜孔):是下頜的孔洞,為主龍類的特徵。


水也佑 編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區分生物的方式往往是使用特徵來區分,比如有翅膀的歸一類,有鰭的歸一類,這種區分方法可以快速的依照不同生物的表徵進行分類,很有效率。 但隨著近百年來演化學的蓬勃發展,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傳統的分類方法存在明顯的問題。 演化這個概念出現之後,每個物種之間親近與否不再是看外表來決定
痕跡化石(Trace fossil) 痕跡化石保留了過去生物活動過的痕跡,例如腳印、抓痕、咬痕、覓食的痕跡、巢穴、糞便等。痕跡化石大部分不容易被察覺,早期有很多條狀的痕跡化石一度被誤認為是海草或某種蠕蟲的化石,有不少恐龍足跡也被當作是由某種大鳥所留下。現代的痕跡化石研究主要是德國考古學家阿道夫·塞
生命的起源 目前根據C12/C13的比例推測地球最早出現生命跡象的時間約在37億年以前(始太古代,Eoarchean),但非常有可能更早在冥古宙(Hadean)就有出現類似生命的物質。生命如何出現一直以來都是個有趣的主題,有不少人曾為生命起源提出各種假說。有人認為生命誕生的來源是地球之外,因為在隕
化石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當我們看著現今的生物,會對牠們的外觀產生好奇。為何長頸鹿脖子這麼長?為何孔雀有著又長又美的尾羽?為何蜜蜂腹部有一根針用來防禦?這些生物我們可以親自接觸牠們來了解其形態、結構與功能。而古生物學家面對化石時也一樣會對化石上的生物外觀有著好奇心。有些古生物的形態在現今生物身上完全
埋藏學與化石 生物死亡之後並非都有機會形成化石,且能留存下來形成化石的多為生物的硬組織,例如由碳酸鈣、二氧化矽或磷酸鈣所組成的骨骼、外殼,或者植物的木質組織等,而軟組織通常在生物死亡後便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化石的機會相對少許多,因此利用化石還原當時的生物多樣性有時對於只有軟組織的生物來說會出現倖存
地層學 (Stratigraphy) 17世紀一位丹麥的解剖學家兼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colaus Steno) 提出地層疊覆 (Superposition) 的概念,在地層沒有發生過反轉的情況下,較老的地層會被較年輕的地層向上連續覆蓋。他觀察到沉積物會以水平的方式向上堆積,而岩層的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區分生物的方式往往是使用特徵來區分,比如有翅膀的歸一類,有鰭的歸一類,這種區分方法可以快速的依照不同生物的表徵進行分類,很有效率。 但隨著近百年來演化學的蓬勃發展,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傳統的分類方法存在明顯的問題。 演化這個概念出現之後,每個物種之間親近與否不再是看外表來決定
痕跡化石(Trace fossil) 痕跡化石保留了過去生物活動過的痕跡,例如腳印、抓痕、咬痕、覓食的痕跡、巢穴、糞便等。痕跡化石大部分不容易被察覺,早期有很多條狀的痕跡化石一度被誤認為是海草或某種蠕蟲的化石,有不少恐龍足跡也被當作是由某種大鳥所留下。現代的痕跡化石研究主要是德國考古學家阿道夫·塞
生命的起源 目前根據C12/C13的比例推測地球最早出現生命跡象的時間約在37億年以前(始太古代,Eoarchean),但非常有可能更早在冥古宙(Hadean)就有出現類似生命的物質。生命如何出現一直以來都是個有趣的主題,有不少人曾為生命起源提出各種假說。有人認為生命誕生的來源是地球之外,因為在隕
化石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當我們看著現今的生物,會對牠們的外觀產生好奇。為何長頸鹿脖子這麼長?為何孔雀有著又長又美的尾羽?為何蜜蜂腹部有一根針用來防禦?這些生物我們可以親自接觸牠們來了解其形態、結構與功能。而古生物學家面對化石時也一樣會對化石上的生物外觀有著好奇心。有些古生物的形態在現今生物身上完全
埋藏學與化石 生物死亡之後並非都有機會形成化石,且能留存下來形成化石的多為生物的硬組織,例如由碳酸鈣、二氧化矽或磷酸鈣所組成的骨骼、外殼,或者植物的木質組織等,而軟組織通常在生物死亡後便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化石的機會相對少許多,因此利用化石還原當時的生物多樣性有時對於只有軟組織的生物來說會出現倖存
地層學 (Stratigraphy) 17世紀一位丹麥的解剖學家兼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斯坦諾 (Nicolaus Steno) 提出地層疊覆 (Superposition) 的概念,在地層沒有發生過反轉的情況下,較老的地層會被較年輕的地層向上連續覆蓋。他觀察到沉積物會以水平的方式向上堆積,而岩層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黑暗中,房門推開,三歲半的佑佑走出來。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恐龍法官」的誕生,指出現行司法官選任制度過於重視筆試,忽略實務經驗與調查能力的培養。法學院畢業生僅憑考試便能直接任職法官,缺乏案件調查與基層歷練,導致法官在審判中難以掌握證據邏輯,易流於主觀判斷與自由心證,形成司法不公的亂象。
Thumbnail
恐龍曾經主宰地球,但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完全滅絕。科學家通過化石證據確定了這一點。現代鳥類被認為是恐龍的後代,隨著盤古大陸的分裂和生態位的多樣化,恐龍在不同大陸獨立演化。小行星的撞擊被認為是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並引起了劇烈的環境變化。本篇文章探討了恐龍的演化歷史及其滅絕原因。
Thumbnail
「虎」的甲骨文是從側面畫出老虎的頭部、虎身、虎爪、虎斑和虎尾,並特別強調其強大且危險的虎牙⋯⋯
Thumbnail
Protonemestrius jurassicus 年代: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 (Late Jurassic  ~ Early Cretaceous  150 mya~125 mya) 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Beipiao of wes
Thumbnail
Ikechosaurus sp.  Sauropsida 蜥形綱     Choristodera 離龍目        Simoedosauridae 西莫多龍科           Ikechosaurus 伊克昭龍屬 年代:早白堊紀九佛堂組 (Early Cretaceous, 
Thumbnail
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  Sauropsida 蜥形綱     Choristodera 離龍目        Hyphalosauridae 潛龍科           Hyphalosaurus 潛龍屬 年代:早白堊紀義縣組 (Early Creta
Thumbnail
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多以恐龍為主,其骨骼結構也是化石的重要研究對象。因此我對獸腳亞目恐龍的顱骨做了粗淺的整理。大家大致認識牠們的顱骨結構後,往後提到哪種骨骼,也比較容易吸收相關的資訊。
Thumbnail
黑暗中,房門推開,三歲半的佑佑走出來。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恐龍法官」的誕生,指出現行司法官選任制度過於重視筆試,忽略實務經驗與調查能力的培養。法學院畢業生僅憑考試便能直接任職法官,缺乏案件調查與基層歷練,導致法官在審判中難以掌握證據邏輯,易流於主觀判斷與自由心證,形成司法不公的亂象。
Thumbnail
恐龍曾經主宰地球,但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完全滅絕。科學家通過化石證據確定了這一點。現代鳥類被認為是恐龍的後代,隨著盤古大陸的分裂和生態位的多樣化,恐龍在不同大陸獨立演化。小行星的撞擊被認為是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並引起了劇烈的環境變化。本篇文章探討了恐龍的演化歷史及其滅絕原因。
Thumbnail
「虎」的甲骨文是從側面畫出老虎的頭部、虎身、虎爪、虎斑和虎尾,並特別強調其強大且危險的虎牙⋯⋯
Thumbnail
Protonemestrius jurassicus 年代: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 (Late Jurassic  ~ Early Cretaceous  150 mya~125 mya) 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Beipiao of wes
Thumbnail
Ikechosaurus sp.  Sauropsida 蜥形綱     Choristodera 離龍目        Simoedosauridae 西莫多龍科           Ikechosaurus 伊克昭龍屬 年代:早白堊紀九佛堂組 (Early Cretaceous, 
Thumbnail
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  Sauropsida 蜥形綱     Choristodera 離龍目        Hyphalosauridae 潛龍科           Hyphalosaurus 潛龍屬 年代:早白堊紀義縣組 (Early Creta
Thumbnail
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多以恐龍為主,其骨骼結構也是化石的重要研究對象。因此我對獸腳亞目恐龍的顱骨做了粗淺的整理。大家大致認識牠們的顱骨結構後,往後提到哪種骨骼,也比較容易吸收相關的資訊。